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假山之珍——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也稱“頤園”,位于蘇州城中景德路,建造歷史可追溯到晉代的景德寺,歷史十分悠久。
環秀山莊以湖石假山名揚天下,盡管莊園面積不大,但莊內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臺和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被稱為我國山景園林的代表作。
環秀山莊布局設計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樹木和建筑融為一體。身處園中,恰如置身于萬山之中,可遠觀,亦可近賞,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的美譽。
優雅別致的園林建筑
環秀山莊又稱“頤園”,位于蘇州城中景德路。此地最早的建筑為晉代的景德寺,后來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镠之子錢元璙在此地建造了園林,取名為“金谷園”。
到了宋代,此地為文學家朱長文的藥圃。在明代的時候,此地先后改為了學道書院和督糧道署,后來又成為大學士申時行的住宅。
到了清代,刑部員外郎蔣楫購得此地,取名為“環秀山莊”。他在園中建造了“求自樓”,用來收藏經書典集,并于樓后疊石建造了一座假山,還建造了房屋和涼亭。
從北門進入環秀山莊,門內就是一個庭院。院子三面都是圍廊,居中的空間之中是兩棵大樹,東為玉蘭,西為桂花。對應一個非常吉利的口彩,既金玉滿堂。此進落底是一座抬梁結構的廳堂,名叫有谷堂,堂內按照清代常規布設家具。
從堂邊的回廊走出,便是四面廳。此廳堂是山莊內獨體建筑中最大的一座為,卷棚歇山頂的建筑。堂內懸匾一塊,是后來紅學大師俞平伯手書的“環秀山莊”4個字。
四面廳不像很多其他園林之內的建筑有太多的裝飾,也不像浙江等地的廳堂建筑那樣擁有很多雕刻,這座四面廳非常樸實和雅致。
環秀山莊雖是清代落成,但四面廳和谷堂在建筑的裝飾和承襲的風格上,卻是沿襲了明代追求純樸、淡雅的思路。
沿著四面廳西面走,是一組后來復建的建筑邊樓。這是一組由不同的單體建筑合成的,從整體看是一組以兩層樓的格局為基礎的建筑,但是其間又結合進了樓、閣、廊、軒等建筑形式,其中還有云墻、漏窗和花窗等作為輔襯。粉墻黛瓦、青磚朱漆,沒有一點堆砌造作,極為舒適自然。
由邊樓的南端進入,是一個兩層的小閣。閣的底層內有一副寫出了整個環秀山莊的美妙對聯道:
園林占幽勝看寒泉飛雪高閣涵云;
風景自清嘉有畫舫補秋奇峰環秀。
在邊樓走廊的墻體上有一排漏窗,每一個漏窗都有自己不同的花飾和造型,非常具有韻味。而且在廊墻體上還鑲嵌有名家法帖。
在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蘇州造院子,風雅兩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們一般都會選取名人的書帖、小品畫、扇面等,再雕于磚上嵌在墻內。在環秀山莊的這個廊子里,便出現了十分珍貴的明代文征明的行書《赤壁賦》。
園子的北底就是補秋舫,這類似旱船的建筑是園中比較出色的地方,屬于書齋,其花窗是園中諸建筑中最為精美的。
另外,蔣楫還在環秀山莊內有一口清泉,水質優美,蔣楫以蘇東坡試院煎茶詩中“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的意思,題名為“飛雪泉”。泉水流溢匯聚成為一個池塘,在臨池的石壁上刻上了“飛雪”兩個字。
[閱讀鏈接]
環秀山莊的飛雪泉,曾因年久淤塞不再涌出清泉,但疏通后,源流不絕,有瀑布之觀。于是,后人巧妙地用其地作為大假山山澗的源頭,山澗中有險巧步石。
每逢大雨過后,瀑布奔流而下,進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卻洞壑澗崖畢備,構筑自成一體,與主山一主一從,一正一副,極富神韻,壁間有蹬道和邊樓相通。
從樓上循山巖而下,可直抵水邊,路徑極其險峻,妙的是在巖壁合適的位置上都設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處,自然而又不留痕跡,山道盡頭臨水石磯隨水波隱現,富有自然意趣。
名揚天下的湖石假山
環秀山莊,后來相繼成為尚書畢沅宅和大學士孫士毅的私宅。
到了1807年,大學士孫士毅的后人孫均感覺自己的花園缺少一座像樣的假山。于是想到了被稱為“奇石胸中百萬堆,時時出手見心裁”的疊山圣手戈裕良。
環秀山莊占地面積不大,并且當時園子已經成型了,無法放開手腳去規劃,是一個非常難以借景疊山的院子。
但戈裕良運用“大斧劈法”規劃整個假山,簡練遒勁,結構嚴謹,在不到700平方米的園林當中,逼真地模擬了自然山水,盡得造化之妙。從此環秀山莊便以假山名揚天下了。
環秀山莊湖石假山位置偏向園的東邊,其尾部伸向東北方向。整個假山占地僅300多平方米,占全園之1/3,其中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臺和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
并且,戈裕良對全山處理非常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都交代妥帖,可遠觀亦可近賞,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之譽。
在環秀山莊的西面是貫通南北的廊子。廊子一側靠墻,一側面向假山敞開著,略有凹凸收放。廊上建造的閣樓高低錯落,頗有韻味。在廊子的南面有一座半亭,和四面廳成對景。
全園空間緊湊,布局巧妙,全園布局是池東為主山,使人有在一疇平川之內,忽地一峰突起,聳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覺。
山雖不高,卻如巨石磅礴,很有氣派。正面的山形頗似蘇州西郊的獅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襯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應。
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給人有懸崖峭壁之感。主山以東北方的平岡短阜作起勢,呈連綿不斷之狀,使主山不僅有高聳感,又有奔騰躍動之勢。
前后山之間形成寬約1.5米、高約6米的澗谷。山雖有分隔,而氣勢仍趨一致,由東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盡,被墻所截。據認為,這是清代“處大山之麓,截溪斷谷”的疊山手法。
在主次峰之間種植的有花草樹木,使整個園林倍覺幽深自然。構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幾個低峰襯托,左右峽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上,仰則青天一線,俯則清流幾曲,形成了一座活潑生動的藝術園林。
至西南角,假山形成崖巒,動勢延續地向外斜出,面臨水池,池水盤曲如帶。水上架有曲橋飛梁,用來交通。山腳與池水相接,岸腳上實下虛,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個個泉水之源頭,與雄健的山石相對照,生動自然。
北面是補秋舫。補秋舫前臨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濃蔭蔽日,峰石嵯峨。這里的山體以大塊豎石為骨架,疊成垂直狀石壁,收頂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傾劈有直插江邊之勢,好似畫中的斧劈法。
主山的前山與后山間有兩條幽谷,一是從西北流向東南的山澗,一是東西方向的山谷。澗谷匯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觀峰壑林立,內部洞穴空靈。
山澗之上,用平板石梁連接,前后左右互相襯托,有主、有賓、有層次、有深度。更由于山是實的,谷是虛的,所以又形成虛實對比。
山上種植了各種花木。春開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使山石景觀生機盎然。
假山后面有小亭,依山臨水,旁側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綠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
小亭周圍林木清蔭,蒼枝虬干,饒有野趣。出亭北,沿著石級向下,山溪低流,峰石參差,猶如置身山林之中。
戈裕良所疊的假山,繼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畫家石濤的“筆意”,既有遠山之姿,又有層次分明的山勢肌理,被無數園林大家視為珍品。
[閱讀鏈接]
據說,當時戈裕良為了環秀山莊的假山,費了不少工夫。自從戈裕良接到蔣楫的邀請為環秀山莊疊山之后便整日愁眉不展。
一日,戈裕良的一個朋友問何故,戈裕良便將為環秀山莊疊山的事告訴了他,朋友聽后,對戈裕良說:“你不如到大石山轉一轉!”
于是,戈裕良來到了大石山,結果戈裕良一來就不想走了,他在山中一連盤亙了半月,畫了厚厚一疊草圖,才滿懷信心地回到城里。
不久,環秀山莊的假山就疊成了,崢嶸峻峭,形態逼真,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名冠江南,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戈裕良把大石山搬來并濃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