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瑞對大明忠貞無二,在任應天巡撫期間執法嚴明,懲治了一批貪腐官吏,平反并糾正了不少冤假錯案,所以隆慶皇帝特意表彰了海瑞。
海瑞倡導的退田運動僅堅持了半年多,就遭到頑固勢力的強烈抵制,貧苦百姓的幸福生活只是曇花一現。徐階之子用三萬兩銀子買通朝廷權貴,出現了“千金能去一撫臣“的丑惡現象。于是朝廷內外對海瑞心生怨恨的人,相互勾結,極盡造謠之能事,竟然誣蔑海瑞袒護奸民或刁民,說他專以與士紳作對為樂。有言官攻擊海瑞“沽名釣譽,擾亂政務。“一心為民的海瑞處境變得異常艱難,那些府縣官員也對海巡撫發布的命令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面對一個盤根錯節的龐大的利益集團,就連皇帝都不怕的海大人也接連發出:奈何,奈何!的感嘆。為了平息眾人的怨恨,隆慶皇帝只好派海瑞到南京戶部任職。
明朝建國時,定都應天(今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下令遷都至北京。應天和北京從此配備了兩套行政班子,北京有的**機構,應天也一樣不少。南北二京都均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北京的六部是明朝中央**的主要執政部門,而應天的六部則是象征性的,事務少權限小,一般職權范圍僅限在南京城內。在應天任職的官吏是一種清閑的職位,它比北京的官額少且俸祿也低。但凡剛直不阿不為權貴所容之人,或者年長德高望重之人,大多被調往應天六部任職。
因為海瑞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廉潔自律,不論身居何種職務都能堅持原剛,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疾病纏身,曾上疏皇帝請求告老還鄉,隆慶非常眷顧這位忠直的大臣,所以做出了上述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此時的隆慶沉迷媚藥,身體十分虛弱,只能坐視朝臣的明爭喑斗而無能為力。
海瑞收拾行裝奉旨離開吳江(今江蘇蘇州)前往南京,得知這一消息的吳江人民都來挽留,有很多人“牽衣頓足攔道哭“,有的跪地如泣似訴,海青天呵,海大人,真舍不得讓你走,我們的緣分還沒到頭。眼淚默默地流,多少歡喜,多少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是最優秀!海青天,海大人,我們向你揮一揮手,此時無聲勝有聲。
海瑞含淚與眾人分別,圣命不可違。昔日曾受過海大人恩惠的百姓紛紛請畫工描繪其畫像,然后把畫像供奉在家里,早晚焚香參拜,過春節的時候,民眾把海瑞畫像當門神,祈求上天賜給大家平安、幸福。
自從高拱回到朝廷后,便開始反攻倒算,罵神歐陽一敬,言官胡應嘉不等高大人動手,早已憂郁而死。高大人要清算徐大相國的原班人馬,必須反其道而行之,這正應驗了“一朝君子一朝臣“這句俗語。
從某種意義上說,徐階是幸運的,最后在80歲那年無疾而終,因大權在握的高拱沒有窮追不舍,又加上張居正的大力保護。
再說高拱回到內閣后就著手“修理“異己,趙貞吉是徐階一手提拔的,自然在清除之列。高拱掌管吏部,趙學士管理督察院,這兩人是水火不相容,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合作。當隆慶皇帝發出一道清算言官的圣旨,兩人立刻針鋒相對,強手對決,上演了一場帶有戲劇性的文淵閣大戰。
趙貞吉(1508一1576)字孟靜,四川內江人。明朝著名大臣、學者,他有個光榮的祖先——南宋右丞相趙雄,是名門之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趙貞吉考中進士,授翰林編修,“庚戌之變“時,俺答汗率部攻打京師,他主張督促諸將力戰,由于富有才干,后來頗受隆慶賞識,參與促成了俺答封貢,有首贊之功。他主張國家的戰與和應以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為準則,然后做出判斷,這足以顯現其極具遠見卓識,對后世影響深遠。趙貞吉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掌管都察院(言官總監)加太子太保,后因與另一實力派高拱不和,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致仕回鄉,閉門著書,主要著作:《趙文肅公文集》《趙太史詩抄》等。
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趙貞吉端坐家中去世,享年68歲。他死后獲贈少保銜,謚號“文肅“。
縱觀趙貞吉一生,他博學多才,但為人過于爭強好勝,和個性強的高拱極為相似,這是他們個人的不幸,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史載趙貞吉易發怒,與僚屬關系一度十分緊張。他曾單槍匹馬闖入邊關交戰區勞軍,勇氣可嘉,這又當別論。他常對一些朝廷重臣直呼其名,因此招致非議和怨恨。我們中國是一個重謙虛而內斂的國度,最終,趙貞吉因恃才傲物被排擠出局,這再一次證明了: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
高拱負責的是人事部門,管理官員的登記、評級、考核、封賞等。趙貞吉管的是科道,負責監察百官,糾正冤獄等。
由于隆慶皇帝受夠了都察院言官們的氣,傳旨吏部尚書高拱對言官來一次徹底清查。圣旨一下,高拱自然喜不自勝,他立即奉命對趙貞吉手下的科道官員進行整頓。
趙貞吉見老冤家拿自己開刀,實在忍無可忍,那干脆不忍了吧。他在朝會上大聲疾呼:唐朝的魏征直言敢諫,前后上書二百余次,明君唐太宗心存敬畏,才有“貞觀之治“,海瑞冒死上疏,也方有“隆慶新政“。自陛下即位后,科道的官員們恪盡職守,這幾百號人當中難道沒有忠直報國之士嗎?祖制規定,言官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權力,執政者理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等一向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履行職責,何罪之有?
高拱陣營也毫不示弱,雙方短兵相接,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內斗。在古代中國,人們想為國為民做點兒實事,的確很難,因為內耗嚴重,斗爭的結局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爭斗的雙方沒有真正的贏家。
高拱、趙貞吉兩大陣營勢均力敵,形成了對峙局面。沒過多久,這一平衡就被打破了,起因是高拱稱病不上朝并向隆慶遞交了辭呈。趙貞吉見狀,也如法炮制將了皇上一“軍“。如果隆慶勤快點兒,在這兩位肱股大臣間居中調停調停,我想,和為貴的大好局面就可能會出現。然而此時的隆慶是吃了稱砣——鐵了心,既然一山難容二虎,那么保留一只。他一反過去的慵懶,變得雷厲風行起來,即刻傳旨:高拱高老師忠心耿耿,繼續輔佐朕,不準辭職。趙貞吉既然已提出致仕,朕就準奏,欽此。
圣旨一下,趙貞吉等人大感意外,假辭職變成了真辭職,而且是完敗,趙貞吉只得收拾好東西落寞而走。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朱載垕聽信了他哥們兒太監的鬼話,日日金樽、美酒、泡宮女,盲目服用“紅鉛丸“興奮劑,掏空了身體,結果只做了短短的六年皇帝就駕鶴西去。年僅十歲的太子朱翊鈞在高拱、張居正等的輔佐下登上皇帝的寶座,改年號為萬歷。
大明的最高決策權實際掌握在李貴妃手里,她天生麗姿,城府很深,有權謀。張居正相貌堂堂且富有才華,李貴妃對他十分欣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兩人的關系很不一般,這至今是個謎,歷史書上沒有寫。
李貴妃和張居正聯手以類似“莫須有“的罪名扳倒了權傾天下的顧命大臣高拱。有一次,高拱不無憂慮地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后來被馮保等故意炒作,竟變成了“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他們據此大做文章,要興“文字獄“。
李貴妃知道后十分震怒,高拱欺負我們孤兒寡母是不是?她在朝會上嚴厲譴責高閣老“專權跋扈,圖謀廢萬歷,另立藩王為皇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勒令高拱回原籍閑居,不準停留!“其措辭嚴厲,實為罕見,高拱的政治生涯至此完結,從古至今,官場十分兇險,概莫能外。
大權在握的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發展了經濟,“考成法“整頓了吏治,提高了**機關的工作效率,但他在生活上卻窮奢極欲,據史載,他有一次從京師回湖北江陵老家,乘坐的豪華轎子由六十四人扛抬,一走就是幾個月,一路上揮金如土,他的張揚也為他日后失敗留下隱患。
再說萬歷皇帝接到許多官員的上書,請求起用海瑞推行“一條鞭法“,他也時常聽大臣們談起海瑞上疏,犯顏直諫的往事,十分欣賞海瑞的人品、才學,但他當時只是一個兒皇帝,根本做不了主,人們不禁為一代名臣惋惜。
李貴妃、張居正容不得像海瑞那樣正直的大臣,有一次,他們派了一位御史暗中調查海瑞,看看他是否如人們所稱頌的清廉無比,企圖抓住一些把柄,以此來平息眾人的怨憤。
御史如期奉命來到了南京郊外,經打聽,他找到了海瑞的家。那天正值假日,御史看見了一位農民模樣的老人穿著洗得發白的破舊衣服正在和泥,原來海瑞正準備刷墻。來人問道:“您就是海大人嗎?“海瑞聽后忙停下手中的活計點點頭,他回問道:“您是誰?“御史自報了姓名說是自己恰巧路過這里,順便想看望一下海大人。海瑞連忙熱情地把御史大人迎進屋里,兩人又說了些客氣話。那天中午,海瑞吩咐傭人殺了一只自家養的雞,又用自己親手種的菜,煮了些粗米飯招待御史,他們相談甚歡。
辭別了海瑞,御史還了解到海瑞和附近的老百姓關系極其親密,只要誰家有困難,他就會慷慨解囊。據民眾反映,他把大部分俸祿無償捐給了窮苦人家,他做的好事不勝枚舉,人們都把海大人當作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御史心中十分敬佩。回到京師后,他如實做了匯報,李貴妃、張居正聽了也無可奈何。
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冬,張居正病故。很多大臣彈劾張居正貪污受賄,萬歷皇帝由于受夠了張居正的窩囊氣,因此他開始了復仇行動,下令查抄其家產,這就是要進行秋后算賬,“不怕你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本次抄家共抄得家產黃金2400多兩,白銀十萬七千多兩和其它贓物若干。負責抄家的錦衣衛們發揚了破鼓萬人錘的精神,逼死前首輔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據說他在臨終前提出了血淚控訴,因抄家者嚴密把守,斷絕了米水供應,故造成張家十幾人活話餓死,另有幾十人奄奄一息,行將餓死,需進重癥監護室。怎一個慘字了得!
平心而論,張居正是一位實干家、改革家,在他的領導下推行新政曾使古老的大明帝國一度煥發出勃勃生機。但他的確算不上是一個好人,被人坑過,也給別人挖過坑,生活腐化且有嚴重的經濟問題,他是歷史上一個復雜的人物,他推行的新法在他去世后而廢止。
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張居正的“余毒“正在逐步肅清,萬歷皇帝立刻傳旨起用海瑞,讓他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不久又調任他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時年69歲,但他依舊為國為民貢獻余熱。
當年風華正茂的少年,如今兩鬢斑白的老者,歲月無情!海瑞看到大明帝國千瘡百孔,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時常愁容滿面,痛心疾首。海瑞幾次上疏萬歷皇帝,懇切地希望皇上奮發有為,希望他能牢記太祖馬皇后的遺言“愿得賢人共理天下。““愿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愿子孫個個賢能,愿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海瑞在奏疏里痛切陳詞,希望萬歷絕不能對貪官污吏手軟心慈,應采用太祖皇帝的嚴刑峻法,又舉出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規定凡貪贓80貫錢者就處以死刑的律例。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減輕百姓負擔,改善民生,發展生產的一系列正確建議。
萬歷雖覺得海瑞關于懲治貪官的建議過于嚴苛,但還是充分肯定了他的一片赤誠之心。
縱觀海瑞的一生,他始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絕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原則不動搖,始終以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
少年時代的海瑞以法律為武器,幫窮苦百姓打贏了一場場官司。在福建南平任教諭時只是遵照憲綱規定給御史大人行禮,他不論擔任職務高低,都厲行節約,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飯食,就連他為母親賀壽也只買了2斤肉。在臨終前還囑咐身邊人把戶部多發給的七錢銀子(取暖費)如數上交,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海大人是恰如其分的。
海瑞的一生是不屈抗爭的一生,不論身居何職,都利用手中的權力向貪污受賄,魚肉百姓,與民爭利的不法分子做堅決斗爭。他暴打過胡總督的兒子,怒打權奸嚴嵩,他曾向江南最大的地主徐家開刀,徐階曾對他有活命之恩,但他不徇私情,按律嚴懲了徐階的家人。
海瑞曾請求朝廷將應解往京師的20萬石糧食分發給饑民,并把治水與賑災相結合,這既解救了災民,又疏浚、治理了淞江和白茆河,可謂一舉兩得。他在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時,杖責了在工作期間飲酒作樂的御史……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海瑞已七十三歲高齡,這年的冬天格外來得早,海瑞不幸身染重病,但他仍心憂國事,心系百姓。他的好友右僉都御史王用汲前來探望,王御史想為他請醫療治,海瑞拒絕了。他說:“生死順應天命,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要安靜地走……“不久,海瑞溘然長逝。
生如陽光之燦爛,逝如冬雪之晶瑩。
北風嗚咽,雪下得正緊,天地一片潔白。
海瑞去世后,舉國同悲,南京城的士、工、農、學、商各界群眾自發隆重悼念海青天。
海瑞的靈柩登船返鄉那天,南京城萬人空巷,長江兩岸站滿了老百姓,他們皆素衣白冠,送海大人最后一程,有的因傷心過度昏倒在地,有的竟一天不吃飯焚香祭拜,哭聲不絕,聲聞百里,沉痛悲悼清官海瑞。
一片白幡隨海公,惟見長江天際流。
海瑞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勞苦大眾的人。
海瑞永垂不朽!
溫馨提示:本書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