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水似鐵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翟之悅出版前一部短篇小說集《分手吧,羅拉》的時候,她請我為她寫個序,我應承了,努力寫了,小說集也順利出版了。這一晃,過去一兩年了吧。這期間,我知道她特別努力,特別刻苦用功,又先后在《作家》《鐘山》《中國作家》《雨花》《福建文學》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
現在,她又要出版一部新的短篇小說集了。她跟我說,老師,還是你給我寫序吧。
我差一點笑了。
我說,你換個人吧。老是一個人寫,不能為你拓寬視野,也不能帶給你更好的平臺。我可以給你介紹其他老師,批評家也行,作家也行,他們都會愿意的。我并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跟她推心置腹,跟她說了許多換請別人寫序的好處。
卻不料我苦口婆心費了半天口舌,她卻固執而又簡單,耐心地聽完我的啰里巴唆,只回答我幾個字:不,還是請你寫。
她很固執。
固執到有點不會轉彎。一般太固執的人,可能不太討人喜歡。可是對固執的翟之悅,我卻是喜歡的。就是喜歡她的固執,喜歡她認準目標不放松的精神,在當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內心始終堅守著對純粹的文學、對精神價值的追求,體現在一個年輕女孩子身上,真的很珍貴,讓人感動。
我不敢說她今天的寫作,已經達到了什么樣什么樣的水準,但是她的勁頭、她的執著、她的奮斗,我都一一看在眼里。
所以,這個人,雖然她喊我老師,但是,我服的。
我寫。
在讀《分手吧,羅拉》時,我曾經說過,我佩服她舍易而求難的選擇,到了《如水似鐵》,我則有了更多一些的想法。
翟之悅的寫作是孤獨的。她只是默默地寫,沒有進入潮流,也沒有去趕什么什么風頭,誰也無法替她分類分群,她就是她自己,一個固執的、獨自在暗中摸索的年輕的寫作者。
這是她的特質。
她的特質,首先表現在她寫作的目光的特異。
和文壇上一些80后、90后年輕的女作家不同,翟之悅寫作的目光,始終在底層。從她的《分手吧,羅拉》開始,一直到最近發表的這些作品,從打工者寫到農民,從農民寫到城市的底層人群,鐘點工、艱辛的藍領,等等,她關注的目光,低到不能再低了,她的筆觸所至的人物,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這些并不是她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那種直接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莊稼,她并不是來自最底層的寫作者,她有良好的家境,有學歷,有不錯的工作,生活在富裕地區,接觸的人與事,也都相對明亮。
而這些外部的東西,只是為她的寫作,提供外在的幫助,與她的內心世界,關系似乎并不大,每個寫作者愿意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翟之悅的點,就是在底層的。
目光關注哪里,這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只有每個個人寫作特點的差異。
翟之悅關注底層群體,她的小說,不是從小我出發的,是從他人出發,是打工男女,是農村婦女,是一些可能沒有人看得起,甚至也不被文壇納入眼簾的人物。
翟之悅并不是不學習不研究當今文壇,她閱讀大量的當代作家的作品,但是之后,她沒有動搖,她仍然跟著自己的內心的聲音,仍然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去寫那螻蟻般的人物。
這些小說,沒有無病呻吟,也沒有裝模作樣夸大個人的情感中的糾纏。誠然,從小我出發,也一樣能寫出大作品,但翟之悅沒有走那條路,她只是把目光緊緊盯住底層的群體。她的能力,就是能夠從底層的群體那里發現詩意,獲得小說的靈感。這是一種寫作上的功夫,更是心靈的融入。
把社會底層的,看起來比較粗糙、比較麻木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寫得生動細膩,心思綿長,表面波瀾不驚,內心驚濤駭浪,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比如《流逝》(原載《鐘山》)中的李慧芳,一個從中年往老年走著的農村婦女,還病魔纏身,在泥濘里艱難掙扎,卻有著細密的心思,有著自己的隱秘的向往。她的羨慕的目光,會在兒媳婦豐滿的胸脯上停留一下,看到她暗暗喜歡的趙老板,她的眼睛里“蠢動著一絲感激”,她喜歡趙老板的有情有義,她的所思所想所努力,就是要為趙老板找到蝦王。小說將一個基本上無人理會的、病重的農婦,寫得這么令人心動,這是翟之悅小說特別獨特的品質。
這部小說集里,有一部分作品是寫男女情感的,也一律都是小人物,大多婚姻不幸,物質貧困,離婚,遭到背叛等等,寫得細微真切。因為細微真切,所以引人入勝。比如《離線》(《小說選刊》轉載,原載《安徽文學》),不是簡單地寫離婚后的沮喪、痛苦或重新尋找新愛,而是充分展示了人的內心多重的欲望,充分表達了人的復雜多變的心思。
再比如《變色鏡》(原載《朔方》)這一篇,亦有獨特之處,鄭嵇安的人生,可謂一敗再敗,他執著瘋狂而又迷茫,最后在鏡子里,他認出來那個“前夫”其實就是他自己。小說描繪人在絕境中掙扎的情境,十分逼真,十分到位,如同尖刀劃過玻璃般的感覺。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翟之悅小說作品的另一個特質:人物雖然普通,但是他們是有奇異性的人物,他們是文學畫廊中的不常見的新鮮的人物。
比如《如水似鐵》(《小說選刊》轉載,原載《作家》)中阿靜這個人物,用“如水似鐵”四個字真是恰如其分的;《流逝》的李慧芳,更是一個給人很奇異感覺的人物,這樣的奇異人物,使得翟之悅小說的文學品質得到較大的提升,小說也平添了許多異彩。
翟之悅的寫作風格,總體是含蓄內斂的,敘述也是平靜的,但是里邊有張力,瑣事中的痛和壓抑是能夠讓讀者感受到、體會到的。
這種張力的施展和體現,和她在小說結構上的用心布局、精心設置是分不開的。
翟之悅的大部分小說,一開始看起來都是相對平靜的不動聲色的敘述,但是到后來,大都會有出奇的一筆,既是意外的情節,又十分符合故事發展,是在情理之中的,是符合人物性格走向的,讀者也許會為它們的出現感覺驚訝,然后在驚訝之中,得到收獲,會心認同。
翟之悅的小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語言的打磨,比如想象力的訓練,等等,所以,我滿懷欣喜地期盼著。
(作者系江蘇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