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4.3萬字
本書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倉院文書、天皇宸記、平安時期公家日記這三大史料群中所見漢籍書錄,根據第一手資料忠實地還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國漢籍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總括各種日藏舊鈔本及宋刊本《文選》與《白氏文集》,以這兩部重要漢籍在古代日本的閱讀傳播為研究個案,對東亞漢文化圈中鈔刊轉換時期所出現的種種現象予以了詳細的考察。
陳翀 ·文化交流 ·23.9萬字
本書是“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文章匯編,內容涵蓋了從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舉辦的“2009首屆中國(九寨溝)瀕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到2020年10月在廣州舉辦的“‘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專家發言。研討會采用學術理論研討加實踐經驗分享、地方政府官員與部門城市管理者互動、傳統手工藝人與當代設計師相互賦能的生動靈活形式;參會者從大專院校學者、行業領域專家、傳統手藝從業者、當代設計師、國際組織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員等不同層面與不同領域的人士,體現出跨界、跨領域交流的多樣化;論壇主題聚焦文化遺產,既有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分享、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與創意設計、文化遺產與地方旅游業的相互賦能、文化遺產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文化遺產與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又有新媒體、多媒體跨平臺合作對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播等專題研討,新穎生動,社會影響深遠。
陳平主編 ·文化交流 ·24萬字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3.1萬字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2.6萬字
本書是作者周欣平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學術隨筆集,共收文章20篇,約30萬字。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從19、20世紀開始東西方文明交流日益擴展,文明交匯這一議題變得尤其重要。本書立足于作者多年在北美大學圖書館的供職和研究經歷,從中文書籍在西方流傳、書籍的傳播促成北美地區漢學研究和其中的重量級學者幾方面來探討中國與西方學術文化交流的歷史及對今天的影響。在本書最后部分,本書著重分析了數字時代文明延續的諸多方面及學術界的應對和交流。
周欣平 ·文化交流 ·24.8萬字
陸海絲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系及交流的大動脈。就其交往空間看,陸上橫跨朝鮮半島至里海、小亞細亞,海上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廣大水域,而陸海之間也絲縷相連,互動共生。就其往來人群看,既有遷徙流散的突厥、九姓胡等諸多部族,也有商人、傳教士、移民等各色群體。就其交流內容看,文化、經濟及政治等領域無不涉及,而文化交流尤其豐富復雜,色彩紛呈。
劉永連 ·文化交流 ·21.4萬字
《跨文化對話》46輯,共收入專稿9篇,論稿12篇,書評1篇,簡訊2篇,約30萬字。本輯特色有:第一,對已去世的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有持續的關注,本輯發表了汪德邁生前的訪談及相關紀念文章;第二,對外國文學家的跨文化寫作和跨文化接受的相關研究,比如黑塞、揚·卡普林斯基的跨文化寫作研究,及中國但丁研究的關注;第三,跨文化相關領域研究,如城市衛生觀念與跨文化寫作,物質生產的跨文化研究等。本輯學術會議的前沿綜述有季羨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孔子日討論會的相關報道。
樂黛云等主編 ·文化交流 ·23.3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輯)系列之一。本書通過剖析中日漢籍交流的生動實例,探明“書籍之路”的內涵與外延,考察漢籍傳播異國他鄉的途徑與方式,梳理漢籍在東亞諸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化用與變異,闡釋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葛繼勇 ·文化交流 ·20.5萬字
2014年9月,洛陽老子學會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在洛陽老君山召開了第四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論壇收到國內外學者提交的論文近百篇,對老子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書編委會依照材料新、觀點新、角度新的原則,對所有論文進行了篩選,將其中的精品編成此書。
楊曉塘主編 ·文化交流 ·4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