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傷寒心法要訣
免費

清·吳謙撰。成書于1742年。全書3卷,5.5萬字。卷一,論傷寒傳經(jīng)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六經(jīng)各病脈證、陰陽表里、陽毒、陰毒諸證等,凡三十五篇;卷二,列表熱里熱陰熱陽熱、惡寒背惡寒、惡風、頭痛等四十九證,分述各脈證及診治要點;卷三,繼列傷寒五證、同傷寒十二證及易愈生證、難治死證等一十九證,辨類似,別異同,斷死生,探隱索微,反復闡釋。末附匯方及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河間解利后法,“俾后之學者,知所變通”。本書以仲景學說為宗旨,以前賢諸家為羽翼,從臨床實際角度出發(fā),重點探討了《傷寒論》有關傷寒傳變、傷寒脈證、傷寒治法等問題。其在編次注釋上的突出特點,就是對每個問題,能撮其要旨,先列歌訣,次列注釋,使讀者便于熟讀默記,融會貫通,然后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故對學習、研究或臨床運用《傷寒論》者,頗有參考價值。此書為清·乾隆間由政府組織編纂的醫(yī)學叢書《醫(yī)宗金鑒》中的一部著作,在吳謙生前即已梓版流傳。此書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清·江西書局刊本等版本(見《醫(yī)宗金鑒》,叢書類);后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有印行。現(xiàn)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清·乾隆壬戌(1742)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呈經(jīng)元堂重刻本,及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掃葉山房刻本等版本。

吳謙 ·國學 ·3.1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3章 2015-12-23 11:43:13
內(nèi)經(jīng)知要
免費

醫(yī)經(jīng)類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號念莪,華亭(今上海)人。博學多聞,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醫(yī)誤治,究心醫(yī)學,對《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的理論有較深研究。醫(yī)術高超,頗負盛名。在學術上受李東垣、薛立齋、張介賓等人影響較大,主張脾腎并重,強調(diào)陽氣的重要性,治療上擅長溫補。一生著述較多。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理論,參閱諸家著述,結合其多年臨床經(jīng)驗,撰有《醫(yī)宗必讀》、《士材三書》、《頤生微論》、《傷寒括要》等著作。本書撰于崇禎十五年(1642),是《內(nèi)經(jīng)》的節(jié)注本。約五萬字。分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臟象、經(jīng)絡、治則和病能八類。分類系統(tǒng),選材精當,注文聯(lián)系實際,重點突出。實為學習《內(nèi)經(jīng)》的一部較好參考書。為后人所重,流習甚廣,為學習《內(nèi)經(jīng)》必讀之書。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語,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閶傳萬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趙氏重??瘫?,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書局影印本。楊春波《論李中梓的學術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醫(yī)藥》1963.8)、徐榮齋《略論李士材學說》(《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78.2),可供參考。

李中梓 ·國學 ·6.8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6章 2015-12-26 23:50:25
醫(yī)學啟源
免費

綜合類著作。金張元素撰。三卷。元素字潔古,易州(今河北易縣)人。幼攻讀四書五經(jīng),后棄科舉,專心醫(yī)學,與劉完素同時而年輩略晚,曾因治愈劉完素傷寒病而醫(yī)名日著。其學術思想主要淵源于《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中藏經(jīng)》、《小兒藥證直訣》、《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反對拘泥于古方,提出“古今醫(yī)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學術見解。在臟腑辨證、制方遣藥等方面有其獨到見解。撰有《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等。繼承其學者有張璧、李杲、王好古、羅天益諸家。張氏為教其弟子,以《內(nèi)經(jīng)》為理論根據(jù),兼采各家學說,結合其臨床體會撰成此書。約十余萬字。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上卷為天地六位臟象圖、手足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jīng)脈證法、三才治法、三感之病、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氣主治要法、主治心法;中卷為《內(nèi)經(jīng)》主治備要、六氣方治;下卷為用藥備旨。據(jù)范聲山《雜著》云:“張元素并無著書,所有《內(nèi)經(jīng)類編》、《難經(jīng)注》、《醫(yī)學啟源》諸書,乃其弟子李明之承師說而筆之者?!惫饩w二十年重修《廣平府志》稱該書為金代醫(yī)家李慶嗣撰。然蘭泉張吉甫于卷首序曰稱元素“暇日輯《素問》五運六氣,《內(nèi)經(jīng)》治要,《本草》藥性,名曰《醫(yī)學啟源》”??勺C本書為張氏所著,并為其代表作。書中論述了臟腑、經(jīng)絡、病因、證治以及對藥性的認識和運用,發(fā)展了臟腑寒熱虛實辨證說,并對藥性氣味、歸經(jīng)、補瀉以及養(yǎng)胃氣等理論方面均有所建樹,對后世醫(yī)學有一定影響。書中間雜迷信之語,為其不足。有元刻本,明正德刊本。

佚名 ·國學 ·5.2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4章 2015-12-24 15:59:45
本草新編
免費

成書于1687年。清代陳士鐸撰,日本寬政元年(1789年)東園松田義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該書采用問答的形式,討論藥物的臨床應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體會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詳盡而透徹。書中某些藥其炮制與藥性有關時,方提出來進行討論。書中認為古人常提出的“飯上蒸”,是為了克服忌鐵鍋而又要用鐵鍋,采用的補救方法。對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烏熟用和黃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芍藥正取其寒以涼肝之熱,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溫耶”;茯苓“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反失”;“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何首烏“蒸熟能黑須發(fā),但最惡鐵器,凡入諸藥之中,曾經(jīng)鐵器者,治其以前味,絕無功效……惟生首烏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雖然首烏蒸熟以黑須發(fā),又不若生用之尤驗,蓋首烏經(jīng)九蒸之后,氣味盡失,又經(jīng)鐵器全無功效矣,不若盡以石塊敲碎,曬干為末……共搗為丸,全不見鐵器,反能烏須發(fā)……有些體輕之藥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劑量大,體輕占體積大不好攜帶,該書提出制成煎膏,縮小體積,以便于帶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實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nèi)搗爛,鐵鍋內(nèi)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濾起不用,止用汁……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nèi),再煮至濃汁,然后取砂瓶內(nèi)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入盆內(nèi),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nèi)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再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矣”。

陳士鐸 ·國學 ·19.5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45章 2015-11-11 11:05:49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富顺县| 龙门县| 南漳县| 旬阳县| 华宁县| 平利县| 秀山| 海南省| 景德镇市| 邳州市| 简阳市| 邯郸县| 襄垣县| 婺源县| 江陵县| 宁夏| 荥阳市| 清徐县| 天峨县| 育儿| 昭觉县| 九龙坡区| 玉树县| 璧山县| 麟游县| 乐山市| 中卫市| 谢通门县| 荔浦县| 喀喇| 南部县| 平阳县| 嘉善县| 虎林市| 孟州市| 二连浩特市| 浦东新区| 敦化市| 贵德县|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