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貧民
三代貧農
話從劉邦帥幾千起義軍到陳留說起:
當時起義軍還沒有找到組織,劉邦聽說有個叫景駒的同志開辟了一片根據地,便跑去投靠景駒。忽然遠處過來一隊人馬,領頭的是一個身體瘦弱,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劉邦的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陰險的笑容,但又定睛一看,不覺胯下一涼。馬的,算你走運,今天沒戴帽子。于是叫部隊隱蔽臥倒,自己上前朝書生喊話道:那個誰,你們是哪個部分的?來此何干?只見那書生緩緩說到,在下張良,是去投靠景駒的,路過貴地,還請行個方便。說話間頗有幾分仙風道骨和貴族氣息。劉邦本來土鱉一個,看如此情形,頓生了幾分好感。劉邦道:原來是同道啊,正好我也是投靠景駒的,不如咱們同路吧,這兵荒馬亂的,也好有個照應。張良看著這個與他年紀相仿的人,不覺心中咯噔一下。心想,此人雖然粗鄙輕浮,但眉宇間有一股逼人之英氣,不可直視。又隆額準目,骨骼驚奇,我雖閱人無數,但未曾見過如此貴相,其必非常之人也。于是傾心與劉邦相交。
在行軍休息之余,張良喜歡給眾將講六韜中的兵法,但眾人無一聽懂。于是便講給劉邦聽,誰知這劉老粗一聽就懂。張良便暗暗驚奇。更加堅信此人必非常人。說實話本事沒多少,就悟性好。什么東西,你給他一說他就明白,這就具備了一個領導最重要的素質。而且他不但能聽懂,還能在幾個方案中選出最好的方案,這就更不得了了。確實,悟性這個東西是學不來的。張良愈加覺得此人不凡,便把自己的部隊也交給劉邦指揮。由此可見人家張良不是向劉邦求職的,而是入股的。
不幾日,二人便到了景駒的轄區。但探馬來報,說景駒同學已被項羽ko了。眾人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心想,還好我們走得慢,不然也成項羽的炮灰了,眾將紛紛要撤離。只見劉邦同學眉頭一聚,既而仰天大笑,以至于發出了豬叫聲。命令眾人繼續前進,驚魂初定的眾人又后背一涼,連張良都不解,聞到沛公這是何意?莫非要帶隊團滅,或者故意送人頭?劉邦說道,我們是打景駒的,為什么要掉頭走呢?若我們掉頭走,必然會被當成景駒的援兵,到時候恐怕還是小命不保,不如說是打景駒,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咱們順勢可以投靠項羽啊!聽說項家時代為楚將,深受楚國人民的愛戴,景駒怎么能和項家比,這真是天意啊!(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是有多能干,而是在遭到失敗時或者生死關頭,以最好的辦法來降低損失,或者反殺。后來劉邦在快被項羽抓住時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扔下車也是這個道理。不扔睡都跑不了,扔了成活率馬上翻倍)
這一幕在幾百年后,劉邦后人劉秀身上又重演了,當時劉秀華一干人等在河北招安失敗,被敵方追殺,一連幾天都沒吃飯。于是劉秀便想了一個辦法,假扮成敵方的使團,去官府蹭吃。官府叫他們狼吞虎咽,哪像是使者,懷疑他們是劉秀等人,又沒有證據,于是在席間喊話道,河北使者來了。這一聲把眾人嚇得半死,真是裝鬼的人遇到鬼了,眾人撒腿就跑,卻被劉秀攔住,只見劉秀不慌不忙道,既然河北使者來了就進來見見吧。這才救了眾人的命,由此可見領導就是領導,他的目光看的比平常人遠。在最危急的時候,總能以最好的辦法化解危機。這種情況若跑是必死,若不跑死亡率最多百分之二十五。最安全的當然是使者不來,就算使者來,劉秀可以反誣陷使者是假的。像劉秀此時的部下個個不是吃素的,都是以后的開國功臣,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對付一個地方使者,猶如王者對黃金,基本是吊打,
公元前225年,這一年劉邦是31歲,秦軍的猛將王賁率軍進攻魏國,一直打到了大梁,漫山遍野的秦軍士兵圍住了這座都城,跟鐵桶一樣,讓城中的人走不出來,無不感到擔心害怕。
很快有人告訴了張耳,魏軍守不住大梁城了。
原來,王賁使用了一個一般人想不到的辦法攻破大梁,借用氣勢滔天的黃河水淹沒了四面城池,第一天沒什么變化,第三天就有了被泡爛的跡象,不到半個月時間,一部分城池就不可阻擋地垮掉了(《史記》:引河溝以灌大梁)。
黃河水順著缺口沖進了城中,不少魏軍還沒得及抬頭看清楚便被水流打走了,也不知道會沖到什么地方,還淹死了不少老百姓。
這等同于為秦軍打開了一個新的城門。
這是一個殺進城中的機會啊!
王賁很果斷指揮秦軍殺進了城中,清掃剩余的魏軍,還四處去查找魏王的下落,不一會兒的功夫,魏王不敢抵抗,便投降了。
對張耳來說這一年是很不幸的,他被秦國列為通緝犯,逃命到別的地方去了。
他原先召集起來的門客全部散盡。
魏國被滅亡了,消息傳到了與之接壤的楚國,還在沛縣的劉邦聽說了此事,看樣子今后要有緣分才能再見到張耳。
不過他那顆不安的心能感覺到,秦國鐵騎是不會放棄進攻的,下一個就是自己的楚國了。
現在的他還不是征戰天下的漢高祖,只是因為缺少了條件而已,無論是數萬軍隊和相應的糧餉,還是猛將和謀士,更重要的是起義的導火索,這些條件他都不具備。
他只是希望秦軍不要殺到家門口,要不然戰火蔓延開來的話,有可能毀掉自己家中那幾畝水田,甚至是整個家。
此前的秦軍已經滅掉了韓國、趙國和魏國,現在即將輪到楚國了,這讓劉邦感覺到了秦軍是一支很強大的軍隊,一般的勢力不是他們的對手。因此不要亂來,不能惹怒了這些秦軍士卒。
同一年,秦國的另一個大將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進攻楚國,這是考驗楚國的關鍵時刻,由著名統帥項燕率軍抵抗。
李信和蒙恬各有各的分工,前者是年少有為的大將,負責進攻平輿,后者更加老練成熟,負責進攻寢丘,擊敗了當地的楚軍。
對于項燕而言,這是考驗自己長劍是否鋒利的時候,他要揮劍出鞘了。
此時還在壽春城中的項羽是7歲,他從小對項家有一種自豪感,因為項家祖祖輩輩很多都是楚國的猛將,比方說爺爺項燕,是距離他最近的典范人物。
他倒是希望項燕能夠出奇制勝,戰勝秦軍,不讓人失望。
就算秦軍再怎么強大都好,也是楚國的敵人啊。
“等到你長大成人后,也要成為著名統帥,為楚國效忠。”叔父項梁希望項羽成就大業,最好能趕超項燕。
項羽很痛快答應下來,他只要一想起威風八面的項燕,便感到非常崇拜,他很希望現在就成長起來,和秦軍作戰。
首先要有高強的武藝,因此項羽下定決心,一定要苦習武藝。從小開始學,比長大后才學更能獲得進步。
而項燕沒有忘記答應過楚王負芻,楚軍在擊敗秦軍之后再一路凱旋。必須立刻行動,項燕集中力量進攻李信。
李信坐在高頭大馬上看到項燕的楚軍在自己面前布陣,一個個精神抖擻,手中的利刃或者弓箭都很鋒銳,這的確是楚軍中的精銳啊。
這是用來殺敵和保衛國家的。
項燕大手一揮,楚軍的騎兵先發起沖鋒,步兵跟在后面,他要求每一個將士都要拿出全部勇氣殺敵,誰也不許退縮。
楚軍手中的利刃渴望殺多幾個敵人,秦軍將士沖鋒陷陣的時候也很不要命,兩軍連續殺了三天三夜,到處血流成河。
到頭來楚軍沒有讓人失望,攻入了兩個軍營,殺死秦軍七名都尉,最終擊潰了李信,在李信戰敗之后,蒙恬無法和李信會師,有被楚軍包圍的可能,因此跟著退軍。
可是楚軍的傷亡也不小,有數不清的士兵和馬匹都倒在了地上,再也起不來。
還在壽春城中的項羽一直在等項燕的好消息,項燕用行動告訴他,楚軍猛將沒有一個是好惹的,這次楚軍擊敗了秦軍。
項羽覺得很興奮,他越來越想要成為猛將。
不過是兩年時間后,秦軍的另一個猛將王翦又率軍殺了過來,目標還是要攻克壽春,消滅楚國。
讓人覺得可怕的是,上一次秦軍四十萬,這一次是六十萬,這個數字讓人一聽就感覺到了超強的實力,而且王翦不是李信可比的猛將,他自幼胸懷大志,渴望通過沖鋒陷陣建立軍功,也是嬴政的左臂右膀,擁有很高的軍事天賦。
這次王翦出征,是因為嬴政親自登門拜訪得來的結果,嬴政覺得這很值,而且答應賜給王翦很多美女和良田,前提條件是王將軍打勝仗!
還是項燕率軍出征對抗王翦,他能感覺到來自秦軍的巨大壓迫力。
可是無論如何都要迎難而上,不能夠認輸。
王翦已經率軍攻克了不少楚國城池,一步步靠近了壽春,他指揮秦軍在奪過來的地盤上建立起堅固的壁壘,把精銳的步騎埋伏其中,耐著性子不出戰。
既然王翦不出來,項燕就派人主動進攻,結果久攻不下。
眼下秦軍防守了那么長時間,居然還是沒有撤退,可見他們有很多糧草,這次來征討楚國,秦國的大部分軍糧都搬到了前線。
不得不說,商鞅變法的確引領秦國走向了富強,糧草非常充足,足夠這六十萬大軍吃將近半年了,這么多的糧草,是中原六國根本就拿不出來的財富。
項燕不想等下去,萬一軍糧吃光了,楚軍將會陷入不利的境地,要么兵敗要么自行解散,這兩種結果都有可能,于是他下令全體將士一步步往后撤,以避開秦軍的鋒芒。
王翦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
堅固的壁壘對外打開,秦軍成群結隊涌了出來,先是騎兵發起沖鋒,馬蹄踏著大地,步兵隨后跟進。
項燕感覺到地面在震動,他敢肯定,身后至少有十萬騎兵追殺過來。
正是因為騎兵數量眾多,集體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才會導致地震。
很多楚軍的后背都對著秦軍,秦國騎兵的長槍向前一捅,就能刺穿一個敵人的身軀,弓騎兵手中的弩箭向前一射,就能殺一人。
一場激戰下來,每一個秦軍騎兵的身上都沾滿了血,長槍刺殺了不少敵人,他們還要繼續作戰。
敵人把要害露了出來,哪里有放過殺他們的道理。
項燕在親兵的掩護下撤退,他回頭看了幾眼,原本很有秩序的楚軍現在已經完全亂套,逃的逃,死的死。
地上堆疊著很多陣亡的楚軍士兵,項燕專用的牙旗也倒在了地上。
項燕覺得沒臉面回到壽春見楚王負芻,他要為這次戰敗負主要責任,情愿自殺,也不要落入秦軍的手里。
很快,壽春城中一片慌亂,很多老百姓在街道上奔走,都在說一個很讓人覺得很可怕的消息:項燕自刎,楚軍敗亡。
項羽很悲傷,一個英勇善戰的長輩就這樣死了。
項梁看到項羽捏緊拳頭,一副很不服氣的樣子。
“叔叔,我一定會成為楚軍統帥,為項燕報仇。”
項梁說:“好侄子,你不要沖動,先跟著我藏起來,王翦很快就會率領秦軍主力攻破壽春,到時候我和你都難逃一劫。”
項羽冷靜下來,跟著項梁躲藏起來。
接下來的事情顯而易見,沒了國都的楚國滅亡,成為秦軍的領地,國破家亡的現實給項羽留下很深的印象。
心中懷念項家祖祖輩輩,項羽越來越想要成為一個猛將,復興楚國,讓秦軍重新見識楚軍的厲害。
此事很快傳遍了整個楚國,很多人都知道秦軍鐵騎攻入壽春了,從此之后中原地區已經沒有楚國了,它已經成為過去,一個屬于歷史深處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