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時代特征明顯的發展歷程
- 廟會與趕集(文化之美·萬民節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6154字
- 2021-05-24 18:59:14
到了秦代,廟會的內容仍然單一而穩定,主要是祭祀祖先與神靈。在商周時期,廟會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
至漢代,朝廷、郡國、縣、鄉、里各級行政機構都立有社。鄉以上的社由官府設置,官府致祭。里社則由居民自己組織祭祀,即以里名為社名,稱某某里社,里的全體居民不論貧富都參加。
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舉行社祭,祭后在社下宴飲行樂,費用由全里居民分攤。有時也采取捐獻的辦法。
除去集體的祭祀外,個人也常向社神祈福、立誓、禳病。領導社事的是里正、父老,里、社在組織上是合一的,社的活動即為里的職司的一部分,并得到封建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社祭時的具體執事者稱社宰、社祝、祭尊,是宗教巫術者的稱謂。
社的活動的參加者并沒有專門的稱呼,反映了當時里、社尚未分離的情況。不過,與先秦相比,漢代時,里雖普遍立社,但已出現與里有別的“里社”一詞。
社神和社祭的地位有所降低,里中居民對社的活動的態度隨貧富分化而不一致,已開始帶有自由參加的色彩。
這些說明,漢代里與社的關系開始出現了分離的跡象,社的活動開始出現了私人化、自愿化的趨向。
漢代以后,廟逐漸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有貢獻的英雄人物。這實際上體現了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變過程。
西漢時期,道教開始初步形成。廟會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內容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種習俗也開始初步形成。
在《西京雜記》中,描述了當時的祠廟祭祀習俗:
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
“九醞”即九“股”,分九次將酒飯投入曲液中。《齊民要術》分次殿飯下甕,初股、二股、三股,最多至十股,直至發酵停止酒熟止。先股的發酵醒對于后股的飯起著酒母的作用。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禮記》中太牢指的是大牢。
后來,在佛教傳入我國的同時,道教也逐漸發展并完善起來。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
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于是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廟會活動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但是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當時,戰亂頻繁,人口流散,再加上門閥世族占有大量的戶口,封建國家的戶籍制度毀壞,漢代嚴整的里制已無法維持,里、社合一,全里居民參加的里社制度開始瓦解。
此時,私社開始發展。有適應門閥世族制度和戰亂中舉族遷徙或聚保的需要,以宗族地望關系為紐帶而結成的“宗社”,有按階級和職業結成的社。
而最盛行的則是東晉末南北朝時,由佛教信徒組成的“邑義”和“法社”。邑義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一般按村邑或宗族組成,在僧人參加或指導下,結集人眾,聚斂財物,從事造像、修寺、建塔、營齋、誦經等活動。
其主事者名目繁多,主要有邑主、邑長、邑維那、邑師等。參加者稱“邑子”、“邑人”。規模一般為10余人至數十人,有的達數百人甚至千人以上。
“法社”興于南方,側重講經、說法、修行,參加者往往是貴族、官僚和士大夫等。
邑義和法社,特別是邑義,實際上是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借助佛教來統治、剝削群眾的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到隋唐時,邑義和法社在地域和活動內容上的區別逐漸泯沒。
唐建立后,就下詔強調社祭,令民間普遍立社。唐五代私社大盛,通稱“社”、“社邑”、“義社”、“義邑”、“邑義”等。許多私社因本身的主要活動或社人成分而有專名,如親情社、官品社、女人社、坊巷社、法社、香火社、燃燈社等。
這些私社大體有兩種類型,一類主要從事佛教活動,與寺院和僧人有密切關系,多數就是依附于寺院和僧團的組織。
一類主要從事經濟和生活的互助,其中最主要的是營辦喪葬。有些社則兼具上述兩類社的職能。而傳統的社祭,往往仍是這些私社的重要活動內容。
但是,唐宋時期畢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一段時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釋道三教并立,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
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對呂洞賓的祭祀信仰,并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普遍發展起來。在河北邯鄲的呂仙祠,每年有4個傳統廟會,即農歷正月初十、三月十五、四月十一和十月十三。
規模最大的要算農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民間傳說這個會是“遇神仙會”。據說,四月十四是呂洞賓的誕辰,八仙中的其他神仙會提前幾天來給呂洞賓拜壽,他們會扮成凡人來到人間,誰要是運氣好的話,遇到真仙被點化了,沒準也能成仙。要是有個什么病災的,求求神仙也就都好了。
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北到保定,南到河南新鄉,東到山東聊城,西到山西長治,四省數十縣都有香客趕過來。廟會期間,集市上打扇鼓的,舞龍舞獅的,還有做各種買賣的,真是熱鬧非凡。
傳說有一年的四月十一廟會,有一個要飯的老頭,穿得破破爛爛,胳膊腿上長的都是膿瘡,還淌著膿水,又臭又臟。可是他自己還挺美,樂顛顛地邊走邊唱,周圍的人們都嫌他臭,唯恐避之不及。
這時,路邊有個賣竹簾的,他把竹簾子摞得老高,并不時地高聲吆喝著:“便宜了,便宜了!”可是無論他怎么叫賣,就是沒人買。
那個要飯的老頭走到賣竹簾的附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突然一頭栽倒在地。賣簾子的一見,急忙跑過來把老頭攙了起來,顧不上嗆鼻的臭氣,也不在意膿水蹭得哪都是,就把老人扶到自己的攤上,讓他躺在竹簾上休息,并端來一碗水喂給他喝。
誰知老頭剛一喝完,他竟然一跳而起,口里說道;“好了,好了。”
這讓賣簾子的一下子目瞪口呆了,心想:怎么這么一會兒就好了?只見要飯的老頭一顛一顛地走進了人群,不見了。
這時,人們都圍過來看熱鬧,突然有人喊道:“神仙顯靈了,神仙顯靈,快看!”
只見這人拿起一張竹簾,竹簾中間赫然出現一幅韓湘子吹簫圖。圖中韓湘子吹著仙樂,衣衫隨風飄動,呼之欲出。再看竟然張張簾子都有。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叫花子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
有人說:“把這竹簾掛在家里,肯定能驅邪避害,我買一個。”只見大家紛紛掏錢來買,不到一刻鐘的工夫,一摞竹簾子就全都賣光了。
當然,最高興的還是這個賣簾子的,自己不僅賺了錢,而且還萬分難得地碰到了神仙!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都說賣簾子的人真是好心有好報。
這雖是個傳說,但是卻表達了人民積善行德的心理欲求。
后來,廟會的活動也逐漸由祀神和娛神開始向娛人發展,還增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和戲劇等。
除了一些宗教活動上的競相比拼,佛、道二教還大量修建寺廟和道觀,爭取信徒,招徠群眾,從而促進了廟會活動的繁榮。
此時,廟、臺、祠、宮、觀、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圣母廟、二郎神廟等數不勝數。
這些為日后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廟會亦應運而興,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壯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還是相對要薄弱很多的。
為了爭取更多的信眾,佛、道兩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佛教所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
“行像”是用寶車載著佛像,巡行與街巷的一種宗教儀式。贊寧的《大宋僧史略》上說:
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
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
贊寧是北宋的僧人,佛教史學家,俗姓高,吳興德清人,后在唐天成年間在杭州祥符寺出家。贊寧與人談論,辭辯縱橫,有“律虎”之稱。內學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聞強記,擅長詩文,聲望日增,為吳越王錢俶所敬,署為兩浙僧統,賜“明義示文大師”號。
相傳在5世紀初,法顯旅行印度時,在西域和印度都曾親見行像的儀式。后來,我國佛經翻譯漸備,信仰亦次第普及,造像風氣大興,除銅像外,還有木像和夾紵像,行像的儀式也自西域傳入了。
夾紵像又叫脫胎像、干漆像或者行像。據文獻記載,它是由東晉時著名雕塑家戴逵,在傳統髹漆工藝基礎上所創制的。他先用泥塑出人物粗坯,然后糊上麻布、反復涂漆,待干后使泥脫空即成為夾紵像。這種雕塑重量輕,易于搬動,適合當時人們抬佛像游于街衢的需要。
每年的釋迦牟尼誕辰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佛像多時,就有千余尊。
佛誕日這天,當佛像出行時,隊伍中以會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后,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
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佛寺星羅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區的名山、巨邑、小鎮。許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臨汝風穴寺、鎮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宮寺等,如雨后春筍般,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于是,崇佛廟會應運而生,林林總總。中原地區廣大廟會群中,佛與道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并逐漸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風才逐漸衰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于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
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一來,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而這些宗教活動的逐漸世俗化,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
廟會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地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廟會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唐宋時期的廟會,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已形成規模,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原廣大地區廟會群昌盛的重要轉折時期。明代社會安定,經濟飛速發展,使得在洛陽、黎陽、陳州等規模較大的城鎮進行大規模的建造廟宇成為可能。
明代手工業的繁榮,也刺激了生產力、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廟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勝。
明代廟會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行會或者稱為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區出現許多山陜會館,他們敬祀關羽,立祠建廟,特別是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使廟會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地擴大化。
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我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
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
廟會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全國各地的廟會活動隨處可見。
比較典型的有北京地壇廟會、上海城隍廟廟會、南京蔣王廟會、山東泰山東岳廟會、天津皇會、福建媽祖廟會等。豐富多彩的地方廟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我國廟會文化。
[旁注]
里正 戰國時秦國居民區一里之長。后世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專政,在縣級以下,設立了有鄉和里,其中一“里”單位的長官為里正。
敕封明、清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詔命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命與敕命形如畫卷,軸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與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我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
門閥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姓氏家族所壟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邑義又稱邑會、法義。為北魏初至隋唐間,我國北方以在家佛教徒為中心,以營造佛像寺塔等為機緣而結成的信仰團體。主要分布在云岡、龍門、天龍山等石窟一帶。是由信徒出資營造,并以其所造尊像為信仰中心而組織成的佛教團體。
正月我國農歷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即通常意義上的歲首。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
呂洞賓 原名呂喦,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于796年生于永樂縣招賢里,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鐘、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韓湘子 字清夫,是民間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又說韓湘子是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
二郎神即楊戩,道教俗神,天庭大將,玉帝的外甥,變化無窮,神通廣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視天界兵將如無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紂,再封昭惠顯圣仁佑王,是人們心中超越觀音菩薩的唯一的真神。
戴逵(326年~396年),東晉著名美術家、音樂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人,居會稽剡縣。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于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
幡幢漢魏時期,幢出現在車行儀仗和佛教儀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懸掛單層或多層傘蓋狀絲織物,傘蓋四周飾有垂幔、飄帶,在幢幔上書寫經文就成為經幢。唐代開始有石造經幢,中唐以后,逐漸模仿絲織物幢的形狀,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層盤蓋相間疊加的石幢,并在盤蓋四周雕出垂幔、飄帶、花繩等圖像。
道場 又稱法事,即道教宮觀中一種為善男信女祈福消災,超度亡靈而設壇祭祀神靈的宗教儀式。其方法主要由高功、經師誦經、掐訣、踏罡、存神,把信眾的美好心愿傳達給神靈,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實現一切美好的愿望關羽(約162年~220年),字云長,河東解良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
[閱讀鏈接]
水陸道場,也叫水陸法會、水陸大會、水陸齋,是我國佛教最隆重的一種經懺法事,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齋、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設齋供奉以超度水陸眾鬼的法會。
水陸法會需要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七晝夜之中,誦經典如上。水陸法會雖分7個壇場,其實是一堂整體的佛事,每一壇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為水陸法會。每日分三時,至總回向壇宣讀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將每日所誦經典功德回向。
因此,水陸是不分內壇、外壇的,齋主們隨自己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的功德。誦經功德貴在自己的發心虔誠,發心愈大,虔誠愈深,則功德廣大愈是無可限量,是道教祭祀中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