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380評論第1章 序
我已經竭盡全力收集了這些和維特相關的資料,相信你們看完后會對他有一個很好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努力可以得到你們的認可。在你們了解了維特之后,一定會對他產生由衷的敬佩,他的命運也會讓你們欷歔不已。
也許你們那顆仁慈的心正在痛苦中掙扎,也許你們的痛苦和他的痛苦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上天沒有賜給你一個好朋友,或者是因為個人原因從未得到過知心好友,那么,請允許我斗膽把這本書介紹給你,它一定會成為你的好朋友。
歌德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是歐洲啟蒙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將德國文學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代表作《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神曲》以及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并駕齊驅,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由于他在歐洲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恩格斯稱之為文藝領域“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生于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宮廷顧問,母親是市長的女兒。歌德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他8歲便會寫詩,10歲的時候除了德語,還會法語、拉丁語、希臘語,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16歲時,歌德遵從父愿,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他對法律不感興趣,將大部分時間用在自學文學、繪畫、自然科學上,后來開始創作劇本。
19歲那年,因為健康原因,歌德被迫離開大學。休養了一年之后,他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業。
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歌德在那里接受了盧梭的影響,同時擺脫了德國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創作出了一批優美的抒情詩,其中很多已經成為名篇,至今仍在流傳。
大學畢業之后,歌德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律師。但他并沒有放棄文學創作,正是那段時間,他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是一個才華出眾、熱情奔放、渴望自由的年輕人,但這與當時鄙俗的社會格格不入,因此維特陷入了孤獨和苦悶。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善良的姑娘綠蒂,并深深地愛上了她。但是綠蒂在禮教和愛情之間選擇了前者,這讓維特無比悲傷和憤怒,最終選擇了自殺。《少年維特之煩惱》反映了當時德國進步青年的苦惱,所以一出版就引起強烈共鳴,在青年人中間形成了“維特熱”,甚至有人模仿維特而自殺。為了杜絕這種負面作用,歌德不得不在小說再版時寫了一首序詩,勸誡青年們“不要步維特的后塵”。
1775年,聲名卓著的歌德受邀來到魏瑪公國,開始實施自己的政治抱負。十年間,他先后擔任樞密顧問、樞密大臣等職,最后官至內閣大臣,主持全國政務。在具體而瑣碎的工作中,他接觸了真正的社會現實,對于早年的“狂飆突進”思潮,對于啟蒙主義,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切實的把握。
歌德骨子里是個文人,雖然他腳踏實地進行各種改革,但四處碰壁,收效甚微。1786年,他再也無法忍受委曲求全的生活,偷偷逃離魏瑪,前往意大利。
在全新的環境里,歌德放松了精神,“找回了自己”,重新變得精力充沛,滿懷激情。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他開始在創作中追求寧靜與和諧,進入了后世文學史家所說的“古典”主義時期。這時期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完成了《浮士德》的部分場景。這部詩劇,被歌德稱為自己“畢生的主要事業”,其創作過程幾乎持續了歌德一生,直至晚年才告結束。
《浮士德》色彩斑斕,結構宏偉,卷怢浩繁,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手法完美地融為一體,理性與激情水乳交融,充分地反映了歌德的藝術特色。
本書選錄的是歌德的兩部中短篇小說。除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還有一篇比較輕松的作品,講述了一個愉快的故事。在讀完悲悲切切的“煩惱”之后,再體會一下純真而懵懂的愛情,也許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