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最新章節(jié):
后記
現(xiàn)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出現(xiàn),是誰的發(fā)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歷史邏輯。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tài)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shù)的。每個事后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歷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志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松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史,困難之處還不在于歷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困難恰在于胡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回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于穩(wěn)固,以致我們忽略了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歷史地位逐漸松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目錄(50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引言 松動的“起點”
- 第一章 “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
- 一、“反套”在《新青年》上
- 二、“五四”:“文化”還是“武化”
- 三、研究系與北大派:“爭個你偏我正”
- 四、學衡派的張冠李戴
- 第二章 新文化的運動機制與權勢落差
- 一、縱的持久與橫的擴張
- 二、文化運動與地方新政
- 三、新文化的金字塔
-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 一、從“半儂”到“半農”
- 二、“恥辱的門”
- 三、陸沉中的自我救贖
- 四、“瓦釜”之聲
- 五、“戰(zhàn)士”與“文娼”
- 第四章 交換廣告中的新文化聯(lián)盟
- 一、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 二、“五四”前后的雜志聯(lián)盟
- 三、閱讀共同體
- 四、民初雜志界
- 第五章 重構文學革命的前史
- 一、最后之因還是個別之因
- 二、科學救國抑或文學救國
- 三、視同“闌尾”的《去國集》
- 第六章 作為社交手段的新詩
- 一、新詩的自我窄化
- 二、受質疑的送別詩
- 三、“社會化”的修養(yǎng)
- 四、詩可以群
- 五、海外組黨的挫折
- 第七章 新文學家的游戲筆墨
- 一、《何典》的再出土
- 二、疑古“廢話”
- 三、從字體到文體
- 四、“射他耳家”
- 第八章 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可讀性
- 一、系于聲氣抑或文義
- 二、亞東版《水滸》與金圣嘆批點
- 三、眼的文學革命
- 第九章 心理實驗與漢字命運
- 一、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的聚光燈外
- 二、橫讀與直讀之爭
- 三、儀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 四、漢字的“格式道”
- 參考文獻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09-06 16:17:56
推薦閱讀
- 初學集
- 美國的反智傳統(tǒng)
- 發(fā)現(xiàn)與闡釋:現(xiàn)代文學史料知見錄
- 中國近代國學與東學關系探究
- 傳統(tǒng)文化與素質教育研究
-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轉型的政治經濟學維度:以《小說月報》上的廣告為中心
- 古人名字解詁(第二版)
- 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叢書:《四庫全書》
- 中國國學常識
- 趣談邏輯
- 中國文化論衡(2019年第2期/總第8期)
- 食物語言學(新視野人文叢書)
- 鸞歌鳳舞
- 記憶的狂歡:清水江邊瑤白侗寨擺古節(jié)的民族志研究
- 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文化中國研究叢書)
- 《復仇者聯(lián)盟》與哲學
- 中國文化遺產田野案例報告
- 清代陽羨聯(lián)姻家族文學活動研究
- 紙上尋仙記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孟子與中韓儒學
- 元曲家考略 錄鬼簿(批校本)
- 禪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
- 察舉制度與兩漢文學關系之研究
- 西漢經學與災異思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研究
- 張騫文化與絲綢之路
- 國學研究(第三十四卷)
- 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象(套裝二冊)
- 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多維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