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風華錄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1
隋仁壽元年,適逢中秋佳節,已至夜深,月影朦朧,桂子飄香,偌大的長安城褪去白日燥動,在月光籠罩下盡顯溫柔祥和。
李將軍府內亦是一片笑語歡聲,李將軍雖武夫出身,府內設計的卻甚是整潔典雅,府邸后院出月門便可踏上一條曲折的青石小徑,走約莫三十步便可上一九曲回廊,黑漆柱子,欄桿上鏤空雕刻著李將軍最喜的蘭草,回廊兩面上沿掛有青紗卷軸,可掛可收,上面有李夫人手繪的蘭草圖樣,卷軸放下時垂于欄桿之上,既不遮擋視線,又可防潮遮陽擋暑氣,回廊凌于水上,末端砌有臺階直通湖心小島的涼亭,此時湖面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涼亭四周隨意種著修竹幾叢,環亭一片桃花,此時桃花樹下新移來不少菊花,府中花匠精心侍弄排列,鵝黃,淺紫,青綠相間,煞是好看,亭上掛一黑底金字匾,乃是御筆親書“清風亭”,意在嘉獎李將軍為官廉潔,為人正直。
亭內有一青石幾案,上置竹葉青酒,柑橘等時令果品,月餅糕點數盤。幾案左側端坐一男子,月白銀團花錦袍,發髻高束以一白玉冠固定,三十余歲,星目含笑卻不失威儀,舉止儒雅而不失風骨,正是李渾李將軍,捧杯笑看著對面妻子與一對小兒女。李夫人領著兩個孩子坐在幾案右側。一身寶藍祥云暗紋錦袍,眉目肖似李大人的正是其長子李巡,前天剛過十三生辰,此刻正小心的給妹妹包橘子。而他旁邊坐著的那個嬌嫩的荷花花苞般的,鵝黃夾襖,石榴紅襦裙的小姑娘則是李家唯一一位小姐——李綺羅,芳齡七歲,小小年紀卻以三歲能詩,五歲能舞名動京城。繼承她娘親趙三小姐當年才女之名。
其父李渾是出了名的專情,與妻子結發十七年來未曾納妾,甚至除應酬外從不流連青樓楚館,這李家夫婦還流傳了一段佳話.
昔日,李渾一舉高中狀元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整整一天驅馬游街,回應夾道相迎的鄉親們,已感覺有些許疲乏,歸家路上,經過京城首富宇文家門外,忽聞一陣清幽琴聲,似水聲激激風吹衣,似當流赤足踏澗石,頓覺神清氣爽.
少年書生,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當即“吁”的一聲停下馬,馬兒乖乖的穩住身形,狀元郎端坐于寶馬上,取出隨身從不離身的青玉笛,立于墻外,吹笛與琴聲相合.
宇文小姐聽墻外似有男子聲音,而后又傳來笛聲,便猜測又有年輕男子慕名而來,便打算收琴凈手,不予理睬。
大唐風氣雖較開放,但閨中女子仍較矜持,但而后宇文小姐又聽了一陣未斷的笛音,坦蕩輕靈,無絲毫猥褻之意,其中曲意竟與自己所想表達的情懷驚人相似,便曉得今日所遇之人定不是一般風流子弟,不僅于音樂有一定造詣,胸懷更是坦蕩寬廣.
復端坐于琴邊,大膽相合,一曲終了,彼此雖未謀面,心中卻已暗暗為尋得知己而欣喜。而后李渾請人打聽宇文府內彈琴之人,決定若是男子便結交為兄弟,若是女子今生定娶她為妻。
而后發現彈琴之人竟是宇文小姐,京城人盡皆知的才女,欣喜作詩一篇表露心跡并告知自己就是那日吹笛之人后,趙三小姐也是欣喜萬分,沒想到那日共奏之人居然就是京城無數閨中小姐思慕的倜儻狀元郎,當即以一詩回應,
李渾見其才思敏捷,詩文清新樸素,文采斐然,毫無富家小姐驕縱傲慢之氣,遂更加傾心,稟明父母,兩家家長見門當戶對,孩子們又是兩情相悅,便欣然應允,經京城有名的金嘴兒媒婆幾次行媒后,由李家托媒婆送上<通婚書&gt宇文家回以<;答婚書&gt,又經納彩,問名,納吉,納幣,兩家共同請期,約定黃道吉日,由李渾親迎.
那日長安街上人頭攢動,圍觀這對才子佳人成婚的人摩肩接踵,賀喜聲響徹大街,十里道路披蓋紅綢,貌美侍女著艷色衣衫,行于隊伍兩旁拋灑花瓣,鞭炮震天響,場面分外喜慶熱鬧.
李渾一身正紅色喜袍,騎著渾身雪白的愛馬踏燕,更顯得俊朗英武非凡.那邊宇文小姐早已打扮妥當,略施薄粉朱紅,黛眉輕畫,唇瓣輕抿胭脂,眼角略向上勾畫,又親手在額頭細細用胭脂勾畫出一朵小小的嬌艷梅花,給清麗的面龐平添了一份嫵媚,頭發由已經出嫁的趙宇文家大小姐細細梳起盤于頭頂,用了清雅閣今早送來的趕制了一天一夜的東海珠金絲牡丹簪固定住,巴掌大的金絲編制的牡丹栩栩如生,與中間一顆指甲大小的東海蚌珠相映增輝,
喜娘又小心給宇文二小姐戴上了沉甸甸的鳳冠,蓋上正紅的絲綢蓋頭,換上合身定制的霓裳喜服,人比花更嬌.
宇文小姐喚了貼身侍女紅袖打賞一行侍女仆從,在喜娘的小心攙扶下,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向宇文府正門走去.宇文夫人趙氏見辛苦撫養的小女兒如今已要嫁作人婦,不免又是一陣不舍哭泣,宇文府上下有不少看著宇文家二小姐長大的仆從,此時亦是偷偷的抹起了眼淚,好一番勸解后,迎親的隊伍已到,
在鑼鼓喧天中宇文家二小姐不舍又期待的上了花轎,開始了全新的一段生活,
李渾終于八抬大轎把宇文家二小姐娶進李府,自此京城開始流傳的一段新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佳話,不少有幸目睹當時盛況的京城人士至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