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歌圩之日——三月三

三月三,是我國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的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三月三”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壯族、侗族、瑤族,海南的黎族,浙江麗水的畬族,貴族的布依族、苗族等地。

這些地區皆以“三月三”為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并且節日活動十分豐富。這些少數民族地區“三月三”的節日活動規模盛大且熱鬧非凡,主要以戀愛為主題,有對歌、拜神祭祖等節俗活動。

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歌圩節,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這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農歷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初三最為隆重。

在壯族,關于歌節起源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劉三姐的故事最為著名和普遍認同。

據說,劉三姐原來并不叫劉三姐,而叫劉三妹,是唐代出現的歌仙。故事流傳到后來,人們把劉三妹改成了劉三姐。

劉三姐天生一副圓潤的好歌喉,聰明機靈。她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與愛情、揭露和諷刺地主的剝削壓迫。劉三姐的行為贏得了貧苦大眾的贊賞和支持,她成了人們心中的歌仙,但同時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釘。

一年三月初三,劉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斷了她攀爬的山藤,劉三姐墜崖而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歌仙,就在她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這便形成了歌節。

在歌圩節的這一天,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壯族人們會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專門接待外村歌手。家家戶戶還會做五色糯米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在歌圩節期間,五色糯米飯是壯族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顧名思義,五色糯米飯就是五種顏色的糯米飯,即紅色、黃色、紫色、黑色和白色。紅、黃、紫、黑這四種顏色分別是用紅藍草、黃花、紫蕃藤和楓葉來染色。

糯米要在節日的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浸泡,直到第二天清晨女主人把它放入鍋里蒸。每戶人家中都會有一套專門用來制作五色糯米飯的工具:一個平底鍋,幾根木棒,一個圓形的竹編鏤空板和一個盆子。

首先,在平底鍋中放入適量的水,再放入搭架的木棒,把鏤空板平放在木架上,最后把裝好糯米的盆子放在鏤空板上蓋上鍋蓋就可以起火蒸了。

不過,糯米在盆子里放的位置是有講究的。沒經過染色的白糯米放在最底層,黑色的放在最上層,其他三種可隨意些擺放。這五色糯米飯就是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留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在節日期間,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在節日這天,如果家里養豬的還會自己宰殺一頭豬,以及預先養好的雞鴨,因為節日里有請客的習俗。主人會把做好的糯米飯裝進一個個食品袋里,一起放進去的還有半只雞或者半斤肉,這是用來送給來家里的客人的。

節日當天,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可以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兩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間貿易活躍,賽歌者的食宿一般都是附近的群眾提供。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千米的男女青年都會來參加,屆時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互定終身,互贈信物。在對歌的同時,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一種娛樂方式,但它同時也是壯族人喜結良緣的方式。

在歌圩節夜幕降臨之后,村里未婚的男女就會迫不及待地會到寨子外去對山歌,唱著山歌找心上人。阿哥唱來阿妹對,如果在歌來歌往中姑娘家看上了小伙子,就把花繡球拋給對方。

花繡球是壯族極具特色手的絲織工藝品,是姑娘給男子的定情信物。假如小伙子也看中對方,第二天便可以以繡球為證上姑娘家提親了。一段姻緣就這樣在山歌中促成了。

除了男女青年對唱山歌以外,村里的中老年人也會聚到一起進行歌圩比賽。這是一項純娛樂的活動,一般是按男女分成兩組來對歌,也可另作分組。

對唱的山歌內容不限,可以是情歌,也可以是閑聊,也有罵人的俏皮話……歌詞和曲調都是現編現唱,用的是原生態唱法。也可以取已有的壯歌的調子填詞來唱。

歌圩比賽進行到一方對不上歌才算分出勝負,中途是不能停止的。實力相當的雙方通常要對上幾天幾夜。所以三月三及其后幾天里聽到夜半歌聲也是常有的事。

在節日期間,壯族人民除了對歌和拋繡球,還會集體舉行一些活動,如踩高蹺、30人板鞋比賽、拋繡球和千人竹竿陣。

當然,這里的拋繡球與前面提到的拋繡球是有所不同的,這里的拋繡球是純娛樂的活動。在空地上架起一個圓圈,高度為三米,在一定距離外將繡球拋過圓圈。

壯族的歌圩節一般要持續兩三天,它是民間貿易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旁注]

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的人物。她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關于她的身世,有很多種說法,一說她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那里至今還有她故居的遺址,另一說她的故鄉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在羅城,至今還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

歌圩是壯族人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說愛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語言的高度提煉,具有生動、純樸、深刻的特點,歌詞有韻,能唱,易記,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經常交替運用。

碰彩蛋彩蛋就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這是壯族男女青年在歌圩中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們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不愿意和對方交往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姑娘對對方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花繡球是壯族姑娘在節前趕制的,制作手工很精巧。12花瓣連接成一個圓球形,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一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繡球內裝豆栗或棉籽。球的底部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以此象征純潔的愛情。

踩高蹺壯族的踩高蹺比賽需要一段50米長的大道,參賽者踩著高蹺在大道上比賽跑速度。比賽是分組進行的,兩人一組進行接力賽跑。同一組的兩人分別在大道的兩端做好準備,一聲令下,在起跑線的一方開始奔跑,跑完50米后由另一個隊員接替跑回起跑線的一端,完成時間最短的一組獲勝。

千人竹竿陣其實是壯族的一種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歌善舞的壯族人們利用家鄉常見的竹子創造了這種趣味十足的舞蹈。千人竹竿舞是可容納千人同跳的大型竹竿舞。開場由1000名身著民族服飾的年輕壯族姑娘一起跳,之后看熱鬧的大伙都可以進去跳。

[閱讀鏈接]

在歌圩節這天,壯族人請客一般是請晚餐,客人來到主人家首先要吃一碗五色糯米飯。而在晚飯正式開始之前主人家要進行一個家庭祖先的祭祀儀式。祭祀通常由女性,也就是家中的奶奶或媽媽來完成。

祭祀用品主要有:三碗糯米飯、一碗熟肉、一碗糯米酒、幾個水果、一些糖果、三個湯勺和三炷香。

祭祀一般在自家的正門門口進行,點燃了香后就插在祭祀的地方。其他的東西用個米篩裝著放在地上。這之后分別用三個湯勺舀滿酒依次擺開,湯勺的柄要一致朝東的方向。

這時,家庭的成員跟在奶奶或媽媽后面合起雙手拜一拜,然后把湯勺里的酒倒回碗中。如此重復三次,第三次時將湯勺里的酒倒掉。這樣,祭祀就算結束了,收拾好東西便可以邀請客人入座開飯了。

吃飯時,一般相同輩分坐同一桌。愉快的晚飯結束后,主人必會送上一袋已準備好的五色糯米飯給將要離開的客人。

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

侗族的“三月三”節,又稱播種節,流行于湖南、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毗鄰地區,是侗家為勸民適時耕種而設,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節期3天。

節后進入春耕大忙。節日活動各地不一,有的舞春牛,有的放花炮,有的踩蘆笙,有的走親串寨。

有關“三月三”侗族節日的來歷,傳說有很多。

一是傳說三月三是侗族人民的播種節:

很早以前,貴州省北部的侗族住在很遠的地方,在那里人們按照桐樹開花的日子下谷種,秧苗出得又齊又壯。于是侗家定下了桐樹開花那天為播種節的規矩。但有一年,桐樹直到端午節還不開花,侗家誤了播種期,顆粒無收,只好逃荒到了貴州北部。

此后,侗家吸取了教訓,一到三月三,人們就吹蘆笙、唱山歌,意為相互提醒該收蘆、種田了。從此侗家就不再錯過時令。

由于在過此節時,人們在節日期間要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為此,此節日亦稱為“花炮節”。

此節日從農歷三月三開始,節期為5天。

每逢農歷三月初一,侗族家家戶戶便開始做各種節日的準備工作。

三月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籃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

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人群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小伙子取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

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要籃子,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子的時間。

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侗族村寨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在這一天,會有來自各地的客人參加。

到時候,不管是侗族、苗族,還是漢族,他們與侗家村寨上的主人一齊在蘆笙場跳拉手舞。人人都可參加。老年男子一會兒身穿錦緞長袍,一會兒換上家織布短衣。舞會中要換衣好幾次。

婦女們則在新衣、新圍腰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花卉。圖樣精細好看。舞會到高潮時,蘆笙場上歌聲、吶喊聲、鐵炮聲響成一片。

侗寨“三月三”節在三月初五這天臨近尾聲。初五下午,侗族主人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客人告別主人,準備回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和接客時一樣,吹著蘆笙,放響鐵炮,送客人上路。邊走邊唱送客歌,一路依依不舍。

中年男子男扮女裝,頭插銀飾,身穿女衣女褲。挽著男客相送,說笑打趣,以示親熱。主人把豬頭、豬尾送給最主要的客人,把豬腸子掛在客人的頸上。

表示交朋友一定要有頭有尾。別離時牽心掛腸。其他客人頸上也分別掛上草繩串的雞蛋殼和過年泡的糍粑。

此至,“三月三”節日結束。

[旁注]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

對襟指漢服的一種固有衣領,漢服左右兩邊的衣襟相對的衣領叫做“對襟”。對襟漢服的款式頗多,有對襟罩衣和對襟上衣等。對襟外衣至戰國以來一直受漢族男女歡迎,到現在,對襟、盤扣的服飾被作為了我國服裝的代表,稱作“唐裝”。

拉手舞是我國民間的一種舞蹈形式。舞蹈隊形以圓形為主。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移動。其動作以下肢步法變化為主,有向兩側橫移或前后進退及抬腿、勾腳、踏足、跳躍等,貫串于始終的動作是重拍向下的膝部顫動。舞者相互拉手,與相鄰人拉手稱小拉手,與相隔人拉手稱大拉手。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風味更加鮮美。

[閱讀鏈接]

為什么侗族在三月三時,要以采蔥蒜的方式去尋求情人呢?關于這個習俗,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從前有個美麗的侗家姑娘良英,愛上了本寨勤勞樸實的橋生。橋生家貧,良英的父母嫌貧愛富,硬把女兒許給富家,逼迫良英三月初四出嫁。

但良英對橋生忠貞不渝。到了三月初三,良英撈了半笆簍魚蝦,采得半籃蔥蒜,和橋生來到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樹下相會。不料,他倆被富家發現。富家惡棍對他倆大施淫威,百般辱罵,亂棍毆打。

一對情人悲憤欲絕,于是各自在莫嘎樹下印上一對深深的鞋印后,攜手跳巖,投淘金潭而死。

后來,每到三月三,侗族青年們就要來到莫嘎樹下,看看這對腳印,吹蘆笙,唱山歌。姑娘們還要模仿良英的樣子,給情郎送笆簍、蔥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節日。

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關于瑤族的這個節日來歷,跟一個傳說故事有關: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狩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腹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初三。

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為紀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干巴節”。

在節日這天,天剛亮時,瑤族成年男子便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

留下的婦女們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日食物。

在做飯時,婦女們要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于敬獻盤古。

男子上山獲得的野物,拿回來分配時,人人有份。要是獵不到野物,就會被人們取笑。尤其是小伙子要被姑娘所輕視,因此上山狩獵的小伙子總是不辭艱險,千方百計地捕獲野物。

部分沒有老林的瑤族部落村寨人民,會在黎明前出發去下河捕魚,他們通常是男女老少結隊而去。捕到的魚蝦,也按戶分配,共享節日的歡樂。之后,漁獵歸來的男人們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

人們回到寨中,互相串門,互相祝賀,取出香甜的米酒,吃著香味撲鼻的糯米花飯,用當天的獵物或魚,美美地飽餐一頓,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分,掛在火爐邊上,烤成野味干巴,用來以后招待最親近的人。

晚上,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或唱起歌謠,或翩翩起舞。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余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

[旁注]

弓弩是一種古代射擊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弓弩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

靛葉指靛藍的葉子。靛藍是指一種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還原染料。用于食品、醫藥和日用化妝品的著色。戰國時期荀況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源于當時的染藍技術。這里的“青”是指青色,“藍”則指制取靛藍的藍草。在秦漢以前,靛藍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

米酒酒釀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見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米酒在傳統制作工藝中,保留了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碳酸、礦物質及少量的醛、脂,其營養非常豐富。

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青銅打擊樂器。其形狀來源于鼓或銅釜,用于演奏音樂或伴奏舞蹈;亦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儀典等活動。主要流行于云南、廣西、廣東及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并傳播至東南亞。制作年代大約始自春秋,經戰國、秦漢、唐宋至明清,其中漢代的銅鼓尤為精美。

[閱讀鏈接]

據說,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人,在“三月三”這天,人們要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

姑娘和小伙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里對歌、談情說愛、玩耍。

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

農歷“三月三”是畬族人民的清明節,在每年的這一天,畬族人民都會舉行盛大的歌會,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并祭祖先拜谷神,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在這一天,畬族家家戶戶都要吃傳統的烏米飯,并用此飯來款待來客,因此,“三月三”又稱“烏飯節”。

烏米飯是用烏稔的葉子煮湯,然后用這種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米撈起來以后放在容器里一蒸。這種飯看上去烏糟糟的,實在不起眼,不過,吃起來卻香噴噴的,吃了還想吃。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那么,為什么畬族在三月三這一天要吃烏米飯呢?這里還源于一個古老的故事: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蟲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稅,畬族人家家斷糧。這時,可惡的山主連谷種都搶走,讓畬族人民飽受饑餓之苦。

可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卻幸災樂禍,他們不但不借出谷種,反而放出惡狗,把前來求借的畬族人民咬傷。

大家實在忍耐不下去了,一天夜里,身強力壯的藍天鳳帶著幾個年輕的后生翻墻進入山主的大院,他們撬開糧倉,把谷種一袋子一袋子扛回寨子,連夜播種下去。

第二天,山主發現糧倉被盜了,就帶著十幾個打手,發瘋似的沖到畬族人的寨子。

為了使老百姓免于遭難,藍天鳳挺身而出。就這樣,他被山主關了進來,這天正是三月初三。

在地牢里,藍天鳳被打得遍體鱗傷,山主還串通看牢房的歪嘴,不給藍天鳳飯吃,想把他活活餓死。

消息傳出,畬族的父老鄉親們紛紛前去探監,他們用播種剩下的谷種打成米,煮成飯并捏成飯團送進牢里。可飯團落到歪嘴肚子里,藍天鳳一口也沒有吃到。

這天,去地牢送飯的是畬山最出色的歌手種秀姑娘。這個聰明的姑娘想了個辦法對付可惡的歪嘴。

時值晌午,種秀姑娘挎著竹簍,竹簍里裝著麻布袋,送飯來了。歪嘴一邊不懷好意地看著姑娘,一邊打開麻布袋,把手伸進去。這時,突然歪嘴大叫起來,接著就手腳亂蹦亂跳起來。

可是,竹簍口子太小,歪嘴的手怎么也抽不出來,疼得歪嘴滿地打滾。原來,種秀姑娘在麻布袋里裝了又黑又大又毒的山螞蟻。歪嘴被山螞蟻一咬,當天就中毒一命嗚呼了。

從此以后,畬家人就從山上采來烏稔葉煮午飯,煮成的烏飯遠遠看上去就好像抱成一團的山螞蟻,那些被山螞蟻嚇破膽的獄卒們就再也不敢吃飯團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藍天鳳天天吃烏米飯,不僅傷口愈合了,還添了不少力氣,因此,在畬山,烏米飯又有治乏卻病一說。

到了第三年的三月初三,藍天鳳終于被人們想辦法救了出來。

為了讓子孫后代記住畬家人的米飯來之不易,“三月三”被定為谷米的生日。谷米從白花花變成烏亮亮,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所以,畬山還有煮烏米飯是為了給谷米穿花衣裳,過生日的說法。

據傳,畬家人通常喜歡穿的深藍色麻布衣就是從這里悟出的道理。穿上這種衣服,不但可以防止日頭毒曬,而且,山螞蟻也不敢叮。

以后,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畬家人都要蒸制烏米飯,合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

在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祠的畬族云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畬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旁注]

谷神據說畬族民認為稻谷有“谷神”、“谷娘”。谷神中又有“種子仙”、“稻秧仙”、“青秧仙”、“黃稻仙”等,諸神仙分司稻谷各生長期。秧收后,谷物歸倉,設供品教谷神,并舉家合餐,俗稱“理園埕”。意為這年田間種植大計至此料理完畢。在部分畬族村寨,還有專門的“谷神節”。

烏稔又名南燭,古稱染菽。屬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多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適生范圍較廣,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是不可多得的制作盆景、盆栽的優良素材。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種為主。

山螞蟻學名又叫玄駒,蚍蜉,黑螞蟻,大黑螞蟻。它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屬于膜翅目,螞蟻的觸角明顯的膝狀彎曲,腹部有一二節呈結節狀,一般都沒有翅膀,只有雄蟻和沒有生育的雌蟻在交配時有翅膀,雌蟻交配后翅膀即脫落。它分泌出的蟻酸對人類皮膚有強烈的刺激。

麻布衣我國畬族人大多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等山區,為此,他們常穿著都用自己栽種的大麻籽剝下的絲皮加工制作的衣服,這種衣服被稱為“麻布衣”。這類衣服常用10多個麻布絲紐子對排相扣的麻布制成對襟短衣。

盤瓠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盤瓠死后,“其后滋蔓,號曰蠻夷”,成為中族,大家都尊奉他們共同的祖先。這個故事在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據說那時人民都非常虔誠地祭祠盤王。后“盤瓠”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閱讀鏈接]

關于畬族烏米飯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畬族人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畬族人吃了烏米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

其三,古時畬族人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族人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族人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米飯。以后,族人每年以烏米飯悼念他。

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

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

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傳說,古時新堡鄉一帶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過反復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

后來,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這個消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這天,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谷豐登。

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們認為,祭了地蠶,既可使它們迷糊,又能封住它們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蟲害。

后來,人們又將三月三定為“歌會節”。

貴陽南部郊區布依族把“三月三”稱為“仙歌節”。節日內容與烏當區新堡鄉大體相同,但他們是用唱歌的方法來祈求天神免災。

這天,男女青年上山對歌。傳說,誰唱的歌最動聽,天上的歌仙聽了,便會賜你一副金嗓子。你勞動到哪里,哪里就會聽到金嗓子唱歌,害蟲聽到這聲音就不敢傷害莊稼了。

在三月三這一天,居住在貴州羅甸縣的布依族過的是“掃墓節”。

在這一天,當地的布依族以兩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殺豬宰雞,擺設酒菜和五糯米飯祭奠。

五色糯米飯是用楓葉搗碎煮水泡出的糯米;黃色糯米飯是用山上采摘的叫染飯花的花枝浸泡的;紫色糯米飯同樣是用植物汁葉制作,各種糯米單獨蒸好,倒入一個大簸箕里加進白糯米攪拌,五色糯米飯就這樣制成了。

三月三這天,羅甸縣的布依族每家每戶都用背篼把臘肉,干板菜,嫩豌豆米,蒸好的米飯和五色糯米飯裝好,還帶有砧板菜刀,鍋瓢碗盞,鐮刀,柴刀,鋤頭,水,祭奠用的香燭紙錢,公雞,全家出動,直奔墳山。

掃墓后,人們在墳山上娛樂、打獵和野餐。

在羅甸縣南部紅水河一帶,“三月三”又稱“楓葉節”。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片嫩楓葉插在頭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五色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

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五色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

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此日還有條“狗請客”的習俗。

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山神”的生日。人們為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時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

另外,該縣德臥鎮的布依族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3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

云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

這一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五色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

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3天中,舉行盛大的游山、對歌和交友活動。方圓幾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

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系。青年男女唱到情投意合處,互贈信物,雙雙消失于密林深處。

[旁注]

地蠶又名切根蟲、夜盜蟲。鱗翅目、夜蛾科。多食性作物害蟲。種類很多,農業生產上造成危害的有10余種。其中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和警紋地老虎等尤為重要。均以幼蟲為害。寄主和為害對象有棉、玉米、高粱、粟、麥類、油菜、瓜類以及多種蔬菜等。

掛青即是常說的掃墓、祭祖。每到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的路上,匆匆走著手執鞭炮紙香給已故親人掃墓的人,這種祭祀活動俗稱“掛青”。一般是用彩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我國人選擇在清明節掛青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頭髻指發髻,是在頭頂或腦后盤成各種形狀的頭發。我國古代婦女發式,因其發髻呈“十”字形故名。其法是先于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形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環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這種法式主要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中。

竹排又稱竹筏,是用竹材捆扎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區和水鄉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船舶發展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構成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捆扎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根。竹子的粗端做筏頭高高翹起,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面。

信物指被作為憑證的物品。在古代,會以情書,詩歌,器具,香囊,同心結等作為信物;在現代,信物的種類則變得五花八門,例如玫瑰,戒指項鏈飾品等。在人們心里,信物與愛情也是密不可分的。

[閱讀鏈接]

在貴州省貴陽市,有的地區的布依族還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

如清代書籍《南籠府志》中所言:“其俗每歲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婦篩酒、食花糯米飯”,“三四兩日,各寨不通往來,誤者罰之。”

因此,這些地區的布依族人又稱“三月三”是“仙歌節”。一村或鄰近幾個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祭之日,外人禁止入村。

這一天,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游玩,進行社交活動。

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群眾紀念先祖、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與“三月三”相關的記載。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道:

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

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

黎族三月三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一種是:在上古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兩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

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在自己的臉上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與哥哥結為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初三,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燕窩嶺迎接春天。許多年過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后代為了紀念這兩兄妹傳宗接代的勞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這天,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著糯米、糕餅、粽子和山蘭米酒,從四面八方趕到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

后來,每逢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節日。

還有一種是:相傳在很久以前,在俄賢嶺的山洞里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

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

俄娘聞訊悲痛萬分,終于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終生未嫁,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她都會到山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

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黎族未婚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項活動逐年擴大并傳播至海南各個黎族居住區,在海南黎族中形成盛大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是黎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表現,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其民俗主要特色與價值是黎族生產、生活等整體民俗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居住在東方市的黎族同胞盛裝打扮,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香飯、粽子,成群結隊匯聚到會合地點,以對歌、蕩秋千、打叮咚、吹鼻簫、跳打柴舞、張弩射箭和粉槍射擊等民間活動來歡度節日。

居住在三亞市的黎族同胞,則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祭祀,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這天,五指山區更是一片歡樂的景象。黎族人民舉行隆重的集會,預祝山蘭稻、狩獵豐收。老人拎著酒壇到親友家喝酒慶賀,男女青年更加活躍。

早晨,姑娘們個個穿著民族服裝擁向五指山。她們將竹筒掛在樹上,潛入附近的密林。當旭日東升,手持花傘的小伙子們吹著口哨來到山坡,推舉代表用歌聲向林中發問。

不一會,姑娘們一齊沖出來,男女青年一齊歡歌勁舞。有情意的姑娘則走到小伙子身邊,在花傘下并肩談心。如兩人情投意合,則互贈禮物留念。

節日期間,青年男女一般都要表演“跳竹竿”。此項活動由12人或16人參加,8人擺竿,4人或8人跳竿。活動在鑼鼓和音樂聲中開始,持竿的8人有節奏地使手中竹竿一開一合,跳竿的人則隨著竹竿的開合,在竹竿中跳躍、轉身。

此項活動也是黎族青年傳播愛情的一種手段。獲勝的姑娘常是小伙子追求的目標,而取勝的小伙子也是姑娘的心上人。

另外,三月三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

在這一天,海南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

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幽邃、涼爽、安謐。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旁注]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縣人。南宋詩人。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詩題材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山蘭米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區一種旱糯稻——山蘭稻釀制而得名。并采用了當地山中特有的植物,運用傳統自然發酵的辦法制成。可以說山蘭酒是真正的綠色酒類。對于黎族來說,山蘭酒一般逢貴客來臨或重大節慶才拿出來痛飲。

竹筒香飯黎族飲食。是用竹筒烤制的米飯。將適當的米、水放進嫩竹竹筒里,在火堆上慢烤。水沸后,用木塞或樹葉封閉筒口,繼續慢烤,并隨時翻動。熟后用刀破開竹筒即可食用。清香爽口。制作簡單,尤適于野炊。帶上米、水,上山取竹為筒,就地生火,便可制作竹筒香飯。

紋面黎族的紋面是黎族人主要的標記,據說黎族先人崇拜蛇圖騰,他們喜歡在自己身上紋上與蛇蟲一樣的圖案,而且黎族女子的紋面也體現了等級關系,紋面是有身份婦女的一種裝飾。黎族紋面歷經數千年,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鼻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邊棱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吹孔設于管端節隔中央,流行海南島黎族,黎族語也稱“雖勞”、“屯卡”、“拉里各丹”。歷史久遠,1000多年前已在我國海南島民間流傳。簫管用石竹制作,其長短、粗細規格不一,吹孔在竹管的細端。

打柴舞黎語叫“轉剎”,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打柴舞的習俗在黎族人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并迅速傳播到了國內外,被國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黎語是黎族人的語言,歸入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黎語可以下分侾、杞、潤、美孚與賽5個方言。其中侾、杞二方言下各分有3個土語,潤方言下分有2個土語。侾方言使用人數是5個方言中的居高者,賽方言與其他4種方言差別較大,賽方言中約有一半以上的詞匯與四個其他的方言不一。

發釵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我國隋代發釵作雙股形,有的一股長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長沙隋墓曾出土銀質鑲玉的發釵,釵首作花朵形,名為釵朵。中晚唐以后,安插發髻的發釵釵首花飾簡單。

[閱讀鏈接]

關于黎族三月三的來歷,除了以上的兩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月三是為了紀念黎族的遠古祖先“黎母”誕生、慶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舉行的節日。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海南沒有人類,山上只有各種飛禽走獸。有一天,天上的雷公經過這里,他找來一顆蛇卵,藏在山中。

第二年“三月初三”這天,雷公再次經過,他從天上打下一聲驚雷,把藏在山上的蛇卵裂開兩半,從里面走出一個美麗的姑娘。雷公為姑娘取了個名字叫“黎”。

于是山中的五色雀、梅花鹿、還有各種小動物都跑來慶賀,它們叫她“阿黎姑娘”。

黎姑娘長大后,一天,有個英俊勇敢的小伙子跨海來到海南島,尋找一種珍貴的香料沉香。小伙子在山中遇到阿黎姑娘,并和她結為夫妻。

夫妻兩人死后,他們的子孫后代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尊稱她為“黎母”,把他們腳下這座母親山叫“黎母山”,他們自稱“黎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黑河市| 登封市| 柘城县| 唐山市| 凤翔县| 庐江县| 永城市| 青海省| 徐州市| 全椒县| 电白县| 保定市| 白山市| 五河县| 临潭县| 左云县| 兰考县| 惠安县| 通州市| 淮北市| 佛教| 门源| 绥江县| 浦北县| 巫溪县| 钟山县| 苍山县| 乐安县| 井研县| 莎车县| 吴川市| 吕梁市| 龙门县| 仙游县| 探索| 菏泽市| 车险| 黑水县| 沭阳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