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傳承家風
得命于領導安排上報家風家訓,所以有興趣抽出點時間來鄭重地思索這么多年來父輩的言傳身教,以及以我目前四十年的人生所獲是不是也能夠傳授我的兒女一點“金科玉律”,居然驚喜的發現,我家的家訓就像人生脈絡那樣清晰自然,時時在眼前、時時在耳邊。
我總結了11個字:家和萬事興,求真、求善、求美。
與我的父親探討后,他老人家說:如果你的爺爺還在世的話,他應該會認可,咱們家的規矩就是這個意思,不過別說是你總結的,就是個文盲也知道古語就有“家和萬事興”這句話。我家祖輩為農,父為夫子吾乃小吏,總歸還是草根布衣這個層面;雖斷然不會出現窮家破業規矩多的情況,也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東西。這11個字其實是很樸實的東西,我理解的家和萬事興,是祖輩父輩們對生活的基本要求;真善美則是對人生的一種追求,時髦一點的說法是我家的家傳三觀很正啊。
“家和萬事興”,我家的和是平和、是知足常樂!
小時候家里那叫一個窮,能有這個人生烙印的大多是1978年之前出生的,那是一家四口人一年只能分配50斤小麥的年代,卻又不盡然,因為地區差別,會有幾年的延遲;之所以有這么痛的記憶,因為我的家鄉是貫徹家庭聯產承包制最晚的。家窮的孩子記事早卻又記憶猶新,鄰居是國有五金廠的工人,當時是農民仰望的層面,經常能從他家聞到肉的香味,終于有一次舔著臉借東西的名義溜進門看到了原來一盤肉能有這么大的魅力,當然是被“去去去”的結局。這并不單是我的經歷,那個時代的蕓蕓眾生,多少人都是從兒時的困苦中走過來的。理論上講,最缺什么就最想追求什么;然而,這么多年,就像有很多機會踮踮腳就能摘到頭頂的桃子一樣,從祖輩開始,我們家的人都是不會踮腳的懶人。
我的父親經常教育我們兄弟倆要待人真誠、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如果一個人不真不善不美,再多的金錢再高的地位也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到最終,連他的子女也不會尊重他。
最近有傳言說是國家規定“知了猴”不準吃了,引發我順便研究了一下“蟬”的一生;從地下懵懂無知的三年到破土蛻變的一天再到肆意蟬鳴的一月,像極了人生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破土而出之前,像極了二三十年苦讀的人生,是一個求索、求真的過程;蛻變之前是一個求善的過程,能夠沖破各種艱險,擺脫送上餐桌的命運,得到一個蛻變的機會,善莫大焉;蛻變成功后,展開輕盈明亮的雙翅,發出愜意嘹亮的嘶鳴,基本上可以感嘆一聲:身為蟬,我這一輩子終于安安穩穩的差不多了,“嘶嘶”。
萬物皆有命,萬生皆有情;萬物眾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世界的美好由真善美組成,“真善美”就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