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中國古代名實觀(1)

引言

“名”,名稱或概念;“實”,實在,即名稱或概念所稱謂的客觀事物。“名”和“實”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名實關系問題,涉及思維形式和客觀存在的關系問題,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名實之辨包括名(名稱和概念)是否來源于客觀實際和感覺經驗,名稱、概念是否反映客觀內容,概念的知識是否具有客觀必然性的問題;也包括言、意能否把握事物和道,即人類思維能否把握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的問題。古代哲學家對名實關系問題的探討和論述,構成了古代認識論和邏輯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又和政治學、倫理學密切相關。

名實關系問題是隨著社會實踐和認識的需要而提出和展開的。春秋末期社會動蕩,“禮壞樂崩”,舊事物趨于崩潰,新事物不斷誕生,舊名被廢棄,新名不斷涌現。名存實亡、名實不符的現象十分尖銳、突出。面對“名實相怨”、“名實亂”的情況,是名隨實變,還是以新的實去符合舊的名?是名決定實,還是實決定名?名實何者是第一性的?再是,名能否正確反映實?言、意能否把握物和道?即名實之間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名實問題正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具體形態。名實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名實之間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由于當時不同學者對這些問題看法不同,就產生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思想的斗爭。

春秋末期對名實問題的探討,到了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名辯思潮。儒、道、墨等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實觀,同時又轉到辯論本身而涉及概念、判斷、推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從而導致古代名學即邏輯學的建立。而法家則把“刑名”(也作形名,指形體、實際和名稱)和“法術”聯系起來,把“名”引申為法令、名分等,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形成了極富政治色彩的“刑名之學”。漢代史學家首開劃分諸子百家的先例,司馬談把專論名實問題的學者稱為名家。后來,劉歆又把綜核名實以正名位,也稱為名家之學,這方面的學者也稱為名家。

漢武帝以來,由于推行董仲舒建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嚴重地影響了名實學的發展。董仲舒把孔子的正名說引向正名分的道路,先秦名家辯論的方式在漢代幾乎中絕。至漢末魏晉又逐漸興起名辯思潮,其中有以王符、徐幹和劉為代表的品評人物名實的思潮,更重要的是與玄學相伴而產生的名理學思潮,名理兼談,以談理為主。名士們談玄說理盛極一時。名理論壇的主要議題是“才性同異之辨”、“有無之辨”和“言意之辨”等,其中“言意之辨”即語言和思想的關系問題的探討,是和名實觀相關的。唐代以后,哲學家的興趣轉到天人、理氣、心物等本體論和倫理學的研究,名實問題沒有再引起普遍的關注。而且名實之辨也和道與器(象)關系的爭論結合在一起了。到明清之際,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對名實問題又有所涉及,但是除王夫之等少數人外,也都沒有充分展開。

第一節先秦時代名實觀

一、老子的“無名”論

先秦時代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認為名言不足以表述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發展規律,《老子》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就是說,用名言概念表述的道和名,并不是恒常的道和名。在老子看來,道是無名的,“道常無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是“無名之樸”(《老子·第三十七章》)。因此,道是人們的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所不能把握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老子·第十四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是不可名的。老子認為,只有去掉名言,才可以真正了解恒常的道,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對于道,有真知者必不言說,言說者不一定真知。應當說,老子認為道作為宇宙萬物本體和發展規律,是感覺所不能把握的,也是難以用概念模寫的,看到了人們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的局限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過分夸大人類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的局限性,以至完全否定感覺和概念的重要作用,這就只能導向直覺主義。至于他所講的道實質上是絕對觀念,是唯心主義的本體論,這在前面已經論述,不再重復。

老子的“無名”論是跟當時重視理性原則的孔子和重視感性原則的墨子都不相同的。他的學說對于后來的莊子和魏晉玄學家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孔子的“正名”說

先秦時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張,所謂正名,“名”就是字、詞,正名就是正字義,具體說,就是正確的解釋詞和使用詞,糾正對詞的錯誤解釋和使用,也就是要正確地確定名詞概念的涵義,這就涉及名與實的關系。孔子的正名著重于確定名詞概念的政治倫理內涵,因而也多少涉及正名分的內容。

《論語·子路》直接論及正名,說: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意思是說,孔子認為如果他在衛國為政,第一步措施是正名。子路認為這是離開政治遠了,是迂腐的言論。孔子給以反批評,指責子路是野,重質而不文。孔子的主張是,只有名正才能言順,“順”指“六十而耳順”的“順”,是從道德方面講的。“言順”即說話合乎道德原則。言順了才能做好事情,從而達到“禮樂興”的目的。這里“正名”與“言順”相聯,名是指語詞而言。又說: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這也是名和言相聯,言又和行相聯。強調正名的意義在于言之不茍,言之可行。也就是說話用詞要合乎道德要求,從而保證言行合乎道德規范。

孔子的正名,著重于道德方面,往往對傳統的語詞加進道德涵義。例如,《論語·子路》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是正“直”這個名。按傳統的說法,兒子證明父親偷羊是“直”,孔子認為父子互相為隱才叫做直。這就給“直”添注新的道德意義。又如: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子張認為聞與達是無區別的同義詞,也沒有道德涵義,而孔子把聞達之名加以區分,指出達是真誠,聞是虛偽,兩者一善一惡,涇渭分明,而且都具有道德涵義。

孔子的正名說,是強調正確理解詞義,尤其是道德概念的詞義,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這是為政的當務之急和首要條件。此外,齊景公問政,孔子又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看來,這和正名的主張是一致的。推測孔子的意思,可能是君、臣、父、子都要顧名思義,各依其在社會中的名位和道德要求,而盡其所應盡的事,這樣,社會等級分明,秩序井然,國家也就得以安定了。孔子關于正名的言論很少,但對后世影響甚大。荀子從名實關系闡揚正名說,董仲舒則明確地從名分角度發揮正名說,都是受到孔子正名說的啟發而創立的。

三、《管子》的“因形定名”的觀點

先秦時代重要著作《管子》,其中《心術上》等篇,從認識論的角度唯物主義地論及名與實的關系。“名”是什么?“名者,圣人之所以紀萬物也。”(《管子·心術上》)“紀”,綜理、把握。“名”是圣人用以把握客觀事物的名稱、概念。名稱、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呢?《管子·心術上》又說:“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詁形以名,以形侔名。”(“詁形以名,以形侔名”原作“姑形以形,以形務名”,從郭沫若校改。)客觀事物本身的形狀、特點是制定名的根據,名必須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形狀、特點。《管子·白心》也說:“物至而命之”,現實事物呈現在面前,而給以命名。名是事物的反映。《管子·心術上》還十分強調“名當”,即名對實的概括要恰當,名要與實相符。它說:“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圣人。”又說:“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延”,延長、超過。圣人要做到“名當”,使名既不超過實,實也不超過名,名實相當。《管子·九守》篇也說:“名生于實,實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當。”“德”,性質。“理”,道理、規律。名產生于客觀實在,而實在生于事物的性質,性質又生于事物的規律,規律要通過智慧來把握,而把握得當才是智慧。名的形成是由客觀到主觀的抽象過程。《管子·九守》篇還強調名實在政治方面的意義與應用,它說:“修名而督實,按實以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認為循名責實,做到名實相當,是治理社會、安定國家的重要保證。

四、墨子的分別“名”“取”的思想

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創始人墨子,在名實關系問題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強調概念應當受實踐經驗的檢驗。他說:(“”,原作“鉅”,從俞樾校改。)者白也,黔者黑也,雖明目者無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貴義》)這是說,瞎子不知黑白,并不是不知黑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把黔兩種東西放在一起要他擇取,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了。黑白是名,黔是實。瞎子不知黑白之實,實際上也就是不知黑白。又說: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同上)這是說,當今的君子雖然口頭上也會講仁,但是他們不能區分具體行為的仁與不仁,實際上就是不知仁。可見,墨子認為只有根據取實的情況,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得其名。如果只能從名稱、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實際上對事物進行分別,就不能叫做真知其名。這就是說,實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名由實所決定,是否真正知名,應受實際行動的檢驗。墨子的名實觀,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立場。墨子的思想為后期墨家所繼承和發展。

五、公孫龍的“名實論”

公孫龍,約生于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至周慎靚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之間,約卒于秦孝文公元年(公元前250年)。戰國中期哲學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子》一書現存六篇,對于此書的真偽問題,清代以來屢有爭論。從該書所使用的名詞、概念來看,除《跡府》篇外,其他的《名實論》、《指物論》、《堅白論》、《白馬論》和《通變論》五篇,都是公孫龍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和名實問題有關,其中《名實論》專門討論了名實問題。公孫龍在名實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理論建樹,他的學說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但也有唯心主義觀點。

(一)“名實論”

《公孫龍子·名實論》說:天地與其所產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實以實其所實而不曠焉,位也。“物”,萬物。萬物在形成時都有其確定的內容、形式和位置,不能超過其范圍,萬物是實在的。物之所以為物,即有其實在性。實不是空曠無內容的,是占有一定的空間位置的。實之所存,即其位置。同篇又說:夫名,實謂也。知此(名)非此(實)也,知此(實)之不在此(位)也,則不謂也;知彼(名)之非彼(實)也,知彼(實)之不在彼(位)也,則不謂也。這是說,名是用來稱謂實的,名必須符合實。如果一個名所稱謂的不是它所稱謂的那個實,或者它所稱謂的那個實已經發生變化,不在其位,就不能再稱那個名了。顯然,這是對名實關系的唯物主義看法。

(二)“指物論”

在先秦時代,一般說來作為語詞的名(名詞)和作為概念的名是沒有嚴格區分的,都稱為“名”。實際上,名詞是對事物的稱謂,是約定俗成的,而概念則是主觀對客觀的類型和規律的反映,是不能被約定的。公孫龍所講的“名”,主要不是指名詞,而是指名詞的內涵,即反映事物及其屬性的概念,這是對“名”認識的深化。這在《指物論》一文中,表述得尤為鮮明。所謂指,就是名詞的內涵,即概念;所謂物,即實物。實物對“名”而言,稱為“實”;對“指”而言,稱為“物”。《指物論》說: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概念是感覺不到的,也可以說是天下沒有的;事物是感覺得到的,也可以說是天下存在的。又說:“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概念雖然感覺不到,但是天下如果沒有概念,事物也就無法說明它是什么樣的事物了。《指物論》還說:“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都是概念,都要通過概念來表述、說明,而每一概念則不必依賴于其他概念。由此看來,公孫龍的《指物論》思想也是唯物主義的。

(三)“離堅白”

公孫龍在《堅白論》中又提出了一個“堅、白、石相離”的錯誤命題。文說: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道藏本下有“得其堅也”四字,此依譚戒甫說刪。),無白也。意思是說,用眼看石頭時,得不到“堅”,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覺,此時是沒有“堅”;用手摸石頭時,得不到“白”,只能得到“堅”的感覺,此時是沒有“白”,所以,堅白是“不相盈”的,即互相分離的。公孫龍看到了堅與白作為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概念的差別,這是正確的。但他割裂感官與感官、感覺與感覺之間的聯系,并把主觀的視和拊看作白和堅是否存在的標準,這就陷入了感覺論。

當時有人反駁公孫龍說,眼看雖然得不到堅的感覺,手摸雖然得不到白的感覺,但這只是感官職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堅和白同是這塊石頭的屬性,怎能說是互相分離呢?公孫龍回答說: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公孫龍子·堅白論》)就是說,白和堅不是固定在石頭里的,它們是兼為其他事物所有的。“堅未與石為堅而物兼,未與物(“物”,道藏本原無“物”字,據上下文意補。)為堅而堅必堅。其不堅石、物而堅,天下未有若堅、而堅藏。”(同上)“堅”這屬性既可以不與石頭聯系在一起,而為其他事物所具有,也就可以不與一切事物聯系在一起而獨立自存,“堅”可以自己隱藏起來。“白”這屬性也是如此。這里,公孫龍看到了不同屬性之間的區別,屬性和事物之間的區別,但是又割裂了事物各屬性間的聯系,割裂屬性與事物的聯系,也就是取消了一般與個別的聯系,把一般說成脫離個別而存在的獨立實體。公孫龍看到一般與個別的差別,看不到兩者的聯系,把“名”即概念形而上學地夸大為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自存的實體,這又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

(四)“白馬非馬”

公孫龍還在《白馬論》中,應用正名的原則,闡述了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這主要表現在“白馬非馬”這個著名命題上。

公孫龍從名實關系的角度發揮孔子的正名思想,他說:“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公孫龍子·名實論》)使名當其實,叫做正名。又說: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同上)

品牌:人大數字
上架時間:2013-11-12 15:17:55
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大數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嘉义县| 密云县| 九江市| 昭觉县| 墨玉县| 东山县| 皋兰县| 科技| 金平| 嘉义市| 同德县| 洛扎县| 六盘水市| 普安县| 唐山市| 岱山县| 淄博市| 屏山县| 田阳县| 德州市| 益阳市| 临西县| 咸宁市| 孝义市| 建瓯市| 新龙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武汉市| 吉木萨尔县| 沙雅县| 泰州市| 岗巴县| 耿马| 通化县| 五莲县| 措美县| 南华县| 松桃| 赞皇县|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