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1],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2];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3]。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1]萬乘(shèng)之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

[2]家:卿大夫的采地。

[3]饜(yàn):滿足。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擁有的不可謂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yuǎn)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1]云:‘經(jīng)始靈臺[2],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3],庶民子來[4]。王在靈囿[5],麀鹿攸伏[6],麀鹿濯濯[7],白鳥鶴鶴[8]。王在靈沼,於牣魚躍[9]。’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0]曰:‘時日害喪[11],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1]《詩》:即《詩經(jīng)》。以下引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靈臺》,寫周文王興建靈臺、靈囿而庶民相助的盛況。

[2]經(jīng):測量。靈臺:臺名。

[3]亟(jí):急。

[4]子來:像兒子為父母效勞那樣來幫忙。

[5]囿(yòu):圈養(yǎng)鳥獸的園林。

[6]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攸:助詞,用法相當(dāng)于“所”。

[7]濯濯(zhuó):肥碩而有光澤的樣子。

[8]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9]於(wū):語氣詞,表示嘆美。牣(rèn):滿。

[10]《湯誓》:《尚書》的篇名,記載商湯伐夏桀的誓師之詞。

[11]時日:這個太陽,指夏桀。時,這。害(hé):通“曷”,即“何”,這里指“何時”。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環(huán)視大雁和馴鹿,問:“賢能的君主也喜歡這個吧?”

孟子回答道:“賢能的君主并不把這種娛樂當(dāng)成首要的追求,不賢明的君主即使有這些也沒有辦法欣賞。《詩經(jīng)》里面說道:‘打算建設(shè)靈臺,籌劃安排這件事,百姓動起手來,沒有規(guī)定做好的日期,本來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眾像子女一樣來幫忙。文王到靈囿,群鹿靜靜伏著,群鹿體型肥壯,白鳥羽毛潔白。文王來到靈臺,滿池魚兒跳躍。’周文王用民眾的力量修建靈臺、挖掘靈沼,但老百姓覺得很幸福,把他的臺叫作靈臺,把他的池塘叫作靈沼,為這里有麋鹿和魚鱉而高興。古代圣君與民同樂,所以才能真正享受快樂。《湯誓》上說:‘你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我和你就什么時候滅亡(夏桀曾將自己比作太陽)。’民眾想和夏桀一起滅亡,即使有高臺神池和飛禽走獸,他難道能獨自享用嗎?”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1],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2]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3],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4]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5],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6]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1]“河內(nèi)”二句:河內(nèi)、河樂,魏地。河內(nèi)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河?xùn)|在今河南濟(jì)源一帶。

[2]填然:形容擊鼓的聲音。

[3]數(shù)罟(cù gǔ):細(xì)密的漁網(wǎng)。數(shù),細(xì)密。洿(wū)池:大池。

[4]庠(xiáng)序:學(xué)校。

[5]王(wàng):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

[6]涂:同“途”,道路。莩(piǎo):通“殍”,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nèi)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xùn)|,同時把河?xùn)|的糧食運(yùn)到河內(nèi)。河?xùn)|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jīng)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那就請讓我用戰(zhàn)爭打個比喻吧。戰(zhàn)鼓剛剛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哇。”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不妨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xì)密的漁網(wǎng)不到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jié)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yǎng),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季節(jié),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rèn)真地辦好學(xué)校,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教導(dǎo)老百姓,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fù)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1]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2]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注釋】

[1]梃(tǐng):木棒。

[2]惡(wū):何。

【譯文】

梁惠王說:“我愿意聽您指教!”

孟子說:“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么區(qū)別嗎?”

惠王說:“沒有什么差別。”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區(qū)別嗎?”

惠王說:“也沒有什么差別。”

孟子又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欄里有健壯的馬,而百姓面帶饑色,郊野橫陳著餓死的尸體,這就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一道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吞噬,人們尚且厭惡它;身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卻不免也率領(lǐng)獸類一道吃人,哪里配當(dāng)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過:‘第一個制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恐怕理該斷子絕孫吧?’正是因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試想連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許,又怎能讓這些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梁惠王曰:“晉國[1],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2];西喪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5]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6],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注釋】

[1]晉國:這里指魏國。戰(zhàn)國時韓、趙、魏三國,系由晉國分出,稱為“三晉”,故魏國自稱為晉。

[2]東敗于齊,長子死焉:指馬陵之役。魏軍以龐涓和太子申為統(tǒng)帥,齊軍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兩軍戰(zhàn)于馬陵,魏大敗,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

[3]西喪地于秦七百里:惠王時,魏國曾屢敗于秦國,被迫多次割地。

[4]南辱于楚:惠王時,魏軍被楚將昭陽所敗,八邑淪亡。

[5]灑:洗,這里指洗除怨恨。

[6]易:疾速。耨(nòu):鋤草。

【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qiáng),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犧牲了;西邊割讓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xì)作,及時除草;讓身強(qiáng)力壯的人抽出時間培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zhí)政者剝奪了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xì)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xùn)|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天下無敵。’大王請不要疑慮!”

孟子見梁襄王[1],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2]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3]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4]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5],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6]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1]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

[2]卒(cù):同“猝”,突然。

[3]七八月:指周歷七八月,相當(dāng)于夏歷五六月。

[4]浡(bó)然:興起的樣子。

[5]人牧:指統(tǒng)治者。

[6]由:通“猶”。

【譯文】

孟子見了梁襄王,出來以后,告訴人說:“遠(yuǎn)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yán)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愿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愿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dāng)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了。果真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像雨水向下奔流一樣,那陣勢誰能阻擋的住呢?”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1],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3]。’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4],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5]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注釋】

[1]齊桓、晉文:指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

[2]胡龁(hé):齊臣。

[3]釁鐘:祭鐘。釁,古代的一種祭禮,用牲血涂于器物上。

[4]觳觫(hú sù):因恐懼而發(fā)抖。

[5]褊(biǎn):小。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xué)生沒有談?wù)擙R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什么樣的道德可以統(tǒng)一天下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嗎?”

孟子說:“可以。”

宣王說:“憑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曾經(jīng)聽胡龁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zhǔn)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毫無罪過卻被處以死刑。’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rèn)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rèn)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詫異老百姓認(rèn)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宣王笑著說:“是啊,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rèn)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xiàn),只因為您當(dāng)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yuǎn)離廚房。”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2],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注釋】

[1]“《詩》云”幾句: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巧言》。

[2]鈞:三十斤為一鈞。

[3]“《詩》云”幾句:刑,通“型”,示范。御,治理。引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是一首歌頌周文王齊家、治國的詩。

【譯文】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么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tài)與用道德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鳥身上的細(xì)毛,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dāng)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么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區(qū)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渤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渤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hù)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hù)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治理整個天下便會易如反掌。《詩經(jīng)》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好的心思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yuǎn)遠(yuǎn)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么,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又是為什么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么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

“難道真要發(fā)動全國軍隊,使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jié)下仇怨,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1]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2]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3]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釋】

[1]便嬖(pián bì):左右親幸者。

[2]蓋:同“盍”,何不。

[3]愬(sù):告訴。

【譯文】

宣王說:“不,我怎會為此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xiàn)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東西,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kuò)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稱臣,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yán)重呢。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zāi)禍在后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rèn)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dāng)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qiáng)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qū)別呢?大王為什么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出行的人都想從您的國家經(jīng)過,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如果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王曰:“吾惛[1],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2]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3]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4]。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1]惛(hūn):神志不清,迷迷糊糊。

[2]罔:張羅網(wǎng)捕捉。

[3]制:訂立制度。

[4]輕:輕易。

【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進(jìn)一步領(lǐng)會。希望先生開導(dǎo)我的心志,更明確地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yún)s有堅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zhí)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劃定給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至于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xiàn)在各國的國君劃定給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么工夫來修養(yǎng)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們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fù)教導(dǎo)學(xué)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fù)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上架時間:2020-03-18 17:09:25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已經(jīng)獲得合法授權(quán),并進(jìn)行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jī)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象州县| 福清市| 宾阳县| 昌江| 黑龙江省| 麻栗坡县| 沛县| 兰溪市| 林周县| 江安县| 温宿县| 高雄县| 大化| 蒲城县| 林芝县| 那坡县| 巫山县| 永平县| 江陵县| 北票市| 杭锦后旗| 峨山| 扎囊县| 莒南县| 盖州市| 长宁县| 平定县| 罗甸县| 和龙市| 平塘县| 宁波市| 大竹县| 广河县| 伊春市| 祁阳县| 西藏| 昭平县| 阿拉尔市| 黎川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