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本序
在二十世紀的英國文學中,現代著名小說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可以說是最富有創見、爭議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世時,曾因一再觸犯當局而多次受到官方迫害,作品幾度遭禁。他敢于打破十九世紀前輩作家的傳統創作方法,以其獨特的風格,抒情的筆調,細致的心理刻畫,抒寫原始的美和自然的美,企圖表現人類本能的力量。他認為工業化的西方文明過度強調人們的才智,剝奪了人們自然的、肉體的本能,使人們喪失了人性。他相信西方文明正處于沒落階段,并反對一切私有財產觀念,這就直接違背了西方多少年來的傳統文化和習慣勢力。無怪乎他除了受到官方的迫害之外,還遭到評論家的抨擊和謾罵,目為異端邪說,甚至在他死后幾十年中,還受到種種非難和歪曲。不過,近年來,他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被推崇為二十世紀英國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
勞倫斯一八八五年九月十一日生于英國諾丁漢郡附近的伊斯特伍德村,父親是個煤礦工人,母親出身清教徒家庭,受過相當教育。由于礦區生活艱苦,家庭經濟拮據,父親經常酗酒,母親滿腹辛酸,所以勞倫斯的童年生活并不美滿,幸虧母親對他偏愛,才算有個安慰。一九一○年十二月,他母親故世,這對他是一大打擊,也是一大解放。他決心開始新的生活。他結識了歐內斯特·威克利教授的夫人,比他大六歲的弗麗達,兩人一見鐘情,不出幾個星期便一同出走到歐洲大陸。一九一四年六月他們回到英國,七月正式結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勞倫斯公開譴責戰爭,因而受到當局監視。一九一五年九月,他在新出版的《虹》里揭露了國內的黑暗,觸犯了當局的戰時“利益”,于是此書遭到禁售、銷毀的厄運。勞倫斯受此打擊,幾乎一蹶不振。此后他曾和弗麗達浪跡天下,到處尋覓逃避現實的綠洲,但終未找到。一九三○年三月二日,他因患肺病而溘然長逝。
勞倫斯雖然只活了短短四十五年,但他給后人留下了一大筆文學遺產。除了做詩、繪畫、翻譯、寫作游記和劇本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小說創作上,一共寫了六十多篇短篇小說,七篇中篇小說和十部長篇小說。其中《兒子與情人》是他的成名作。
通常人們把《兒子與情人》看作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因為故事內容取材于勞倫斯的早年生活。本書貫穿了勞倫斯三點主要思想:一是哀嘆和抗議由于工業發展造成自然環境的污染;二是對社會地位的強烈自卑感,決心掙脫所屬階級的枷鎖;三是因不能正確對待婚姻與性生活的矛盾而感到苦悶。
虛構的貝斯伍德礦區位于德比郡和諾丁漢郡邊界,自從十九世紀工業發展到資本家對工人進行大規模剝削以來,這個小礦村的礦工越來越多,因而建造了許多居民區,雖然房屋構造結實,還有小院子,但是后院卻雜亂無章,垃圾成堆。對莫雷爾太太來說,生活在這里就是“同貧困、丑惡和卑賤做斗爭”。這種逼人的生活迫使長子威廉到倫敦謀生,企圖出人頭地。次子保羅十四歲就不得不到處求職,深深感到自己是“工業社會制度的囚徒”,工廠廠房就像陰暗的礦井,而這個礦井正是他千方百計想逃離的生活陷坑。保羅所以有這種感覺,正是出于社會地位而產生的自卑感。父親瓦爾特·莫雷爾十歲時就做童工下井挖煤,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說話滿口俚語,語句不通。他樂天知命,只圖溫飽,不認識自己受剝削壓迫,但求幾個兒子繼承他當礦工。母親出身中產階級,當過教師,知書達理,說一口標準的英語。當初莫雷爾追求她時,她并未考慮到一旦下嫁礦工,就會失去中產階級的一切享受,在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會受苦。當她終于認識到自己無法改變被剝奪、被歧視的命運時,她才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心指望他們能免蹈覆轍。威廉果然不負母望,初出茅廬就和貝斯伍德頭面人物來往,后來干脆遠走高飛,到倫敦就職,躋身上流社會,最后結識了一個冒充貴族小姐的姑娘,為了拼命攢錢巴結情人,工作過度勞累,終于病死。不久保羅得了肺炎,臥床七周,母親日夜侍候,這才逐步把愛威廉之心轉移到保羅身上,重新鼓起勇氣活下去。然而這種畸形的母愛卻在不知不覺中害了保羅,使他陷入更深的苦悶中。
小說的后半部環繞著保羅、他的母親、米麗安和克萊拉這四個主要人物的矛盾沖突發展。保羅這個生性靦腆、不合群的少年無意中認識了萊佛斯一家,居然同他們相處融洽,經常去做客聊天,和他家男孩子在田間一起勞動,并教他家女兒米麗安學法語。米麗安生性羞怯,從母親那兒受到宗教影響,又沉迷于傳奇小說,一心向往純潔的精神戀愛。她認為愛情是上帝的賜予,如果委身于保羅那就是作出重大的犧牲,所以對他若即若離。保羅無法對付她這種曖昧態度,他不知道自己要的是肉體滿足,弄得終日苦悶不堪,而她卻對性愛十分厭惡,甚至拒絕他的求婚,使他對她非常痛恨,但依然對她忠誠。她知道他拼命想擺脫她而擺脫不了,始終等著他向她屈服。不久,保羅迷上了有夫之婦克萊拉,并和她發生了不正當的關系,盡管克萊拉成熟的性愛滿足了他肉體上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他的心。至于保羅和他母親的關系,更是錯綜復雜。他曾對克萊拉說,他一旦發了財,就要在倫敦郊區買幢漂亮住宅,侍奉老母。他還告訴母親,只要她在世一天,他就決不會找到真正適宜做他妻子的女人。后來他母親病重,他起初尚能悉心照料,可是日子一久,他就越來越不耐煩,而且也不忍心看到母親彌留期間與日俱增的病痛,遂與姐姐在牛奶中攙上過量的嗎啡,促使母親死亡。
小說將近結尾時,巴克斯特·道斯因妻子與保羅私通,一怒之下打了保羅。但保羅仍然內疚不已,在道斯貧病交加住院期間多次前往探望,要求對方原諒,并把克萊拉還給了丈夫。保羅在母親死后雖然得到了自由,但頗有茫然若失之感,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米麗安想通過和他結婚來挽救他,卻被他一口回絕。至此,保羅由戀母而弒母,由依賴愛人和情婦到逐個擺脫,終于完成了一個男人陽剛性的成熟。勞倫斯的小說一貫具有不了了之的特征,本書也不例外。有人認為這種沒有結尾的故事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也有人說不合情理。但勞倫斯畢竟是誠實的作家,他并沒有為讀者加上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莫雷爾一家的痛苦同當時所處的工業社會環境不無密切關系,他們的生活是社會底層的一個縮影??梢哉f本書也是勞倫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本書在寫作技巧方面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作者對自然景色,尤其是對花鳥的描寫特別集中,而且經常出現。這是因為作者把自然景色的描寫看成敘述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方法,所以不厭其詳,不憚其煩。仔細閱讀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有些片段是寫得比較成功的,堪稱情景交融,對刻畫人物心理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書中這類描寫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有的如恬靜的田園詩,有的如素樸的風景畫,讀來回味無窮。
盡管如此,本書也不是盡善盡美的藝術精品,有些人物性格的刻畫首尾不一,礦工瓦爾特·莫雷爾的心理變化就不能令人信服。小說結構也不平衡,這是因為勞倫斯寫作時并不遵循十九世紀偉大前輩那種合情合理的方式,而是獨辟蹊徑,所以小說情節脈絡不清,場景不勻。故事平鋪直敘,沒有高潮,雖然有些頭緒,但重復太多,文字也不夠精煉。然而,瑕不掩瑜,本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不失為英國現代小說中一部重要著作,在一九一三年出版時,英美還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與之匹敵。
陳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