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科學飲食,養肝護肝的第一要素
肝臟對身體的重要作用
1肝臟是人體營養物質分解與合成的場所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
肝的主要消化功能之一是分泌膽汁。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利于脂肪的消化;膽鹽還可與脂肪酸、三酰甘油等結合,形成水溶性復合物,有利于消化吸收。膽汁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吸收。
肝臟的另一項消化功能是對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進行分解合成。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胃和小腸中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物質后大部分由門靜脈運往肝臟,在肝小葉的細胞中進行化學反應。
2肝臟是能源和物質轉運中心
糖代謝:肝臟在能量代謝中特別重要的作用是維持血糖含量的相對恒定,以保證全身糖的供應。當大量的食物經過消化,陸續吸收到體內后,血糖含量會顯著地增加。這時,肝臟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轉變成糖原暫時儲存起來,使血糖含量仍然維持在正常水平內。當血糖的含量逐漸降低時,肝臟中的糖原又可以轉變成葡萄糖,陸續釋放到血液中,仍然可使血糖的含量維持在正常水平內。
蛋白質代謝:肝臟在蛋白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人體的多種組織細胞都只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質,但是肝臟除能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質外,還能合成大部分的血漿蛋白質。
脂肪代謝:肝臟在脂類代謝中也起重要作用。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可以促進脂類的消化和吸收。肝功能障礙時,膽汁分泌減少,脂肪消化不良,出現厭惡油膩食物等癥狀。此外,肝臟還是合成磷脂、膽固醇等的重要場所。一旦肝臟有病變,磷脂、膽固醇等代謝就會異常,這也是為什么患病毒性肝炎后容易并發肝炎后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其他營養素代謝:肝還能儲存鐵、鋅、硒等多種微量礦物質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這些物質對人體都是很重要的。如鋅的缺乏容易出現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甚至肝病纏綿難愈。維生素在肝臟很豐富,直接參與肝臟的代謝活動,維生素缺乏會影響肝臟的代謝力。
3肝臟是解毒場所
肝臟是人體最為重要的解毒器官,幾乎所有的外源性和內源性有毒物質都要通過肝臟的分解才能排出體外,否則,就會造成體內毒素積聚而中毒。
解食物代謝之毒:食物的代謝產物要經過肝臟解毒。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剩余的氨基酸和蛋白質就會被大腸內的大腸桿菌等腐敗細菌分解為氨、吲哚、硫化氫及各種胺、糞臭素等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要通過血液循環送到肝臟進行解毒,解毒后再被送回腸道,排出體外。
解酒精之毒:飲酒后,酒精可通過呼吸、尿液、汗液排出,但絕大部分要經由肝臟代謝。
進入血液的酒精95%在肝臟中代謝,首先降解為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乙酸等化合物排出體外。肝炎患者由于肝臟對酒精的解毒降解功能下降,如果再飲酒的話,就會導致酒精蓄積中毒,衍變成酒精性肝硬化等病變。
解藥物之毒:肝臟在藥物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數藥物是在肝臟中解毒,并由肝臟排出體外。因此,當肝臟有病時,用藥就要謹慎,否則就會加重本來已經疲乏了的肝臟的負擔。
肝臟好不好身體最知道
1“肝主筋”,筋骨能反映肝臟健康狀況
筋是一種連接骨和肌肉的組織,筋使肌肉附著于骨頭,肌肉收縮帶動關節運動。因此,筋是人體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組織。筋需要血液的滋潤才能保持彈力,否則就會失去彈力,而我們的關節也就不能活動。能夠滋潤筋的血液,就是儲藏在肝里的血,所以肝可以支配筋。當肝血不足時,筋得不到血的滋潤,就會出現手腳震顫,關節活動不利索,甚至四肢抽搐等癥狀。中醫認為是血虛,在治療上采用補血的方法。
“其華在爪”,指甲能反映肝臟健康狀況
中醫所說的爪,其實不是爪子,而是指手指甲和腳趾甲。中醫認為爪甲是筋的延續,筋要依靠肝血的滋潤,爪甲同樣需要肝血的滋養。肝血充足,爪甲堅韌有光澤;肝血不足,爪甲就會變軟、變薄,甚至出現脆裂或者變形。將手掌向下放平,用手指輕按指甲尖,會看到指甲下的紅色變淡,然后突然放開,如果紅色馬上恢復,表示肝血充足;如果紅色恢復緩慢,表示肝血不足。
3“肝開竅于目”,視力能反映肝臟健康狀況
食用動物的肝臟可以治療夜盲癥,中醫由此推而廣之,認為肝和眼睛有著特殊的聯系。肝的功能正常,眼睛能夠看清東西,分辨顏色;肝的功能不正常,就會出現近視或者遠視等視力改變以及眼紅腫痛等多種眼病。中醫把各種各樣的眼病都看成由肝的病變所致,所以對于眼病的治療也往往從肝入手。同時中醫也通過觀察眼睛的變化,來了解肝的情況,診察肝的疾病。
肝病有哪些種類
1病毒性肝炎大家庭:甲乙丙丁戊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依據肝炎病毒的不同,所引起的肝炎名稱也不同。不同的肝炎病毒有著不同的結構、大小,對外界的適應力不同,人感染的途徑也不同。病毒與病毒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互影響。
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表現為起病急,有畏寒、發熱、食欲減退、惡心、疲乏、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等癥狀。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病例較常見,一般不會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
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
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的傳染病。臨床表現多樣化,容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例可轉變成原發性肝細胞癌。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丙型肝炎主要由血液、體液傳播。
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在我國較乙肝病毒攜帶者要少,丙肝通常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由于肝臟的巨大代償能力,大部分人感染丙肝病毒后沒有任何癥狀,只有偶然體檢時被發現,或者可能很多年后出現不適癥狀時才被發現。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才能復制,以慢性患者與攜帶者為主。其臨床表現及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似,重疊感染者能使原有的乙肝病情加重。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與甲型
肝炎相同,也是經消化道感染,但其傳染性比甲型肝炎低,不如甲肝那樣常見。機體感染戊肝病毒后2~3周出現保護性的中和抗體,3~6周后達到高峰。該抗體可保持終生,故人在一生中只得一次。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孕婦感染了戊肝病毒,有可能發生嚴重黃疸。
2肝硬化
肝硬化是具有廣泛肝細胞損害以及纖維組織增生的疾病。臨床表現以肝脾腫大為主,有的則有腹水。本病大多繼發于慢性肝炎、血吸蟲病、瘧疾,或久瀉、久痢之后,此病與長期飲酒、飲食不節、勞欲過度和情志抑郁等因素有關系。肝硬化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臟慢性、進行性的彌漫性改變。其特點是一種病因或數種病因反復、長期損傷肝細胞,導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
3脂肪肝
正常的肝臟脂肪含量不超過5%:一旦肝臟內有過量脂肪沉積,就可能出現脂肪肝。根據其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肥胖及血脂過高性脂肪肝:
過度肥胖者約有半數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這是因為進食過多的脂肪與高糖食品,而且活動量又少造成的。
中毒性脂肪肝:多種金屬中毒和藥物中毒,都可以引起脂肪肝,尤其是四環素類抗生素引起的脂肪肝,特別值得重視。
肝炎后脂肪肝:肝遷延性與慢性肝炎的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脂肪肝,在治療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應引起注意。那些長期高熱量飲食,活動消耗又少的肝炎患者,脂肪肝的發生率就較高。
營養失調或營養不良:臨床上,營養失調或營養不良通常是指蛋白質本身的攝取、消化、分解以及吸收發生異常的現象。而營養失調或營養不良往往使得肝細胞合成蛋白質的能力發生障礙,進而導致三酰甘油在肝細胞中排泄不良,而逐漸形成脂肪肝的病變。
專家解讀食療養肝精髓
1三分藥治,七分食養
在肝臟疾病的康復過程中加強自我調養,對防止病情惡化、加快肝病的康復有重大意義。肝病患者如果長期偏食、挑食、忌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某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例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會引起機體蛋白質供給不足,可使肝細胞修復緩慢,導致肝硬化;但如果過量食用蛋白質,不利于康復,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肝病患者缺乏維生素
D、鈣以及微量元素鋅、硒等物質,幼年患者容易并發佝僂病或骨骼畸形,老年患者則容易引起骨質疏松,好發病理性骨折等,還會引起肝病難愈。
肝病患者如果過量進食,攝入超過身體需要的脂肪、糖等物質,就容易引起肥胖癥、肝炎后脂肪肝、肝性糖尿病等,給肝病的康復帶來不良影響。
2藥補不如食補
“藥補不如食補”還有一層含義是,食物的毒性作用微少,通過食物進行肝病后期的調理,可以避免已經受到傷害的肝臟再次被傷害。肝臟是人體的一個大的“化工廠”,人吃進去的食物經胃腸吸收后都要送到肝臟進行“加工處理”。構成機體的蛋白質、脂肪和人體代謝所需要的糖及能量等物質均來源于這座“化工廠”。一旦這個“化工廠”受到破壞,人體的物質供應和新陳代謝就會出現故障。
3合理的飲食有助于肝功能恢復
合理的飲食是指針對肝病患者的病情,制定色、香、味俱佳的飲食,對于增加患者的食欲、改善病情都有裨益。例如肝炎的急性期,飲食要清淡,應以進食糖和淀粉類食物為主,選擇易消化吸收、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少量多餐,這樣既可以減輕肝臟的負擔,又減輕了腸胃的負擔。
肝炎恢復期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有助于肝細胞的恢復,但要減少油膩食品和糖類食品的攝入,以免肥胖和引起脂肪肝。
肝硬化時要低鹽飲食,以利腹水的消退,還要避免較硬的食物,以免造成食管靜脈破裂大出血。
4食物搭配合理
健康人的體液呈中性或弱堿性(pH7.36~7.44)。要保持這一酸堿度水平,維持人體酸堿平衡,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飲食來進行調節。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雞、魚、肉、蛋、糖等味雖不酸,但卻是酸性食物;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海藻等,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在體內代謝后生成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是堿性食物。得肝病后,由于代謝障礙,會導致體內酸性產物增多,所以,肝病患者應多吃些富含堿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等,可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
5營養補給充足
肝臟是人體能量和物質供應的中心,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下降,組織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質供應會發生明顯不足,所以必須及時、足量地補充各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糖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
充足的糖類:糖類是人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它在人體內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夠迅速被氧化并提供(釋放)能量。每克糖類在人體內氧化燃燒可放出4千卡熱
能。糖類含量多的飲食可以保護肝臟,使肝臟功能保持良好。由于主食中含有充分的糖類,不需要補充特別的糖類制劑。
補充蛋白質:蛋白質是肝細胞修復的材料,優質蛋白質可促進肝細胞的恢復,防止脂肪沉著。肝病患者對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合成代謝則減弱。若攝入蛋白質不足,可引起血漿蛋白下降,尤其是白蛋白的下降可引起水腫。在高蛋白食物中,必須選用含氨基酸豐富的食物,如蛋類、牛奶、瘦肉類和豆制品,而含脂肪過多的肥肉食后不易消化,不宜食用。肉類食物宜選用魚肉、兔肉、雞肉、豬瘦肉等。
豆類蛋白如豆制品與動物蛋白同食,有互補作用,可提高其生理價值,但消化不良、食后有脹滿感者,不宜多食。
補充維生素:肝臟受損害時,維生素攝入和合成減少,且消耗增加以致維生素缺乏,故必須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維生素A等,尤其是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在肝功能的恢復中起重要作用。動物的肝臟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約10倍于其他肌肉組織的含量;小麥、花生、豆芽、新鮮蔬菜、水果均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A的攝取主要來源于胡蘿卜、綠色菜葉、牛奶、魚肝油、動物肝臟等;而維生素C主要來源于新鮮水果、綠色蔬菜,尤其是山楂、柑橘、橙子、圓白菜等。
6脂肪攝入適度
在患急性肝炎時,由于肝臟炎癥導致膽汁分泌不足,從而使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此時,大量食用高脂肪的物質,會強迫肝臟分泌膽汁,增加肝臟的負擔,使病情加重。因此,在急性肝炎期,應當少食含有脂肪的食物,脂肪攝入量以患者能耐受又不影響食欲及消化為度。在黃疸消退、食欲增加時,可食用易消化的含膽固醇少的脂肪,如植物油、奶油等。
7飲食有節
患肝病后一方面消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對營養物質的要求又很高,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是定時定量,少吃多餐。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更有節律。對肝病患者提倡一日三餐的進食方法,除三餐外,可在午餐前后或睡前進食熱牛奶、蛋羹、肉粥、面片、藥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