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靈鼠小弟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第1章 譯者的話
E·B·懷特(Elwyn Brooks White,1899—1985),他本來就是美國著名的散文家,還有人說他是美國最優秀的散文家,后來他興之所至,又寫起了兒童文學作品。結果,在國際范圍來說,他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名聲反而更大,因為他的兒童文學作品被介紹到了許多國家。
懷特1899年生在美國紐約州的芒特弗農市,1921年畢業于康納爾大學,1926年起和《紐約人》雜志長期合作,擔任特約編輯和作者。《紐約人》以其幽默風格馳名,幽默散文大家懷特對奠定這本雜志的獨特風格起了重大作用。
懷特在世界兒童文學上如此有名,其實他一共只寫了三部童話,這就是《精靈鼠小弟》(1945)、《夏洛的網》(1952)和《吹小號的天鵝》(1970)。在這個譯本里收進了兩部:《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
《精靈鼠小弟》,曾經譯作《老鼠小少爺傳奇》,原名《斯圖爾特·利特爾》,也就是老鼠小少爺的名和姓。據作者自己說,這位小少爺在作品出版前二十二年,即20年代末期,就已經到了他的腦子里。有一次他出門坐火車回紐約。“當我在上鋪睡著時,我夢見了一個小不點兒,樣子像老鼠,穿著整齊,靈活勇敢,一個勁兒在追求什么。我醒來后,出于記者習慣,還在本子上記下了幾句,這位老鼠小少爺是唯一光臨過我睡夢的幻想人物。”
懷特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有十八個之多,他們老纏著他講故事。懷特說他最害怕講故事,可是怕也沒用,只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那位曾經入夢的老鼠小少爺就成了他那些小故事的主角。一個個臨時編出來的小故事,后來串成了一個大故事,1938年他的老伴勸他寫了下來。可是這部書直到1945年才出版,而且出版得也很偶然。當時懷特生了一場病,他回憶說:“我幾乎斷定我這回非死不可了,我的腦袋感到那么古怪。死期已屆,我尋思有什么辦法將來可以減輕我那位可憐未亡人的痛苦呢,于是我又想到了斯圖爾特·利特爾。”1945年春天,他把手稿整理完成,交給出版社。“斯圖爾特終于問世了,耽誤了大約十五年。”可是懷特大難不死(他自以為是必死的大難),他還活了整整四十年呢!
書出版后,懷特看到廣告上把斯圖爾特·利特爾說成是老鼠,大為不滿,馬上寫信給出版人說:“這句話是不正確的,還是刪掉好。我在書中沒有一處地方把斯圖爾特寫成是老鼠(我想這一點我錯不了)。他只是一個小家伙,看上去像老鼠罷了,實際上他不是老鼠。他是第二個兒子。”可是天啊!他在同一封信后面只好加上兩句:“我錯了,在第36頁上,斯圖爾特是被叫做老鼠——我剛翻出來。他本不該是老鼠的。”總之,老鼠小少爺在懷特的腦子里就是一個像老鼠的小家伙。我想在小讀者的腦子里也一樣吧——反正是一個童話人物。
正因為這位小少爺像老鼠那么小,這部童話的前面幾章盡講他因為小而歷的險。就像格列佛在大人國里一樣。在他這些歷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靈活,勇敢,喜歡幫助人。到了書的后面,他認識了遇難的小鳥瑪加洛,對它產生了感情,當瑪加洛發現貓要害它,突然出走以后,老鼠小少爺執意要去尋找它。一路上也發生了好些事,可是他始終存著一個目的,無論如何要把它找到。一直到書結束,他還在尋找當中,這就讓讀者急了:到底找到沒有?作者是不是準備寫下去,寫到找到它為止?然而不,作者不準備寫下去了。(萬一這本書剛出版時,懷特真的不幸去世,大家會以為他是準備寫下去的吧?)
這個問題有不少讀者問過作者,作者這樣回答:“斯圖爾特的旅行象征了每一個人不斷的人生旅行——追求完美又到不了手的東西。把這樣一個概念放到一本兒童書里可能太深一些,可我還是這樣做了。”他又在給一位熱心小讀者的回信中說:“《斯圖爾特·利特爾》是一個寫追求的故事。生活主要是追求,我就寫這一點。書在追求還在進行著的時候結束,我是存心這樣做的。等到你大一點,你就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許多人都在過著追求一種美好事物的生活——這種事物我們常常說不清楚。對斯圖爾特來說,他在追求小鳥瑪加洛,那是他的美好事物的理想。”
“生活主要是追求”,“追求一種美好事物”,這是很有意思的話。作者是這樣說的,請小讀者們自己去領會吧。
由于這部童話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小讀者歡迎,美國1999年把它改編成電影,由真人和一只電腦制作的老鼠合演。這部電影拍得實在好玩,十分轟動,而那只電腦制作的老鼠也實在太可愛。這本書的封面上有它的“玉照”,大家可以欣賞欣賞。
任溶溶
2000年春節之年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