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物性格的說明
這條專門解釋一下紀綱、朱高煦、姚廣孝、朱棣這樣出場的歷史人物性格、行為邏輯。
作者對這部分在歷史上記載較多的人物,是以史料為基本依據進行構思、塑造人物性格的;相對應的,在面臨一些抉擇時,我會盡量讓他們的行為邏輯更偏向歷史中的原本邏輯,通常是按照他們生前做過的重大抉擇來推測。
1.比如紀綱,他是個劊子手、野心家,他位高權重,他殺人如麻,在歷史中他也確實對太子一事態度不清,可見這是個鷹狼之輩,會為了利益行事。
當然,這樣的人物也并非定性的臉譜,因為史料記載不是完全客觀、真實的,關于他造反一事我保持懷疑態度,因為我認為紀綱還沒有蠢到要去造朱棣的反,他沒那個能力,也不該有那個膽子。
在本書劇情中,他在面對“鳳陽生變”這樣的事時,做出向漢王通風報信我認為是很可能的,因為這關系著他的生死,關系著他的榮華富貴。
他對朱棣的忠,只是為了榮華富貴罷了,是裝出來的,關鍵時候自然可以出賣朱棣的意志。
2.又比如朱高煦,有讀者認為朱高煦見到朱棣直接嚇倒在地,抱腿求饒的情節很降智,很無腦。
我不這樣認為。事實上,我并沒有對他的人設進行故意降智,更不會對任何人物進行故意降智,因為這樣我寫著也很蠢。
朱高煦會跪地求饒,是我演算后得出的結果。
歷史上,朱高煦一直有爭太子之心,但不是謀逆之心。
這個很關鍵,這是兩碼事。
爭太子,那是和朱高熾斗;謀逆,那是和朱棣斗。
從史料上看,朱高燧都有謀逆的痕跡,但朱高煦半點沒有。
這個二皇子想的是坐太子的位子,然后當上皇帝。
而不是干死皇帝,再當皇帝。
這是兩個難度。
前者,只需要想辦法把太子拽下太子位,爭寵就好。
因為朱棣有繼承權的兒子只有他們三,他排老二,朱高熾只要因錯當不了太子,那肯定就是他了。
換句話說,這個難度只是在宮斗的級別。
后者就不一樣了。
謀逆,是要像朱棣一樣,起兵造反,以小小一地之力對抗整個大明帝國。說句難聽的,這跟找死差不多。
朱棣能成功,那是因為朱允炆蠢、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大臣也蠢。
那朱高煦呢?
他一個漢王,手上沒幾個兵,怎么去打朱棣?
找死?
所以說,朱高煦沒膽子、也不可能謀逆,他只敢爭太子。
至于史料中,后世,朱高熾身死,朱瞻基登基,他拉旗謀反,那是領一碼事。
朱瞻基是他侄子,是個沒打過仗打的年輕人,不是他那個戰無不勝的老爹。
所以朱高煦想賭一賭,看看能不能打。
結果很真實,打不了半點。
朱瞻基御駕親征,大軍兵臨城下,把朱高煦的心凍得冰涼。
所以他投降了,半點不帶猶豫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他為什么會投降呢?
很簡單,他怕死。
他知道,拉旗造反是一碼事,真打起來又是另一碼事。如果真和朱瞻基兵刃相見,那朱瞻基不可能讓他活,相反,朱瞻基肯定會為彰顯氣量宏大不殺他,頂多廢為庶人。
說到這里,肯定會有人問了:不對啊,朱高煦靖難時候不挺猛的嗎?不是驍勇善戰出生入死嗎?這樣的人會怕死?
我的答案是:會,他特別怕死。
前后看起來很矛盾,其實并不。
靖難時,那是朱棣已經真的開始造反了,朱允炆擺出的架勢也是要往死整藩王。
是已經沒得選了,不打,也沒法投降。
所以朱高煦被逼無奈,只能往死打,搏命打。
他那么搏命的打,其實還是怕死。
是怕因謀逆被朱允炆搞死,所以才搏命打。
但到朱瞻基這里,他沒必要打了。
一是贏不了,而是能投降。
所以他投的很干脆。
至于后來,被朱瞻基烤了,那就不清楚了。
可能是他真的嘴賤,非要惹怒朱瞻基。也可能,只是朱瞻基想殺他罷了。
綜上,可見朱高煦是個惜命的聰明人。
這么個聰明人,會在被朱棣抓包后跟朱棣拼命嗎?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這是你,要和你大哥爭太子位,你在屬下面前口出狂言,許諾登基后的金銀財寶,結果你爹突然出來,臉色陰沉,殺氣外露。
ps:你爹很猛,殺人如切豆腐。
這個時候,你難道會選擇一刀砍向你爹嗎?
且不說有沒有道德約束,就說你真砍了,能得到什么?
只能得到死路一條,而且還是史冊上后世永不磨滅的“弒父”二字。
那可是朱棣。
他會不帶兵就來見你?
他會站著讓你砍?
假若朱高煦這個時候腦子昏了,一劍刺向朱棣,真刺死了。
接下來,可不就是朱瞻基下令讓外面的刀斧手把你凌遲,然后發文通告天下漢王謀逆、殺死父皇嗎?
你看,砍了才是必死的局面。
不砍,跟朱棣求求饒,都好說。
至少能活。
朱棣什么人,朱高煦很清楚。
求饒,至少朱棣不會殺親兒子。
姚廣孝、朱棣的性格塑造類似,我都是根據史料分析、建立人格模型,然后建立行為邏輯,推演劇情的。
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大可提出來,交流嘛,我也很開心。
厚謝
永樂建庶人吧
永樂建庶人吧
作者對這部分在歷史上記載較多的人物,是以史料為基本依據進行構思、塑造人物性格的;相對應的,在面臨一些抉擇時,我會盡量讓他們的行為邏輯更偏向歷史中的原本邏輯,通常是按照他們生前做過的重大抉擇來推測。
1.比如紀綱,他是個劊子手、野心家,他位高權重,他殺人如麻,在歷史中他也確實對太子一事態度不清,可見這是個鷹狼之輩,會為了利益行事。
當然,這樣的人物也并非定性的臉譜,因為史料記載不是完全客觀、真實的,關于他造反一事我保持懷疑態度,因為我認為紀綱還沒有蠢到要去造朱棣的反,他沒那個能力,也不該有那個膽子。
在本書劇情中,他在面對“鳳陽生變”這樣的事時,做出向漢王通風報信我認為是很可能的,因為這關系著他的生死,關系著他的榮華富貴。
他對朱棣的忠,只是為了榮華富貴罷了,是裝出來的,關鍵時候自然可以出賣朱棣的意志。
2.又比如朱高煦,有讀者認為朱高煦見到朱棣直接嚇倒在地,抱腿求饒的情節很降智,很無腦。
我不這樣認為。事實上,我并沒有對他的人設進行故意降智,更不會對任何人物進行故意降智,因為這樣我寫著也很蠢。
朱高煦會跪地求饒,是我演算后得出的結果。
歷史上,朱高煦一直有爭太子之心,但不是謀逆之心。
這個很關鍵,這是兩碼事。
爭太子,那是和朱高熾斗;謀逆,那是和朱棣斗。
從史料上看,朱高燧都有謀逆的痕跡,但朱高煦半點沒有。
這個二皇子想的是坐太子的位子,然后當上皇帝。
而不是干死皇帝,再當皇帝。
這是兩個難度。
前者,只需要想辦法把太子拽下太子位,爭寵就好。
因為朱棣有繼承權的兒子只有他們三,他排老二,朱高熾只要因錯當不了太子,那肯定就是他了。
換句話說,這個難度只是在宮斗的級別。
后者就不一樣了。
謀逆,是要像朱棣一樣,起兵造反,以小小一地之力對抗整個大明帝國。說句難聽的,這跟找死差不多。
朱棣能成功,那是因為朱允炆蠢、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大臣也蠢。
那朱高煦呢?
他一個漢王,手上沒幾個兵,怎么去打朱棣?
找死?
所以說,朱高煦沒膽子、也不可能謀逆,他只敢爭太子。
至于史料中,后世,朱高熾身死,朱瞻基登基,他拉旗謀反,那是領一碼事。
朱瞻基是他侄子,是個沒打過仗打的年輕人,不是他那個戰無不勝的老爹。
所以朱高煦想賭一賭,看看能不能打。
結果很真實,打不了半點。
朱瞻基御駕親征,大軍兵臨城下,把朱高煦的心凍得冰涼。
所以他投降了,半點不帶猶豫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他為什么會投降呢?
很簡單,他怕死。
他知道,拉旗造反是一碼事,真打起來又是另一碼事。如果真和朱瞻基兵刃相見,那朱瞻基不可能讓他活,相反,朱瞻基肯定會為彰顯氣量宏大不殺他,頂多廢為庶人。
說到這里,肯定會有人問了:不對啊,朱高煦靖難時候不挺猛的嗎?不是驍勇善戰出生入死嗎?這樣的人會怕死?
我的答案是:會,他特別怕死。
前后看起來很矛盾,其實并不。
靖難時,那是朱棣已經真的開始造反了,朱允炆擺出的架勢也是要往死整藩王。
是已經沒得選了,不打,也沒法投降。
所以朱高煦被逼無奈,只能往死打,搏命打。
他那么搏命的打,其實還是怕死。
是怕因謀逆被朱允炆搞死,所以才搏命打。
但到朱瞻基這里,他沒必要打了。
一是贏不了,而是能投降。
所以他投的很干脆。
至于后來,被朱瞻基烤了,那就不清楚了。
可能是他真的嘴賤,非要惹怒朱瞻基。也可能,只是朱瞻基想殺他罷了。
綜上,可見朱高煦是個惜命的聰明人。
這么個聰明人,會在被朱棣抓包后跟朱棣拼命嗎?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這是你,要和你大哥爭太子位,你在屬下面前口出狂言,許諾登基后的金銀財寶,結果你爹突然出來,臉色陰沉,殺氣外露。
ps:你爹很猛,殺人如切豆腐。
這個時候,你難道會選擇一刀砍向你爹嗎?
且不說有沒有道德約束,就說你真砍了,能得到什么?
只能得到死路一條,而且還是史冊上后世永不磨滅的“弒父”二字。
那可是朱棣。
他會不帶兵就來見你?
他會站著讓你砍?
假若朱高煦這個時候腦子昏了,一劍刺向朱棣,真刺死了。
接下來,可不就是朱瞻基下令讓外面的刀斧手把你凌遲,然后發文通告天下漢王謀逆、殺死父皇嗎?
你看,砍了才是必死的局面。
不砍,跟朱棣求求饒,都好說。
至少能活。
朱棣什么人,朱高煦很清楚。
求饒,至少朱棣不會殺親兒子。
姚廣孝、朱棣的性格塑造類似,我都是根據史料分析、建立人格模型,然后建立行為邏輯,推演劇情的。
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大可提出來,交流嘛,我也很開心。
厚謝
對應章節已修改,增加了約1500字的內容。
形式變得少,主要是內核發生了變化。
“教育”是新策的重點,私以為,人的本性,除去求生的本能、對愛情的激素渴望外這些身體本能外,其他諸如”孝“”仁“”善惡“等都是后天培養,都可以被舍棄或被塑造。
因此,新宗室的重點便落到了教育上,以教育為本,給他們更高級、更專項的教育,以培養出碾壓科舉應試的人才,從而在能力上就勝過朝臣,保證不會出庸才。
繼承制上,為保證這些宗室弟子不會為皇位內斗起來,我選擇了教育中混入“洗腦”的部分,以自孩童時期開始的高強度洗腦來塑造這幫新宗室弟子的三觀,讓他們從思維上就迥異于我和在場的各位、以及大明的人。
很喜歡《封神》中的一句話:“馬見到什么,是人來決定的。“
同理,今人見到什么,是先人來決定的。
大家會對這一策“認宗不認親”思想感到厭惡、不理解,也是一個道理。
言盡于此,感謝大家的支持!
對本書的疑問,如“有無男主”這樣的問題可以發在書評里,不涉及劇透的作者也會解答,感謝大家配合!
只看一兩章不管后文無腦噴的會刪評,抱歉。
評論區我一直在看,所有指出我行文錯誤的評論我都有認真閱讀,并會在查閱正史后于保證小說通順性、有趣性的前提下進行修改,這也是這本書一點點變好、我在大家的幫助下一點點進步的過程。
每個提出本書弊病的書友我都有記錄,很感謝你們對本書的支持!如果有一天本書能完結撒花,我會盡可能聯系到你們,送出感謝禮物。
言歸正傳,這條書評主要是為了解釋一下關于飛魚服的問題。
在正史中,飛魚服是二品賜服,并非錦衣衛人均一套,而是皇帝賞賜的,是一種榮耀。
錦衣衛都指揮使的位置,通常是有資格穿飛魚服的,永樂年間關于飛魚服的記載不如后世多,也不詳盡,并不確定紀綱此人有無飛魚服,但書中假定為有。
《大政記》中記載:永樂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繡蟒于左右,系以鸞帶,此燕閑之服也。次則飛魚,惟入侍用之。
飛魚服問題上,為保證劇情的貫通和"錦衣衛“這類特務的傳統印象,我將不會對前文做出修改,但我的最初理解確實有誤,在這里再次向大家道歉,并特此說明。
最后,感謝書友“流影鸞曦"點出了我這個錯誤,感謝指正!
感謝!
1.結合人物性格、經歷和后世史實來看,北征的實際指揮者不該是王振,而該是朱祁鎮。之所以王振在史料上被罵的那么慘,好像所有罪過都在他一人,無非是朱祁鎮二次登基后混淆黑白,為了保保“英名”。
2.土木堡之變,朱祁鎮極差的軍事素質和指揮是直接失敗原因,但也有別的重要原因:
首先,仁宣二宗對邊防的輕視導致邊防逐漸崩壞,洪武永樂兩朝定下的邊防政策失效,防線收縮。
其次,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邊軍腐敗化嚴重,與永樂朝沒法比,戰力跌落谷底。
最后,內有奸細,長期向瓦剌方面出售軍備、情報。
以上結論,是作者翻閱許久正史、分析后得出的。
先說一句抱歉,作者最初對土木堡之變的理解有偏差,輕信了廣傳的一種“罪過全是王振一人”的說法,而忽略了客觀性。目前已對涉及情節做出修改,補充約一千字。
感謝指出這個錯誤的書友“墮落的牙齒”,多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