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序
仆從先人宦游[1]南北,崇寧癸未[2]到京師,卜居于州西金梁橋西夾道之南。漸次長立,正當輦轂[3]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4]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5],教池游苑[6],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7],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瞻天表則元夕教池,拜郊[8]孟享。頻觀公主下降,皇子納妃。修造則創建明堂[9],冶鑄則立成鼎鼐[10]。觀妓籍則府曹衙罷,內省宴回;看變化則舉子唱名[11],武人換授[12]。仆數十年爛賞疊游,莫知厭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13]之明年,出京南來,避地江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14]。暗想當年,節物風流[15],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16],論其風俗者,失于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古人有夢游華胥之國[17],其樂無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目之曰《夢華錄》。然以京師之浩穰[18],及有未嘗經從處,得之于人,不無遺闕。倘遇鄉黨宿德,補綴周備,不勝幸甚。此錄語言鄙俚,不以文飾者,蓋欲上下通曉爾。觀者幸詳焉。紹興丁卯[19]歲除日[20]幽蘭居士孟元老序。
【注釋】
[1]仆從先人宦游:仆,作者謙虛的自稱。先人,指作者的父親。宦游,指他父親因謀官或工作調動而遷徙。
[2]崇寧癸未:宋徽宗崇寧二年,即1103年。
[3]輦轂:皇帝的車駕。
[4]垂髫:兒童。
[5]乞巧登高:乞巧是指農歷七月七的乞巧節;登高是指農歷九月九的重陽節。
[6]教池游苑:指當時的瓊林苑和金明池。
[7]御路:皇帝出入所經道路。
[8]拜郊:即郊祀。孟享:每年的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皇帝都要到祖廟去祭拜。
[9]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
[10]鼎鼐:本是兩種烹飪用的容器,后來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征。
[11]唱名:科考殿試結束后,太監呼名宣考中的進士覲見皇帝。
[12]換授:根據每人的才能而授予相應的官職。
[13]靖康丙午:靖康元年。靖康,宋朝欽宗皇帝的年號。
[14]桑榆:指晚年。
[15]節物風流:各個季節的景觀和物產。
[16]浸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忘)。
[17]華胥之國:典出《列子》,黃帝有一天在白天睡覺時夢見自己游于華胥氏國。
[18]浩穰:熙熙攘攘,人來人往。
[19]紹興丁卯:“紹興”是宋高宗的年號,丁卯是紹興十七年。
[20]歲除日:即除夕。
【譯文】
我小時候跟著在外地做官的父親周游于南北各地,在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來到了京城,那時候我們住在城西金梁橋西夾道的南邊。我逐漸地長大,正值生活在天子腳下。那時已經在太平盛世下很久了,處處人丁興旺,物業繁華。孩童整天只有學習鼓樂舞蹈,而兩鬢花白的老人也都沒有經歷過戰爭。四季交錯中節日一個接著一個,讓我能觀賞到各種好的景觀。皎潔月光下華燈齊放的元宵佳節,江北冬天的瑞雪紛飛,江南四季的百花齊放,農歷的七月七的乞巧和九月九的登高,或是在金明池的觀賞游玩,或是瓊林苑的皇上游幸……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裝飾得精美絕倫的樓臺小閣。在大街的邊上,雕飾華麗的馬車爭相停靠,在皇帝專屬的街上,名貴矯健的寶馬盡情馳騁。人和馬的服飾上鑲金疊翠、十分鮮麗,他們在你身邊走過時,更是有陣陣芬芳襲來。新鮮的旋律和美人的笑語回蕩于那些柳蔭覆蓋和道旁植滿花草的房子里,簫管之音和琴弦之調彈奏于座座茶莊酒樓。邊陲各州郡的人們都向往著帝都,世界各國的使者也來和我們的宋朝交流往來。京城市面上常能見到各地出產的珍品奇貨;而在大的酒樓、飯館里則有齊會九州的美味佳肴供客人享用。花光灑滿京城的街道,百姓可以隨意乘興春游;簫聲鼓樂震蕩長空,又有幾家豪門大擺宴席,招待客人!鬧市里奇特精湛的技藝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平日里奢侈享受的生活使人精神抖擻。你若想一睹圣上的儀容,那就不妨在上元夜到金明池。每到元宵節觀燈、金明池觀射、郊壇祭天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公主出嫁的慶典、皇子娶親的大禮。你若想見識見識巍峨的大型建筑物,那就不妨去京城的東南近郊,看看那座后來才修建起來的明堂;你若想看看皇朝鑄造業的成就,那就不妨去看看那些皇室的鼎鼐;你若想看看歌伎們的文藝表演,那么就等主管妓籍事務的官員們下朝或在他們休假的時候,或者等到宮中宴會結束之后,這時歌伎的演出就要登場了;你若想看看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典禮儀式,那就去看看諸如舉子唱名那類的儀式,或是武人換授之類的典禮吧。我在幾十年當中沉醉于觀賞盛典,迷戀于游玩勝地,從來沒有感到厭倦和滿足。沒料想突然間兵災火光就降臨了,在“靖康之變”的第二年,我離開汴京來到了南方。因躲避戰亂而住在長江下游的東部,情緒郁悶而低落,年歲又逐漸進入老年晚景。常常獨自回憶起當年汴京里一年四季的風物景觀,人情和暢順美,回想起這些,都已化成惆悵和隱恨。近來,我和一些親戚朋友談到京城的繁華景象,他們中年輕一點的都不大相信我說的那些往事。所以我就想,隨著歲月的流逝,晚輩們就不能知道當年汴京里生活的種種實景了,如果湮沒當年的那一段歷史,實在讓我感到遺憾和惋惜,因此,我非常慎重地把我的記憶寫下來,編成一集,這可能會使今后的人們翻開此書就能夠看到(了解)到當年的盛況。古書里有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見華胥國里種種美妙情景,那些夢境讓黃帝感到很快樂,但是當他從夢中醒來卻感到惆悵。我如今追思往事,回憶起來悵然傷懷,這難道不是和華胥之夢剛剛醒來的情形一樣嗎?因此我把我寫的這本書命名為《夢華錄》。但是當年的汴京真是太繁華了,有很多地方我并沒有去過,有很多東西我也沒有親眼見過,只是靠聽別人講述來記錄,這就難免有遺漏或欠缺。如果遇到故鄉的朋友或德高望重的前輩,對此書予以補充使它更加完備,那真是不勝欣慰。我寫這本書用的多是通俗淺顯的詞語,不刻意進行雕琢修飾,為的是讓文人學士和平常百姓都能讀懂。希望讀者們能理解我的用心。
寫于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年)大年除夕之日,幽蘭居士孟元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