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推薦序一 改變,來自渴望

臺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劉君

我是一位平凡的教師,能夠獲得書寫這篇序文的殊榮,是因為崇建老師說,我是聽過他的講座“最多次”的大學教師。為什么會“追逐”著崇建老師的講座呢?其實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讀了此書,才明白自己就像書中的云杉一樣,原來,我是如此想要改變!

可是,自認為能夠大方分享內心世界的我,其實并沒有勇氣接受崇建老師“正向探索的問話”,因為,崇建老師總是會推倒人們內在的冰山。我深深恐懼自己的感受、渴望和期待將不受控制,恣意奔騰,因此,在崇建老師面前我盡量學著改變。

閱讀此書,就像是在聆聽崇建老師的講座:一面攪動著內在的冰山,一面又看見改變的契機。或許,有許多人沒有我這樣的好運,可以聆聽這么多次崇建老師的講座,然而,閱讀此書可以無盡地“回放”,任意的“倒帶”,不亞于親蒞講座;或許,也有許多人像我一樣,想要改變,卻因膽怯而放棄,我將為這些朋友分享我“改變”的經歷,以回饋崇建老師這幾年來對我們這群師生不厭其煩的教導和示范。

“正向探索的問話不是一種策略”,這是崇建老師講座上所強調的;然而,在我實踐的過程中,真正能體驗這句話的含義卻是經歷了許多波折。

令人疑惑的一致性溝通姿態

崇建老師善于講故事,在故事中帶出薩提亞模式的冰山理論和對應姿態,我也在老師的引介下翻遍了坊間關于薩提亞模式的各式書籍。

我看懂了四種對應姿態,也隨時能夠“對號入座”——覺察自己對孩子的“指責”,對學生的“討好”,對同事的“超理智”,對朋友的“打岔”,以及這四種姿態的牽動關系。然而,我卻一直無法體驗“一致性表達”——語言要“帶有感受、思維、期待、愿望及不喜好的誠實”,這是什么樣的語言?帶有感受不就陷于情緒化了嗎?運用思維所說的話語,還有融入感受的空間嗎?表達出“不喜好”,適當嗎?暴露內在愿望會不會過于揭露呢?

描述“一致性表達”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我卻無法想象那是什么狀態,即使崇建老師多次示范,我所看到的都只是“外相”,看不見老師內在寧靜和諧的世界,也許我不相信這是普通人可以擁有的內心世界,因此,我便看不見了,就算看見了,也未必懂得。

忽地“看見”了家庭圖像

看見了自己的對應姿態,卻無法做出一致性表達,是最令人沮喪的。憤怒后的自責,討好后的羞愧,超理智后的孤獨,打岔后的疲倦,因為“知道”,反而加深了“感受”;然而,我卻無能為力。

有一天,全家人圍坐在餐桌,經歷了一場言語間的不愉快,我清清楚楚地看見我們一家子都是以“指責”的姿態對應著彼此,結成由責備所串連的圖像。我被牢牢綁在這鎖鏈當中,沉重的無力感席卷而來。這幅圖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由此我想到一本關于薩提亞模式的書上曾講過,只要一角松動了,家庭圖像就會改變。那么,最先松動的這一角除了我,還能是誰呢?我決定先從自己改變。

改變,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內在冰山。理智的時候我可以條理分明地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情緒一來,所有的整理都將崩壞。我知道,我得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奇妙的5A自我對話程序

在某一次的講座中,我向崇建老師提出了如何整理情緒的問題,崇建老師響應了5個A的自我對話程序。說實話,當時我覺得對自己說“我知道你難過”“我允許你難過”“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賞你”這些話,實在很愚蠢。可是,我真是受夠了挫折感與無力感的折磨,即使認為愚蠢,我仍是照做了。我在開車或者心情煩悶的時候,會這樣跟自己對話。很奇妙的,每每在來回幾次5A的自我對話后,我找到了“遺失的感覺”。我自以為是個善于覺察內在感受的人,卻在5A的自我對話中翻出了被我壓抑忽略的感受,但是,感受卻不因此而泛濫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這段經歷對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年少時期的我,曾經以為悲傷或痛苦之類的情緒終有殆盡的一天,因此我縱情于悲春傷秋;然而,事實證明,悲傷或痛苦并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更加綿延不斷。于是,我開始信奉理性,拒絕受情緒的控制,沒想到當情緒反撲并淹沒理性時,我完全無法駕馭。5A(覺知、承認、允許接納、轉化、自我欣賞)整合了感性與理性兩端,承認、允許情緒存在,對感性而言輕而易舉,卻不一定通得過理性那一關;但是,感性容易沉浸在情緒之中少了轉化,理性卻又太過急躁想盡快轉移情緒。對待情緒,不論感性或理性,都一定能夠被接納,一般也不會走到自我欣賞這個階段;在我的體驗中,能夠接納情緒,并走到自我欣賞的階段,才能真正體悟到崇建老師所說的“接納憤怒,憤怒就漸漸縮小;接納難過,難過就有了宣泄”。

運用5A整理內在情緒,并不會抹殺情緒的存在,而是像崇建老師說的“若能時常練習,轉化的速度便比較快速”。因為允許了、接納了,就不會再害怕或對抗情緒;因為轉化了、欣賞自我了,也不需要再因情緒而否定自我。情緒暢通了,才有可能展開“一致性的表達”。

拙劣地聯結渴望勝過停駐于觀點的對話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是我十分向往的,但卻不是整理好情緒就可以做到的。

在教育問題上,我最大的挑戰是對付我的兒子。我和他非常的“不對盤”,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我們之間常常演變成激烈的嘶吼。我想要改變,大部分是為了他。性格一向溫順隨和的我,沒想到會成為一個時常情緒失控的媽媽,而我實在不想繼續這種不愉快的相處模式。

在一次講座中,我聽見崇建老師說“聯結渴望,便跨越了行為問題”,會后我寫了E-MAIL給老師,我問:

“是不是當我與兒子一起確認他真正的感覺與期望后,我直接表現對他的接納、愛或重視,這樣就可以了?”

崇建老師回復我:

“大致上來說是的,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接納、愛與重視,那便是成功聯結了渴望。一般而言,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為當父母接納孩子,告訴孩子自己的愛,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那便聯結失敗。關鍵的問題在于,處理教育問題的大人在那一瞬間是否能有更一致性的表達。”

崇建老師慷慨而清晰的回答,并沒有讓我成功地轉變為“一致性表達的大人”,在來往了幾封郵件之后,我和兒子又爆發了激烈口角,他看起來很憤怒,我也激動得無法平復情緒,我知道我是愛兒子的,但憤怒扭曲了我的愛,讓他無法感受我的愛。這時,腦中突然浮現崇建老師說的“聯結渴望”,我怒氣未消地走向兒子(這時早忘了5A),他則是帶著一臉防衛式表情經過我的身旁。突然,我把雙手搭在兒子的肩上,對他說:“媽媽愛你。”這畫面應該很滑稽,我的臉上還寫著不滿,語氣溢著怒意,這是相當“不一致”的表達。原以為兒子會甩開我的手,但是他沒有,我感覺到他的肌肉開始放松,他臉上的冷漠瞬間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焦急、難過和受傷,這才是他真實的感受。原來,聯結渴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即使是拙劣的表達,只要出于愛,還是能回應對愛的渴望的,其中只有效果好壞的差別罷了!

回頭檢視這次的經歷,我發現與兒子發生沖突的根源在于我們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開始不滿,我便感到憤怒,然后責備,爭吵便如此展開。有了這層覺察,我開始練習跳過他的“觀點”,先關注他的“感受”,允許、接納他的憤怒(負向情緒),并帶著愛去陪伴和聆聽。在愛里,因受傷而生的憤怒會逐漸消融,這時,再溝通“觀點”,身為父母應有的“教導”才真正起作用。這個過程說來簡單,到現在為止,我仍是常常在半途便失敗,例如:無法“暫時擱置”他的觀點、不能接納他的憤怒、耐心在他憤怒的語言中消失殆盡、急于要他接受自己的觀點……跨越這些障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現在,雖然偶爾可以順暢地展開一致性的表達,但失敗的案例仍是比成功的案例多出很多。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挫折感和無力感已消融了許多,因為我已接納了自己的失敗和不美好。我學會對自己慈悲,然后才能如我所愿地對他人慈悲。

感謝崇建老師,謹以此序記錄我的改變,并以我的改變印證書中的一切并不僅僅是故事,而是許多生命的真實改變。

品牌:竹石文化
上架時間:2019-07-04 15:13:54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本書數字版權由竹石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英超| 平果县| 浑源县| 辽源市| 谢通门县| 沙湾县| 曲周县| 色达县| 远安县| 社会| 民权县| 武宁县| 承德县| 娱乐| 漳浦县| 兴城市| 福泉市| 苏尼特右旗| 团风县| 合江县| 平阳县| 县级市| 辉南县| 沽源县| 凉城县| 漾濞| 海南省| 云林县| 且末县| 安徽省| 克什克腾旗| 鸡东县| 晋州市| 玛纳斯县| 万安县| 高青县| 黑龙江省| 石林| 汽车|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