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輯“專題報告”聚焦媒介文化,揭示當今媒介文化的發展態勢,深入剖析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邏輯;“學術沙龍”關注新媒體語境下的知識傳播,分別探討知識傳播機制,實踐困境與疏導路徑,馬賽克理論視角下碎片信息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及其影響,社交媒體環境下恐慌性謠言的傳播特征與管理策略;“學術沙龍”還聚焦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使用和媒體與社會公共治理問題;“個案研究”就城市網絡視聽產業與城市品牌形象展開探討。
謝耘耕 陳虹主編 ·非遺 ·20.7萬字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不僅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廣泛、遺產豐富,同時在美術造型、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表演技藝中所體現的高度綜合能力也是舉世無雙的。本書分為“概說皮影戲”“皮影戲源流”“皮影戲劇目與表演”“皮影戲造型藝術”“代表性皮影班社與傳承人”“皮影戲現狀與發展”等部分,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皮影戲的形成與流變、皮影戲的制作與造型等,重點介紹和分析了不同流派皮影歷史與藝術特征,以及各自的代表性傳承人與代表性作品。
魏力群 ·非遺 ·3.4萬字
本書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與人類學的理論視角結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納入人類學理論體系下進行探討、對話和反思,并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歸納,以及對現實的指導,文化行政、保護方式、文化創意產業等都被納入了探討的范圍。本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開放性的視野,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當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對社會主義新傳統的探討、對與文化創意產業關系的探討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等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進行系統探討,在“文化中國”的語境下,具有特別的意義。
麻國慶 朱偉 ·非遺 ·13.2萬字
主要介紹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以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個熱點,并對這些熱點進行點評。
王淼 ·非遺 ·21萬字
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留存人類的共同記憶,呈現民族的文脈和精神的家園,涼山州搶先謀劃分期編寫出版《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這是非遺保護又一實實在在的基礎性工作。文中主要介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彝族火把節、甲搓舞、彝族口弦音樂、《瑪牧》、畢摩繪畫等。
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非遺 ·11.5萬字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以獨特的風格飲譽海內外,是海內外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傳統飲食文化習俗。本書從茶具的角度切入,梳理近代以來潮州陶瓷業經營背景下潮州茶器的發展脈絡,歸納飲茶風俗的變化與茶具的時代特點,突出“傳承與創新”。全書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潮州茶器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炳炎 林楠 ·非遺 ·11.8萬字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亞地區的民間音樂《山鷹之歌》,曾被保羅·西蒙翻唱,收入他的專輯《憂愁河上的金橋》,為全世界所熟知;《山鷹之歌》也曾作為人類音樂的代表,被星際飛船“旅行者”號帶入太空,傳送給設想中的外星智慧。圍繞它的版權之爭紛繁復雜,被拍成了同名的紀錄片,甚至引起了外交爭端……在《制造非遺》中,民俗學學者哈夫斯泰因講述了多個同樣引人入勝的故事,它們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遺產保護有關。立足民族志的傳統,作者深入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遺的概念以及兩者的全球影響。本書超越了妥協和團結的官方敘事,邀請讀者見證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對抗和抵制,它們一同形塑了非遺保護的公約和概念。
(冰)瓦爾迪馬·哈夫斯泰因 ·非遺 ·14.8萬字
風箏是用線牽引,借助風力放飛在空中的一種人工制造的飛行物。風箏經歷了上千年的不斷演變,已經由早期單一的軍事用途發展成為人們的娛樂玩具以及競賽項目;由單純的放飛功能發展成為集實用與欣賞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體現了獨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風箏以它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民俗內涵、精湛的制作工藝、完美的藝術效果成為民間工藝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國非遺寶庫中的重要成員。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不同流派的各式風箏百余件,在厘清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以風箏的四大主要產地為主線展開進行介紹,并對風箏的歷史、民俗、流派和制作工藝分別論述。使讀者在欣賞這些美輪美奐的風箏之時,從中領略到中國風箏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
任曉姝 ·非遺 ·3.6萬字
《中國信息化年鑒》是全面反映我國信息化建設實況的大型專業資料工具書。本年鑒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主辦、《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編輯出版,旨在總結中央及地方信息化發展的全面情況,聚焦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探討信息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展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分享兩化融合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集紀實性、實效性與案例參考性為一體,為國家相關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各類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與實例參考。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非遺 ·57.5萬字
潮州菜,簡稱潮菜,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地方菜。本書結合潮汕文化背景講解了潮州菜工藝學的內容。從潮菜原料的選擇、加工、制作、配制工藝到潮菜的溶膠、制湯工藝,再到潮菜的素菜、甜菜、冷菜工藝,潮菜的烹調及其宴席設計等。內容全面,體例清晰,教材的編寫突出實訓特色。本書可以讓學生系統了解潮菜的發展源流、飲食文化、菜系特點,熟悉潮菜的特色及工藝、烹飪技法,掌握潮菜經典菜肴的制作技術和工藝技巧。
陳育楷 陳俊生編著 ·非遺 ·12.9萬字
本書從曲藝類非遺為切入點,探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保護路徑。記錄包括鼓詞、蓮花、灘簧、走書、詼諧曲藝、海洋類等傳承人的學藝、從藝和授藝生涯,以雙語的形式呈現曲藝類非遺的發展,以人文視角聚焦傳承人的生活,試圖以對話,記錄和挖掘與非遺相關的故事和人物。
蔡亮 胡智文 ·非遺 ·25.2萬字
《祁太秧歌》一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太秧歌,作者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地把祁太秧歌的發展歷史、存續現狀,主要傳承人的當下狀況等內容一一呈現給讀者,全書內容豐富翔實,敘述詳略得當,具有知識性、科普性、藝術性,充分展示了山西的民間文化。
劉紅慶 弓宇杰 ·非遺 ·5.1萬字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最新進展情況,匯集了信息技術領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最新國內國際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國際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著 ·非遺 ·27.1萬字
《河南省紡織類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河南省的紡織類非遺為研究對象,通過親赴實地調研,對河南省級及以上的紡織類非遺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與讀者共享了繡、織、印染三大類非遺經典項目的起源發展、風俗趣事、制作工藝與技法、工藝特征與紋樣,作品賞析,依據對傳承人的深入專訪及非遺項目的文化生態環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傳承建議。本書資料詳實、信息豐富、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尤其是大量圖片來自實地拍攝和傳承人親力提供,有利于廣大讀者系統深入了解河南省紡織類非遺的精華和魅力,有利于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文化瑰寶。董怡:西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多年,教授時裝畫、成衣設計、女裝設計等主干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經驗豐富。主持和參研多項科研項目,服裝設計及時裝畫作品曾多次榮獲獎項,在《裝飾》等藝術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并為時尚周報及雜志撰稿。
趙宏 ·非遺 ·7.9萬字
這本書以清晰易懂的風格,采用符號學、后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會性別,以大量英美媒體中的實例為對象,研究性別與媒體研究領域中新近的重要問題和代表性實例,包括奧普拉·溫斯頓等的脫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雜志以及新聞、廣告、當代熒屏和平裝本羅曼司,考察21世紀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變化的,回應了女性主義、酷兒理論以及反種族主義的標準。
(英)羅薩爾·吉爾 ·非遺 ·23.8萬字
本書意在探索一種更具意義的新聞倫理研究路徑。對于新聞倫理這一新聞學領域的公認難點,德性論倫理研究借助觀念史、知識社會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描述新聞德性的觀念體系及德性觀念的生成、變異、殘留等歷史面相,探究新聞德性觀念與新聞生產實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厘清新聞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利于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積極推動新聞道德評價的有序展開,理論與實踐意義均較為突出。
王金禮 ·非遺 ·18.7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深入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本書以期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做深入解析。
張驥等 ·非遺 ·48萬字
本書對2014年全國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全面梳理,總結經驗,分析趨勢,探索路徑,其中分題報告對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傳統醫藥類,民俗類等的十類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保護與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闡述;2014年年度熱點部分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問題和趨勢,提出建設性建議;大事記部分條目式列舉了一年來非遺工作的重要事件。
宋俊華主編 ·非遺 ·32.4萬字
農諺是諺語的大宗,是重要的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農諺即歷代躬耕于隴原的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稼各種傳統農業要素的規律性認知和總結,集中反映了他們關于農業生產生活的樸素智慧。本書歷時十年,廣采歷代文獻中的甘肅農諺一萬六千多條,共分為農本、氣象、農時、農藝、作物、災害、畜牧、林副漁八編,每編之下,再詳為之分類,校訂異文,并按時代先后依次注明所有采錄文獻,以明其流傳,兼存前人之功。本書以嚴格的文獻整理方法,詳細校錄每一條農諺文本,是目前最為全面、可信的甘肅農諺集成之作。
吉順平編 ·非遺 ·47.8萬字
全書共分為十三章,涵蓋了非遺產業及其學科發展的背景、概念、特點與研究意義,并對非遺產業分類、管理、運營及戰略做出具體闡釋。詳細探討了非遺資源化管理和“活化”、非遺產業發展的機制與態勢、非遺產業的商業化和平臺化運營模式,以及非遺產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和政策建議等內容。通過系統性研究,既揭示了非遺產業發展的階段、現狀與問題,還提出了未來發展的觀念與策略。全書邏輯嚴密,內容豐富,可作為高校相關課程教材,也可作為非遺產業與非遺經濟研究者、從業者的重要參考書。
西沐 雷茜 ·非遺 ·2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