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清代的諸多律學流派中,人們對輯注、考證、司法應用等流派研究較多,因為這些流派一直位居法律史研究之要津,但對歌訣派與圖表派則較少關注,很少有學者對之做系統的專門研究。本書發揚中國傳統律學中“術”的成分,即發掘清代的法律歌訣與法律圖表,對之進行系統地整理與分析,探討其產生的法律與社會根源,深挖其思維方式的根基,揭示其在立法、司法以及普法中的作用。本書既可豐富中國傳統律學研究,又能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的參考。
徐子淳 ·法律史 ·25.7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期專欄和專論部分刊載鈴木秀光教授、翟家駿博士、海丹副教授三位學者關于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以及蔣鐵初教授的法文化研究和董志鵬博士的民國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劉舟祺博士宋代司法的研究論文、張洪陽博士和艾晶副教授清末女性犯罪的統計分析以及李曉婧副教授的法學教育史研究;人物部分刊載柴松霞副教授對沈家本的研究;史料部分刊載楊暉博士對民國榮縣臨時參議會會議記錄的檔案選校。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5.1萬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絲綢之路”沿線發現了許多古代各時期、各民族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的發現,為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2018年11月,上海師范大學成功召開了“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研究”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近三十篇,討論的問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漢晉時期的法律制度研究。第二,敦煌西域文書與唐代法律史的研究。第三,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古代法制研究。本論文集就是在上述成果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旨在對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及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梳理和討論,在此基礎上促進法學界與歷史學界的交流與溝通。
鄭顯文主編 ·法律史 ·31.7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的轉型為背景,重點探討新刑律修訂過程中的制度轉換與禮法關系等問題,以此展現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發展脈絡。作者認為,這部預備立憲時采用的新式刑法典,的確為調適中西新舊煞費苦心,既翻譯移植了歐美和日本的大量法典,兼采并蓄,又變造體例,設法保守禮教條文,努力于“自創良法”,以往所謂新刑律抄撮日本法律之說,不過沿襲反對者之說辭,值得商榷。
李欣榮 ·法律史 ·19.5萬字
清末民初,“律師興,訟師滅”。中國傳統社會原有的是訟師,律師是舶來品。兩者類似,又不同。一個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動,另一個是正式法定職業。本書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務群體的近現代歷史轉型,從明確訟師和律師法律服務群體界定入手,梳理由訟師到律師的轉型進程,清晰“新從何處來”“舊向何處去”,描述訟師的生存狀態和律師的執業實況,探究舍舊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對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資源,透過“新氣象”和“舊殘留”,解讀律師的“高尚職業”“營業職業”,分析職業精神的培育和養護。
王菲 ·法律史 ·22.6萬字
本書在經濟史、社會史、法律史結合的視野關照之下,通過對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訴訟檔案的解讀,對財產糾紛與訴訟實踐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訴訟檔案表明,法院在當時法律制度不盡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況下,依據既有的法律規定、政策和習慣,結合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實現了保障財產權利、維護社會經濟制度的功能,其經驗對于新時期的社會經濟制度完善、法律發展和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麒 ·法律史 ·20.4萬字
律注是中國古代法律解釋學、古代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伯元研究員著《律注文獻叢考》,以法律文獻及其注疏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側面考證和闡述了我國古代律注文獻的概況。全書由22篇構成,分別就秦漢時期的律注文獻、唐代律注文獻、明代律注文獻、清代律注文獻、刑法類書目及有關律令、法律用語等進行了扎實的考證。作品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注文的考析,又有佚注的輯考,還有版本的考異,時出新見,多為前人所未發見。
張伯元 ·法律史 ·20.2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工業交通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交通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工業交通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4.9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卷專論部分刊載張春海的唐代雙層架構立法研究、張群的明代士大夫法律修養研究、艾晶的北洋政府國家法律對女性犯罪懲治的研究和談蕭的中國近代商會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鐘子龍對海瑞定理的研究、宋興家的清代女性立法研究、耿密關于民國“中華法系”的研究和崔龍所譯日本學者松田惠美子的日本女權史介紹;人物部分刊載劉之楊對唐烜和閆強樂對陜派律學的研究;書評部分刊載顏麗媛關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一書的述評;史料部分刊載馮學偉選校的民國閩清訴訟檔案抄本。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6.4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經濟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經濟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經濟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5.4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稅務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稅務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稅務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梁玥主編 ·法律史 ·7.8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于2016年5月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近代法律史論壇”的成果結集。書中以“近代法律人的世界”為主題,從“思想與觀念”“司法群畫像”“法律人的成長”等議題,討論了法學家的人生經歷、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法學思想、法官群體的構成及其司法實踐、法律人的社會交往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 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編 ·法律史 ·26.7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社會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行政方面的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2.6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商業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商業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商業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梁玥主編 ·法律史 ·14.1萬字
本書對日本文化法治歷史變遷做了梳理,并剖析了日本文化行政法治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保障實施現狀;重點從電影、音樂、廣播電視、出版、游戲、廣告和互聯網七個文化產業領域入手,梳理了日本上述各領域的法律制定緣起、具體內容及其發展沿革和實施情況,探討了日本政府及各行業協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及舉措;分析了日本文化法治存在的問題,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資中國借鑒之處。
魏曉陽等 ·法律史 ·23.6萬字
本書首次全面地、詳細地對宋朝國家層次上的立法成就進行了梳理,全面反映了宋朝國家法制建設的成果和特色。本書共分八個部分,重點對宋朝國家法律中的敕、令、格、式立法成果進行了詳細考察。宋朝敕、令、格、式都有綜合性法典和一般性法律兩種形式。宋敕經歷了“正罪定刑”和“設制立范”為一體到專指“正罪定刑”的演變;宋令的性質是“設制立范”,基本特征是“有約束而無刑罰”;宋格中賞罰僅是少數,多數是國家各類制度中的等級、數量、標準和職數等方面;宋式是“名數”和“樣式”兩種法律形態的總稱。宋朝至少有律、疏議、刑統、敕、令、格、式、申明、斷例、指揮和看詳等11種法律形式。在性質上,律、疏議、刑統、敕、斷例屬于刑事法律,令、格、式等屬于非刑事法律。宋朝法制十分發達,使國家實現了對官吏和百姓的全面管控。
胡興東 ·法律史 ·63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農業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業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業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7.3萬字
本書以南京國民政府檢察制度為例,通過國民政府檢察制度的歷史源流、理論回溯、制度變遷、規范闡釋、實證分析、歷史評價、當下思考等七章內容,解讀和分析了民國時期的檢察理論和實踐:尋找當時檢察制度成長背后的社會動因及內在規律因素,挖掘民國時期如何高效運行檢察權以及檢察權順利運行所涉及的內部管理關系和外部保障制度,探討檢察官與法官之間的職責分工和相互關系等;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總結經驗教訓,為當下我國檢察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謝冬慧 ·法律史 ·28.1萬字
本書從“領事裁判權”和“治外法權”兩個概念出發,對核心概念做了語言學的書證探源和語義學的歷史流變考察,將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問題作為一個因國際雙邊或多邊條約而出現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將其納入法律框架內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研究,運用歷史考據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其在晚清中國法律變革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高漢成等 ·法律史 ·15.8萬字
秦漢奴婢問題研究是秦漢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自20世紀30年代開展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后,該研究就較多地受到當時學術界研究氛圍的影響,不少專家學者致力于探討其數量、從事工作、生活待遇等問題,繼而探討秦漢社會性質。本書從簡牘資料出發,按圖索驥,系統探討了秦漢奴婢的名稱、來源、戶口情況、放免及法律地位等問題,同時也對秦漢徒隸、奴隸、戶人、室人等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創見。
文霞 ·法律史 ·2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