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傳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名滿天下,在建功立業的背后,也常常伴隨著毀譽參半的爭議。
曾國藩,從風譎云詭的晚清王朝走來,從一個山村的小秀才一步步成為晚清的重臣。他十年七遷,連升十級,書寫了大清官場上的神話。他只手創建湘軍,被譽為“湘軍之父”。他不擅領兵作戰,卻率領著湘軍轉戰大江南北,力挽晚清將傾的大廈,還迎來晚清難得的幾十年同治中興時光。他也曾因為鎮壓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殘酷的劊子手。在洋教案中與洋人談判交涉,背負“吾祖民賊”的千古罵名……
在中國歷史上,像曾國藩這樣爭議如此之大的人物并不多見。譽之者以為,他一生致力于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學問文章兼收并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可為孔孟之后的“亞圣”,甚至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毀之者則將其視為扼殺農民運動的元兇,說他是漢奸賣國賊,恨不能人人得而誅之。
其實,這世間本無完人,圣賢身上也有瑕疵。歷史上的曾國藩,既非千古完人,亦非千古惡人。眾說紛紜中,我堅持將曾國藩置于人性的舞臺上進行勾勒——在家里,他是孝子,孝親悌兄,有著七情六欲,有著尋常男人的苦惱。在官場上,他有春風得意,也有步履維艱;有過常人不及的風光,也吃過常人不及的苦。在戰場上,他作為湘軍最高統帥,也有數次不堪忍受失敗的打擊意欲自殺的經歷……
我終于逐漸認識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曾國藩,他堅忍不拔,謹慎從事,對家國懷有強烈責任感,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也有猶豫與掙扎。他從一個鄉下子弟成為大清國的勛高柱石一代名臣,靠的不是天賦,而是他的堅韌與努力。曾國藩一生跌宕起伏,可謂步步荊棘、行行血淚,無疑是一部傳奇。
于紛繁蕪雜的史料當中,我希望能找到一條通向曾國藩內心的路——盡量來寫一個“普通人”曾國藩。但無論我如何努力,這個人物于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毫無疑問,曾國藩所處的晚清王朝,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朝代,內擾外困,風雨飄搖。曾國藩身處其中,大清朝廷對他欲拒還迎,既給了他平步青云的機會,又曾將他推入進退維谷的絕望之境。行走官場幾十年,曾國藩擁有一個龐大的幕府,他與同僚下屬明爭暗斗,彼此合作又相互算計。
這樣一個集復雜與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若沒有對其所處時代進行冷靜地觀察與思考,是很難寫得客觀而完整的。要從這張頭緒眾多的大網中,抽絲剝繭地理出關于曾國藩的種種脈絡,又何其艱難。為了這本書的寫作,除了讀曾國藩的日記和家書之外,我還去讀《清朝的皇帝》,讀《太平天國十四年》,讀《李鴻章傳》,讀《左宗棠傳》,讀《慈禧全傳》……在這些書中,與曾國藩相關的也許只有那么幾小節,但卻可以更全面地幫助我了解那個朝代的面貌,聆聽那個時代的聲音。
有很多次,面對那些理不清的人物關系與繁復戰況,我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了。一番狂躁的焦灼之后,又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從頭再來,慢慢梳理。
一本書,從成書到完稿,再幾經修改,終于有了自己渴望的樣子。其間艱辛,不忍回視。其中收獲,也唯自知。坐在書案前,眼淚忍不住就濕了眼眶,且想起一位朋友調侃的話:“我不明白你,一個滿懷小資情調的小女子,為何偏偏要寫曾國藩?”
對于朋友的疑問,我也無從回答。只能說,這世間所有的走近,都是一種冥冥中的緣分吧。而所有的相遇,我從不悔。纖筆摹巨人,盡管滿懷虔誠,總有力不從心之感。書中不盡如人意之處,總是在所難免,唯愿讀者多多包容并指正。
梅寒
2018年1月1日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