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山水之園——滄浪亭

滄浪亭又稱為“韓園”,位于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最早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到了北宋時期,成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取名“滄浪亭”。

滄浪亭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

滄浪亭中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人稱“千古滄浪水一涯,滄浪亭者,水之亭園也”。

宋代滄浪亭建筑盛景

滄浪亭位于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最早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

到了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買下了這個廢園,進行修筑,在園中的水旁建造了一間小亭。

蘇舜欽感于孟子的《孟子·離婁》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孺子歌,取名為“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后人亦稱此園林為滄浪亭。

滄浪亭后來又經歷了多次移置和重建,存留下來的是1696的清代巡撫宋犖重建的,當時巡撫宋犖有感于蘇舜欽文章的品節,英風豪氣,磊磊軒昂而自立于天地間,故移亭于山之嶺,以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而其他堂館軒榭,曲廊亭臺均依山而筑,置身園內任何一角,必仰視該亭。從此,園以亭而名揚天下。雖謂仰慕之亭,實為仰慕蘇舜欽其人。

而原滄浪亭則位于水邊,在蘇舜欽的《滄浪亭記》有記錄:

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存留下來的滄浪亭古木森郁的假山之頂,樹木青翠欲滴,左右石徑和斜廊從叢竹、蕉蔭之間穿過,意境非常優美。

滄浪亭為正四方形,高曠軒敞,石柱飛檐,古雅壯麗。亭子沿口四周為琵琶形牌科,四方石刻上有浮雕仙童、鳥獸及花樹圖案。在亭中置有石棋盤一張,石圓凳4只。

滄浪亭上有副對聯,關于滄浪亭的這副對聯,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有一天,蘇舜欽獨自來到蘇州一帶散心,只見此地有塊四五畝大小的荒地,三面環水,雜植著各種花樹,還有一些殘敗的池臺亭閣,便知道這是一處廢園。

由于環境清曠,蘇舜欽很喜歡這個地方,回頭望見河邊柳蔭下停著一只小船,有個老漁翁正坐在船艄上釣魚,便走過去和漁翁攀談起來。

漁翁告訴蘇舜欽說:“這里過去是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近戚孫承佑的別墅,當時是座有名的花園哩!孫承佑顯赫一時,可是到如今還不是一敗涂地。老話說,一代做官七世窮,這話一點不假!富貴榮華,過眼煙云啊!”蘇舜欽覺得漁翁的話很有見地,頓時便斷絕了做官的念頭,決心悠閑林泉,了此一生。

他對漁翁說:“我想把這座廢園重新修復起來,你看如何?”

漁翁就對蘇舜欽說:“相公如果愿意重建此園,那么我一定盡力相助!”

蘇舜欽果真花銅錢買下了這片廢園。正當他雇工重修的時候,老漁翁跑來對他說:“我聽老輩人傳說,東邊水池底下有不少太湖石,都是孫家花園的遺物。”

根據漁翁的指點,果然挖出不少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砌了兩座幽靜別致的假山,同時建堂造屋,堆山筑亭,浚池理水。由于原有許多古樹喬木,沒有多久,便恢復了名園的氣象。

蘇舜欽望著園外的浩渺煙波,心想這水也確實與自己有點緣分,忽然記起古詩: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就把園中最高處的石亭取名為滄浪亭。

石亭上的對聯是: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之句;下聯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之句。

想好對聯后蘇舜欽高興極了,便立即寫了一封長信給歐陽修,把聯語的事告訴他。

據說歐陽修接到信后,還親自趕到蘇州,向蘇舜欽道賀。就這樣,滄浪亭上的這副對聯就被流傳了下來。

傳說在舊時,站在滄浪亭,可以眺南園田野村光,環視四周,極目而望可達數里,園外漣漪一碧,與山亭相輝映。

滄浪亭整個園林以山林為核心,在園林的北岸是面水軒。此軒面朝北,是一個四面廳,面積為100多平方米。

面水軒的東南西北四面均為落地長窗,共有五十六扇,門窗通透,在廳內可從不同角度觀賞到軒外的美景。舊時,在軒外溪內植有蓮花,一入夏,花繁葉茂,清香宜人。

面水軒原為“觀魚處”,在后來的1873年由巡撫張樹聲重修,取唐代詩人杜甫“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之意,改名為“面水軒”。

庭前古木參差交映,軒左復廊一條蜿蜒而東至“觀魚處”。兩面可行,內外借景,隔水迎人。面水軒內還有匾額“陸舟水屋”4個字。

聞妙香室坐落在園內東側,原為讀書處,室北遍植梅花。在后來的1873年,巡撫張樹聲借唐代詩人杜甫《大云寺贊公房》詩中的“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之意,將其取名為“聞妙香室”。妙香是指這里的梅花之香。

聞妙香室是由東西兩屋組成,東為正間,南北貫通。正中間面北的墻上有六扇落地長窗,面南的墻上也有六扇落地長窗,東西兩間南北墻上為四扇水紋式和合窗,在西間面西有四扇落地長窗,兩邊有兩扇和合窗。

每到天下逢春時,梅苞初放,尋梅者紛至沓來,倚欄俯憑,繁花妙景盡收眼底。

翠玲瓏坐落園內的西南方。此額為后來南宋名將韓世忠居住在滄浪亭中的時候所題,取蘇舜欽“秋色入林紅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意。后來在1873年,巡撫張樹聲擴建了翠玲瓏。

存留下來的翠玲瓏處在蔥翠叢中,竹林內老竿挺拔,新篁玉立,疏密相間,層層疊疊,三間小屋犄角而建,面積為160多平方米。

翠玲瓏主屋在西,另兩屋倚主屋東北角連接相通。主屋北面為矮墻安置有18扇窗戶,南正間有落地長門窗6扇,主屋東西墻正中間各有正方形水紋式和合窗,窗戶的大部分裙板上都刻有插瓶、花卉等圖案,雕刻非常精美。

每當晨霧未散,夕陽西下,其縹緲奇幻的景色使人陶醉神往,仿佛超塵脫世之處。每當月光初照,光、聲、色和影相互交錯,清新怡人,令人胸懷澄澈,煩憂全消。舊時的文人騷客常在此靜觀、觴詠和品茗。

此外,還有流玉石刻。流玉石刻位于小池北側,南山洞左邊一巨石之上。此石立于陡峭洞山之側,四周石磴陂陀,藤蔓漫布。右側澗流淙淙,汩汩清泉匯入深谷小池,池周高下起伏、古木參天、濃蔭掩日,使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在園林的西北角為鋤月軒。鋤月軒是后來清代的光緒皇后借元代詩人薩都刺詩中的“今日歸來如昨夢,自鋤明月種梅花”,取名為“鋤月軒”。

鋤月軒為三開間式房屋,面積為100多平方米,正間面南,墻上有6扇落地長窗,左右兩間同樣面南,各有12扇半窗。軒北面全部為和合翻窗,共計36扇。鋤月軒前有一個小天井,自成院落。天井內設大理石圓臺圓凳。

到了南宋初年,滄浪亭成為了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故又稱“韓園”。

韓世忠居住在滄浪亭園中的時候,建造了梅亭,取名“瑤華境界”,意指民間傳說中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

韓世忠所建的梅亭早已被毀了,存留下來的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韓世忠重建的,內中還留存著韓世忠的留題。

瑤華境界位于園內南方,是三開間樣式,面積將近50平方米。正間的北邊墻上開有6扇落地長門窗,腰下為光裙板,窗心仔是海棠菱角。南邊墻上開有6扇半腰長窗,窗心仔也為海棠菱角,裙板上有花卉圖案。

瑤華境界還有東西小屋兩間,南北墻正中各開有長方形不可開啟的水紋式固定隔窗,兩側走廊與“明道堂”相連接,形成一體。

瑤華境界四周曾經遍植梅花,表達了韓世忠追求梅花的冰肌鐵骨,凌寒獨肖,不屈不畏的崇高品德為最高境界。

在同一時期建筑的還有“清香館”。“清香館”又名“木樨亭”,但是此亭后來被毀了,存留下來的是后來1873年由巡撫張樹聲重建的,借唐代詩人李商隱“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的詩句,取名為清香館。

清香館坐南面北,處于園內中心偏西側,為五開間式,面積將近100平方米。在清香館正中間面北的墻上有一排落地長窗,共6扇。兩側的四間廂房面北的墻上全為半窗,共計24扇。這些長窗及半窗的內心仔均為書條式圖案,長窗腰下為光裙板。

清香館面西的墻上,有落地長門窗4扇,兩邊兩扇和合小窗為宮式,鑲以玻璃。東面也是落地長窗4扇為門。兩邊也是和合小窗兩扇,也為宮式。長窗心仔為書條式,腰下為光裙板。

在清香館館前有一道半圓形粉墻漏窗,自成院落。院內植有桂花數枝,蒼老古樸,每逢金風送爽之際,丹桂吐蕊,清香四溢。

[閱讀鏈接]

蘇舜欽為了滄浪亭上對聯的由來,還有一段佳話呢!據說,蘇舜欽當時寫信給正在滁州做官的好友歐陽修,請他為石亭題句,歐陽修立即揮筆寫好,托人帶到蘇州。

蘇舜欽一看,寫的是“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便立刻皺緊了眉頭,上聯那么有意境,但這下聯不但粗俗無味,而且也不相對偶。于是,蘇舜欽只好將上聯掛了出來,下聯一直空著。

有一天風和日暖,蘇舜欽一時興起,便寫起詩來:“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旁邊的老漁翁聽了蘇舜欽的吟誦,突然高聲喊道:“相公,這石亭的下聯有了!‘近水遠山皆有情’不正是下聯嗎?”

從此,滄浪亭的這幅由歐陽修和蘇舜欽一起寫的對聯便流傳了下來。

文化深厚的清代建筑

到了1696年的清代,巡撫宋犖重建了滄浪亭。這次重建,宋犖把園中傍水的滄浪亭移建于假山之巔,并以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征明的隸書“滄浪亭”為匾額。

另外,宋犖在滄浪亭的入口處和園內都增添了許多建筑,為滄浪亭的山水景色更加增添了一抹韻味。

滄浪亭最初的正門在南面,朝北的園門剛開始只是一扇小山門。宋犖重修滄浪亭,將原南正門以一道漏窗粉墻圍封了,從此北門便成了唯一進入園林的門。

滄浪亭石坊坐落在滄浪亭的入口處不遠的地方,坐東面西。它是于清代的宋犖重建滄浪亭時所建,造型古樸雄偉,是進入滄浪亭園林的一個標志性建筑。石坊橫楣上鐫刻有隸書“滄浪勝跡”4個字,雖然歷經滄桑,但風采依舊。

過了石坊,沿河向東的不遠處,便是通達滄浪亭園門的三曲石平橋,同為清代的巡撫宋犖所建,建造最初的時候為木構赤欄橋,故三曲石平橋又稱紅橋。

在宋犖的《重修滄浪亭記》中記載:

跨溪橫,‘略杓’以通游屣。

在清代長洲諸生張罻題的《滄浪八詠》中,還有描寫“紅橋”的詩句:

柳堤水漫接春潮,

山色林光看未遙。

載酒頻移青雀舫,

尋花常過赤欄橋。

后來紅橋因戰爭和年久失修存等原因被毀了,存留下來的石構三曲平橋是后來重修的。

1719年,康熙南巡時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御賜巡撫吳存禮詩一首。吳存禮為了宣揚皇上恩德,重修了滄浪亭,并在門廳與步碕廊間,飭工庀材建御碑亭一座。

御碑亭為廊亭,面積將近10平方米,壁間嵌有刻碑,就是康熙皇帝御賜的詩。吳存禮將御詩刻于其中,也是為了警戒后世官吏。

后來乾隆皇帝南巡時,路過蘇州,也曾駐蹕在滄浪亭,并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南巡,路過蘇州,住在滄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飯,覺得寂寞無聊,便想尋個消遣。他聽說蘇州的說書很有名氣,唱得動聽,說得入情,有聲有色,非常有趣。于是,傳下旨意,要聽說書。

蘇州城內有個說書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氣響徹江浙。蘇州知府親自去請王周士,還特別關照他,在皇上面前,多為他美言幾句。

王周士到了滄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煩,要他馬上開書。

王周士不動聲色,慢吞吞地說:“萬歲坐在明燭邊上,難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彈唱動作,萬歲如何看見?”

乾隆聽了,雖覺得話里帶刺,但也有幾分道理。只好面帶尷尬,命左右賜王周士明燭一根,好令他快快開書。

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舊不動。皇上不禁生起氣來,問:“何故還不開書?”

王周士不卑不亢:“啟稟萬歲,小人說書雖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著不能說書!”

乾隆沒聽過蘇州說書,不知道有這樣的規矩。繃起了面孔,粗聲粗氣地說道:“賜座!”

內侍馬上去搬座位,心里卻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著說話。眼前這個說書的,居然討到了金凳,心里著實不服氣。

王周士可不顧這些,大模大樣地坐下來。把三弦一拔,“叮叮當當”的聲音,既像百鳥朝鳳,又像金鼓齊鳴。乾隆聽得是眉開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傳》。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個片斷說起來。說到端午節白娘娘怎樣誤吃雄黃酒,怎樣現出了原形嚇死許仙,真是講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乾隆聽得津津有味,點頭晃腦,脫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圓,越說精神越足,一直說到白娘娘盜仙草,回到蘇州,救活了許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說道:“明日請早!”

乾隆聽得興起,哪肯罷休,連連擺手,道:“寡人興致正濃,豈能掃興?”

內侍上前稟報:“皇上,已是五更天了。”

乾隆不得已,吩咐內侍,將王周士留宿在滄浪亭。乾隆皇帝聽書聽得如醉如癡,神魂顛倒,一天也不能斷,成了一個道地的書迷。

后來,他要回京,這樣的好書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隨駕進京,外加賜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宮里,真所謂平步青云。吃得順口,穿得舒坦,住得寬敞,連走路的地面都是軟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這么愜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過不慣。他覺得關在皇宮里彈唱,就像一只身陷金絲籠的百靈鳥,唱不出新歌,伸不開翅膀。

所以,他找機會借口生病,稟明皇上,又回到了蘇州。這正應了王周士說過的話:“我們唱書,總想把書唱好,該怎樣總是怎樣呀!”

因為王周士為了來蘇州說書,而寧愿舍棄皇宮的富貴生活,因此后來就有了“滄浪亭勝過皇宮的傳說”。

1827年,布政使梁章鉅和巡撫陶澍再次重修滄浪亭。梁章鉅重修滄浪亭不僅翻新了已有建筑,還新增了門樓和五百名賢祠等建筑。

穿過石構三曲平橋,即到了滄浪亭入園的門樓。門樓刻工精細素雅、簡潔大方,以“五百名賢祠”為額。在《重修滄浪亭記》有記錄:

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鉅重修,巡撫陶澍復得吳郡名賢畫像五百余人,鉤摹刻石,建名賢祠于亭之隙地,每歲時以致祭,蓋祠與亭不相襲,人云指目者,猶曰滄浪亭。

面橋臨流,闬閎北向,顏曰五百名賢祠者,則名屬諸祠,實亭所從入也。

后來門樓毀于兵火,存留下來的是1873年由巡撫張樹聲重建的。

布政使梁章鉅和和巡撫陶澍重修滄浪亭時,得到吳郡名賢祠畫像500余人,于是,他們命人鉤摹刻石,建名賢祠于園中,每歲致祭。

五百名賢祠位于園林的西側,面積將近200平方米,是清代江南最大的儒家祠堂。此祠坐北朝南,為三開間樣式,東西兩側各有一小耳房。

五百名賢祠祠門全部為落地長門窗,計24扇。長窗心仔為海棠菱角,裙板上刻有大如意頭花紋。祠東耳房,東西兩墻上有兩扇六角菱形翻啟小窗,都為冰紋式。

五百名賢祠內壁間嵌有碑刻25方,列有594位名賢刻像。堂內還懸有一個匾額,為“作之師”。這是取自史學經典《尚羽·泰誓》中的:

天佐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作之師”也就是為人師表的意思,這里是指五百名賢可作儒家子弟的老師,是仕人的師表。

五百名賢祠后來毀于兵火,存留下來的為1873年重建的。與五百名賢祠呼應而建的還有月洞。月洞位于“明道堂”與“五百名賢祠”之間的院墻中。

月洞面西門上有額“折矩”,月洞面東門上有額“周規”。周規和折矩均取自《禮記》中“周旋中規,折旋矩”之意,是指“五百名賢祠”中名賢的選擇,是以儒家的仁與禮的為標準的,他們都是仕途中的楷模。

在園林的最南邊還增建了印心石屋,此屋全部用黃石堆砌,面積達50多平方米,也由陶澍所建。當時清宣宗親筆御書“印心石屋”4個字,賜予江蘇巡撫陶澍,陶澍為了感謝皇恩在園中建造了此屋,并將皇上御書的“印心石屋”4個大字作門額,以示皇恩浩蕩。

“印心”是取自佛家《傳燈錄》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大梵天王獻上金色波羅花。釋迦牟尼拈花示眾,但眾僧不解佛意,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釋迦牟尼知道只有迦葉悟其心意,遂賜予了迦葉佛法。從那以后,印心就用來比喻釋迦牟尼與迦葉不藉言語,心領神會。清宣宗以“印心”賜予陶澍,后人猜測是為了稱贊陶澍懂得自己的心思。

“看山樓”就筑于石屋之上,夏時,此地是全園最佳的避暑納涼之處。

[閱讀鏈接]

1827年,梁章柜重修滄浪亭時,巡撫陶澎集吳郡名賢畫像500余人,鉤摹刻石,建名賢祠于隙地,后被毀。

在1873年得以重建,當時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覓得拓本。補刻自晉散騎常侍顧公榮至清初尚書彭齡140人,皆舊記所有,并新增自文忠公林則徐至學士吳信中12人。

每5幅刻于一方石上,每幅還刻有傳贊4句并姓名職銜,刻像尚能看出各位名賢的相貌,皆為清代名家顧湘舟所刻。

所刻為春秋至清代2500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大體分政治、文學、忠節、禮義、循吏、經學、隱士、軍事、理學、水利、醫學、歷算12個類別,既有吳籍人氏,也有來蘇州任職或居住的名人。

清雅別致的園林風采

在1851年至1861年,滄浪亭園林毀于兵火,直到1873年,巡撫張樹聲才重修了滄浪亭,此次重建,還新增了門廳、明道堂、閑吟亭和見心書屋等建筑。

滄浪亭入門大廳為三開間,面積達100多平方米,過去作為入園的達官貴人們的停轎之處,轎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此門廳又名“轎廳”。

門廳的東西兩側壁間嵌有歷代重修記刻碑和《滄浪亭全景石刻圖》,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史料。通過這些碑刻,可以充分了解滄浪亭屢廢屢興的滄桑歷史。

明道堂位于園林的中央,為園中的主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舊時為會文講學之所,額取蘇舜欽《滄浪亭記》中“觀聽無邪,則道已明”之意。

相傳,民族英雄林則徐任江蘇巡撫的7年間,假日常在此把酒會友,吟詩賞戲,縱論天下。

明道堂全堂為三大開間,南北正中間,均為落地長門窗,共計12扇,腰下為光裙板,窗心仔為海棠菱角。明道堂左右兩間,南北兩墻上均為半腰長窗,總計24扇,窗心仔全部為海棠菱角。而堂的東西壁正中間各有一扇長方形固定隔窗,均為水紋式。

明道堂整體建筑雄偉壯觀,其北山樹木叢生,峰巒若屏。堂東西有并行走廊,連接對面的“瑤華境界”,行走廊內,會給人一種置身山林之感。

在“明道堂”南東廊口嵌有磚刻“東菑”。此磚刻在1873年題于“明道堂”后東側廊口,但后遺失了,存留下來的是后來補書的。

東菑意指園東初耕的土地,為的是勸耕重農。此額取唐代詩人王維的《積雨輞川作》詩句: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菑。

舊時,園東一帶為農田,每年三秋之際,金黃一片,間有茅舍,裊裊炊煙從屋頂冉冉升起,濃郁的田野氣息。

在“明道堂”南東廊口還嵌有磚刻“西爽”。此磚刻在1873年題于“明道堂”后西側廊口,但后遺失了,存留下來的也是后來補書的。

西爽意指西方山里的隱逸之氣。此額取唐代詩人王維的“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詩意,形容這里的山水清靜幽雅、水木清華,有隱隱之爽氣。

閑吟亭坐落在園內東側,聞妙香室的北側閑吟亭是一間半亭,面積為10平方米左右,翹角飛檐。閑吟亭的名字取自唐代詩人來鵬《病起》詩中“窗下展書難亦讀,池邊扶杖欲閑吟”的意境,為閑暇吟詠之意。在閑吟亭內壁上,嵌有乾隆所賜的御詩《江南潮災嘆》刻碑。

見心書屋坐落在園內的東側,與“聞妙香室”貫通,隔以天井,內中植以梅花。“見心”即明鏡之心,就是心靜如止水,無一點邪念,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的意思,屬于儒家思想。同樣為巡撫張樹聲所建,后來被辟為花房。

巡撫張樹聲在重修滄浪亭時還增筑了一亭,取名“仰止”,位于“五百名賢祠”左側,坐西面東,飛檐翹角,面積為5平方米左右,亭中內壁上嵌有清代乾隆御題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征明小像詩的刻碑。其名字意指五百名賢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讓后人仰慕。

看山樓位于園中的最南邊,樓筑于“印心石屋”之上,可沿石階登之,共三層,面積為50多平方米。張樹聲借元代詩人虞集的詩作中“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的句子,取名為看山樓。

看山樓底層為石屋,無門。石屋東西兩側的石墻上各有一個梅花形窗格的小方窗。二樓中層的樓梯間,面南的方向有四扇落地罩,兩邊為兩扇平板門將樓梯間隔斷。落地罩窗心嵌兩字兩畫,腰下為凸面平裙板。

看山樓飛檐翹角,結構精巧,乃蘇州園林中最為美麗別致的建筑之一。其藝術造型猶如一艘方舟停泊于萬竿搖空,滴翠韻碧的綠波這上。登樓可俯視南園平疇村舍,遠可眺西南楞枷、七子、靈巖和天平諸山,巒峰浮青,意境深遠。除此之外,還有藕花水榭,同樣為1873年由巡撫張樹聲筑。

藕花水榭位于門廳的西側南岸,面北臨流,三開間,面積將近90平方米。正間有六扇落地長窗,左右兩間面南有12扇半窗。長窗及半窗的內心仔花紋均為宮式,光裙板。北面半腰以上為和合窗,共27扇,舊時內嵌明瓦片。

水榭西隔壁為小耳房,面南有6扇落地長窗,內心仔為宮式花紋,光裙板。北墻上有一扇六角形翻啟窗,冰紋窗格。榭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天井,天井北墻上精美的兩個花窗在芭蕉的掩映下自成麗景。

榭左右有廊連接南對面小屋,自成院落。院中兩側植有羅漢松與直柏,均有百年樹齡,老而彌堅,蒼勁俊逸。院南花壇內,翠竹為屏,襯托了臘梅、繡球的曼妙身姿。

入夏之后,整個水榭放眼望去千層翠蓋,水芝紅妝,婷婷裊裊的碧葉紅花,搖曳多姿。晨露未干,朝陽初輝的時候,一噴遠香迎面而來,更為靜美,為全園品茗休閑的絕佳之處。

[閱讀鏈接]

滄浪亭園林中仰止亭的由來,其實是巡撫張樹聲追隨之前的園主宋犖的行為而建。在清1695年,巡撫宋犖有感于子美文章品節,英風豪氣,磊磊軒昂而自立于天地間,故將滄浪亭移于山之嶺,以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其他堂館軒榭,曲廊亭臺均依山而筑,置身園內任何一角,必仰視該亭。從此,園以亭而名揚天下。雖謂仰慕之亭,實為仰慕蘇子美其人。

在1873年,巡撫張樹聲亦追隨宋犖所為,在重修滄浪亭時又增筑一亭,取名“仰止”。同時,又是指五百名賢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讓后人仰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扎赉特旗| 鄯善县| 钟山县| 洪江市| 武清区| 红桥区| 慈利县| 南郑县| 尼木县| 海安县| 兴业县| 巩留县| 通许县| 思南县| 甘肃省| 辛集市| 吉木乃县| 富平县| 西和县| 阿拉善左旗| 乐业县| 长春市| 苏尼特左旗| 鄂伦春自治旗| 阳高县| 尉氏县| 会昌县| 新源县| 梨树县| 攀枝花市| 文登市| 阳曲县| 习水县| 邢台县| 云和县| 渝北区| 镇原县| 浑源县| 东丰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