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篤行鑄魂 京西堡壘:海淀區“五型五好” 基層黨組織特色紀實
- 編寫組
- 1504字
- 2020-03-11 14:46:49
海淀區蘇家坨鎮周家巷村黨支部
一、基本情況
周家巷村,常住戶籍人口1115人,流動人口1000余人。村黨支部成立于1950年,現有黨員69人,支部委員5人。被列為海淀區2014年騰退搬遷村之一。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積極創新管理模式,扎實做好服務群眾工作,在發展村域經濟、村莊搬遷騰退、創建文明城區等各項重點工作中,不斷提升黨支部組織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特色經驗介紹
海淀區蘇家坨鎮周家巷村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典型新農村,近年來,村黨支部以建設“五個好”村黨組織為目標,以“黨員愛心基金項目”、農業發展種植園為抓手,不斷加強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機制,積極打造令群眾滿意的五好村黨組織。
(一)大力推進黨員暖心工程,彰顯黨員干部“人情味”。2013年,村黨組織發起成立“黨員愛心基金項目”,主要用于幫扶村內大病赤貧、殘疾人和困難黨員。黨支部書記潘永衛同志帶頭捐出自己三年工資總計86600元,帶動了支部委員和其他黨員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2014年此項資金幫扶了34名困難群眾。黨支部領導班子以愛心基金項目為基礎深入開展“雙培雙帶”“黨員聯系戶”“黨員示范崗”“共產黨員獻愛心捐獻”等活動,通過“1+1”“N+1”等多種形式結對幫扶生活困難群眾;通過做好“慰問困難家庭、幫扶流動人口子女上學”“社區青年匯”“溫暖衣冬”“棉衣捐獻”等活動,擴大正能量的覆蓋面;以簽訂《黨員責任書》的形式打造了一支周家巷村黨員志愿服務隊。
(二)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出經濟轉型“升級牌”。黨支部依托周家巷村農業種植園,充分利用大西山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觀光采摘旅游業,走出了一條旅游興村之路。修繕了陽光連棟溫室大棚、停車場、休閑涼亭、田間路等基礎設施;引入果樹蔬菜新品種,為采摘園快速發展挖掘潛力;以“周家巷村農業科技拓展基地”為依托,開展實用創新人才培訓項目,充分發揮基地“示范、參觀、教育”功能;利用互聯網營銷技術,拓展銷售渠道,豐富銷售方式;落實農業扶持政策,增強農業預警和抗災能力。2014年采摘園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總收入高達220余萬元,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引領農戶進入采摘行業,獲得了規模效益。黨支部始終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2014年7月村內大棚遭遇了冰雹災害襲擊,黨支部迅速成立災情監測小組進行調查,制定應急預案和相關補貼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受災群眾的利益。
(三)大力加強班子制度建設,促進民主機制“常態化”。在全村各項重大決策上充分發揚民主,以民主機制保民生,以常態機制促和諧,以科學機制促發展,讓領導班子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實施村民搬遷騰退工作中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和“四議兩公開”程序,成立民主協調小組,在一個月內開展矛盾調解、細則說明20余次,召開各種會議90余次,確保了搬遷騰退工作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率超過95%;在農村“三資”管理運行和補貼發放方面,認真執行黨務、村務公開和財務管理制度,確保新農村建設資金和村級公益事業補貼的使用科學規范透明。村黨支部創新民主評議方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立行整改規章制度20余項,在村域內設置8個黨員群眾意見箱,定期開箱查看并給予落實。
三、取得成效
以“黨員愛心基金項目”為主的各項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幫扶了困難群眾,拉近了黨群關系,進一步增強了黨組織、黨員的凝聚力;現代觀光采摘業的發展,帶領村民走上了旅游興村之路,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數;“四議兩公開”等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扎實推進,群眾對黨組織領導班子滿意度不斷提升,群眾滿意率達95%。2013年,周家巷村黨支部獲北京市敬老愛老為老服務示范單位,連續3年被評為海淀區“五個好”先進村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