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最新章節
- 第10章 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問題
- 第9章 孩子的行為引導和教養技巧
- 第8章 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
- 第7章 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因素
- 第6章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第5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他成就更好的自己
第1章 自序
有一個男人,一生一事無成,最后在悲慘和痛苦中死去。
死后,他見到了死神。死神很喜歡愚弄悲慘之人,死神告訴他:“我可以讓你重新活一次,并且保留前世的記憶,你愿意再活一次嗎?”這個男人很開心,他覺得,既然保留了自己前世的記憶,就可以避免生前犯下的錯誤,過上和前世不一樣的人生。
男人復活了,但他這一世并沒有過上自己預期的生活。他在這一世雖然能夠預見前世每一次悲劇的發生,卻仍然重蹈覆轍,一步步走上和前世一模一樣的道路,最后在悲慘潦倒中死去。
他再次見到了死神。死神輕蔑地對他說:“無論我讓你復活多少次,無論你如何清楚地記得前世的錯誤,你都會再次犯錯。”
這個故事恰恰印證了一個心理學的隱喻——父母那些錯誤的觀念或者行為,若沒有從根本上被覺察、被糾正,就會傳給自己的后代,對他們造成傷害,他們的后代又會用這些行為傷害自己的孩子……就這樣代代相傳。
在我父母那一輩,養育孩子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生了孩子,有了父母的稱號,自然就會養育孩子。沒有人會想著學習一些育兒知識,更沒有人會在乎孩子的心理。如果一定需要尋找參考,那么就參考他們父輩的做法,或者參考周圍的人怎么做。于是,很多“錯誤”就這樣一代代傳遞下去,很難有人發現問題出在哪兒。
很多父母覺得了解孩子很難,覺得自己跟孩子的世界離得很遠。其實,孩子的世界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孩子成長起來的。自己走過的路,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呢?只是很多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遺忘了自己作為孩子時的感受。這種遺忘,并不是真正的忘記,而是一種壓抑。
很多人的童年并不快樂,所以就把受傷的感覺壓在心底,盡量不去觸碰它,假裝它從不存在。當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激發出他們心里的痛苦,他們不認為那是自己的感受,而認為是孩子“不可理喻”。在他們小時候表現出這種行為時,父母會批評他們。為了不讓自己難過,也因為相信父母說的都對,他們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感受。于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漸漸變得麻木。當孩子和他們當年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時,他們就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去責備自己的孩子。漸漸地,孩子也像他們當年一樣,開始否定自己的感受。就這樣,同樣的行為一代一代地輪回,在同一個家族里持續傳遞……
還好,到我們這一代人養育孩子的時候,互聯網得到了高速發展,心理學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將其納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令人欣喜的是,很多父母會在了解兒童心理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成長。
當人們開始覺察自己生命中沉積的問題時,就開啟了解決問題的大門。如果沒有反思,人們就會像那個悲慘的男人一樣,即便清楚地記得自己之前的錯誤,還是會一次次犯錯。
非常感謝門瑩女士,沒有她的努力,就沒有這本書的誕生。本書中的文章雖然都是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但是更希望大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覺察到自己童年經歷中的挫折和創傷,不僅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不再犯相似的錯誤,也能以此為契機,踏上療愈之路,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