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南歷史文化》是海南大學主辦的以海南歷史文化為中心的專業性學術刊物,在國內相關學術領域,特別是地方史研究和唐、宋、明、清等斷代史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本期為特刊,是為慶祝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海南大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十周年而選取的有代表性的專家論文成果匯編,共分為“歷史淵源”“文化嬗變”“黎族研究”“地方文化”“移民文化”“歷史人物”“海洋文化”7個部分。
李長青主編 ·地域文化 ·27.1萬字
城市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它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類的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城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城市社會文化。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發展歷史而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本書著重通過對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追溯和城市社會文化管理現狀的考察,總結其文化事業管理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闡述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管理的理念、體制機制、模式和原則等方面的創新理論,探索適合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建設和管理需要的、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文化發展路徑,從而為構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管理創新的科學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鄧瑩輝 ·地域文化 ·26.9萬字
本書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石阡縣樓上村周氏家族500多年的發展歷史為脈絡,以大量田野調查素材為依據,高屋建瓴,書寫樓上環境之美、人情之美、文化之美,及周氏家族的精神追求與奮斗歷程,勾勒出周氏家族亦耕亦讀、向善求美的家族文化,彰顯樓上古村作為明清時期西南漢族移民典型遺存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周政文 ·地域文化 ·26.5萬字
巴里坤的美食、伊吾的棗騮馬、伊州的戈壁,哈密的一區兩縣因天山相隔,卻催生出同一片時空中完全迥異的美景與風情哈密旅游文化指南戈壁上的綠洲——孕育哈密文化的搖籃哈密一城,盡在此書中。
簡單 ·地域文化 ·26.4萬字
本書論述了推動寧夏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措施、科學方法以及如何促進寧夏文化建設跨越性的發展,體現了寧夏文化建設方面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寧夏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楊春光編著 ·地域文化 ·26.4萬字
師公是廣西中部地區廣泛存的重要儀式專家,他們既受道教傳統影響,又具有師教儀式傳統特色。本書主要關注桂中地區的上林縣西燕四個師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歷史與師公宗教知識譜系的基礎上,分析師公的師承譜系與所處的宗教市場環境,師公儀式承繼與建構,以及儀式文本對于師公儀式承繼與建構所起的作用等,從而揭示了桂中壯族地區借助宗教文化融入中華大一統的歷史路徑。
覃延佳 ·地域文化 ·26.2萬字
海寧地處吳越之交,素有文化重鎮之稱,雖一隅之地卻因歷代文人眾多,藝文之盛,為全國之翹楚。據錢泰吉《海昌備志·藝文志》記載,海寧藝林人物著作從晉代干寶始,到清代道光末期的1500多年間,各類有影響力的儒林人物有1300余人,著作多達3100余種,收錄于《四庫全書》的就有近百種,可見帙卷浩繁,洋洋大觀,其中不乏鴻篇巨著和學術巨擘的扛鼎之作。《海昌文存叢談》一書從海昌歷代名人及其典籍中精心遴選了108人的百余種著作,跨時千余年,涉及經、史、子、集各個領域,可謂是瀚海拾貝,藝苑擷英。對他們的生平行跡,作品內容、特點,業績貢獻及前人評述等作了詳盡而恰當的介紹和品評。全書共26萬字,以豐富的地方人文歷史內涵呈現了區域文化特色,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促進了歷史文化的普及。
錢菁 ·地域文化 ·25.7萬字
《北學研究》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北學研究院主辦,是國內首家專注于北學研究的學術刊物,力圖為北學研究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輯刊目前為一年一期,主要關注問題有:北學的源流、內涵、學術傳統、文化精神、當代價值等研究,北學的代表人物及學派研究,北學文獻整理研究,北學與其他地域之學比較研究等。
康振海主編 ·地域文化 ·25.2萬字
先秦時期,淮河流域不僅有燦爛的史前文明,而且有自己獨立發展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一方面持續地吸納周邊文化的精華而得到充實、發展,同時又對其他文化序列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先秦淮河流域地區既是一個文化產生、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一個多文化融合的重要區域。本書借助傳世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重點研究淮河流域在先秦時期各個階段族群的族源、分布、生存、遷徙、演化與融合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先秦時期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特征及其在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金榮權 ·地域文化 ·25.2萬字
《寧夏文化藍皮書》是寧夏第一本文化發展的研究報告。以加快寧夏文化發展為研究主題,通過理論與實際、宏觀與微觀、戰略與策略的結合,對五年來寧夏的文化建設作一總結、分析和概括;對任重道遠的文化體制改革,以專家的視角,對實踐進行理性的思考,對探索進行理論的指導;對今后我區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探索,積極提出思路、途徑、對策和建議。
楊春光主編 ·地域文化 ·24.5萬字
文學作品是建構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文學作品中的城市形象是構成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形成人們城市文化經驗的重要資源。小說、散文、詩歌中的蘭州城市形象具有迥異的審美特質,也具有相同的精神訴求。本著作展示了書寫蘭州城市文化的作家陣容,梳理了蘭州城市文化記憶在小說、散文、詩歌中的藝術表現,解讀了諸多作家個性化的城市審美觀念,也闡明了文學作品在城市文化精神凝聚中的積極作用。這是第一部專門探究蘭州城市文化記憶與文學書寫關系的學術著作,其觀點對當下的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文學研究具有一定的鏡鑒意義。
郭茂全 ·地域文化 ·24.4萬字
郊游和行山一直是很多香港人喜愛的活動,既可欣賞沿途風景,又可鍛鍊身體。新界是香港最熱門的郊游和行山地點。在這數十年間,新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遷,發展了許多新市鎮。我們當然可以透過相片了解新界的變遷,但相片終歸只是一時一地之紀錄,要深入了解還是要依據當時的文字記載。黃佩佳的《新界風土名勝大觀》正好為我們提供大量這方面的資料。他是香港早期的旅行家,足跡遍布新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在報章連載其旅游新界之文章,情辭并茂,考證亦細,不單擴闊當時讀者的視野,也為后世留下寶貴的資料。然而歲月不居,人事萬變,世人對此已所知無多。現發檢舊稿,重新整理和標點,冀能讓讀者了解新界的歷史。
黃佩佳 ·地域文化 ·24.3萬字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也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書。一脈錢塘,從遠古奔流而來,攜卷著文化底蘊,牽動著歷史浪濤,孜孜不倦地講述著她迷人的故事。她從源頭六股尖開始,順流而下,隱逸新安,芬芳蘭江,如畫富春,澎湃錢潮,萬流歸宗,東流入海。本著記錄了近40位錢塘之子對母親河的探索,從她的基因密碼里,重識這片唯美的土地。從“枕錢塘”到“擁錢塘”,攬江入懷,擁江發展,浙江正以磅礴大氣的身姿勇立潮頭,續寫新時代的華章。
丁賢勇等 ·地域文化 ·24.2萬字
東方美學大賞(共3冊):《茶之書》、《撿來的瓷器史》、《園林有境》。從碗中見人情、飲茶之法、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個角度,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中國的園林藝術,是建筑、文學、書畫、戲劇等藝術的綜合體。跟隨大師的詩意文字,探究中國園林到底美在何處。蟄伏景德鎮、潛心瓷器的制瓷人涂睿明,從工藝史出發,暢談瓷器背后的美學與文化。
(日)岡倉天心 涂睿明 陳從周 ·地域文化 ·24.1萬字
重慶文理學院黃賢忠教授編纂的《巴渝唐詩之路的文化緣起與地域流布》一書致力于匯集20世紀以來巴渝唐詩之路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力求通過這些具有典范性的論文,初步建立巴渝唐詩之路研究的基本框架,確立主要的研究對象,以便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一個較清晰的研究路向和資料支撐。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共收錄了尚永亮、肖瑞峰、李芳民、藍勇等知名學者的14篇論文,書末附有相關論文論著要目。
黃賢忠 ·地域文化 ·24.1萬字
在《地理的故事》一書中,作者房龍站在人類生存的高度,將人類與自然相互適應的過程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輕松的語境中了解、吸收地理知識,把握人類發展脈絡。
房龍 ·地域文化 ·24萬字
本書以一個特殊的農民工群體——重慶“棒棒”(以從事人力搬運為主的農民工群體,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運的竹棒,重慶市民稱其為“棒棒”。)為研究對象,以其所固有的鄉土社會的特質——鄉土性為研究主題,從都市感知的視角切入,考察這一群體都市適應的特點,探討中國農民的鄉土性在該群體都市適應中的體現,分析他們所延續的鄉土性對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適應過程的影響,揭示棒棒社會保持鄉土性的本質特點,并由此來討論都市化背景中底層社會的特質。
秦潔 ·地域文化 ·23.8萬字
《湘學研究(2013年第1輯·總第1輯)》由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力。結構嚴謹,內容新穎,主要包括近代湖湘文化與近代中國、湖南人與辛亥革命、重評曾國藩、重評曾國荃、屈原與湖湘士人的人格建構、曾國藩的修身思想析論、簡析譚嗣同的“復生意識”等內容。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23.5萬字
天府之國——四川,自古以來人杰地靈。為了促進四川人民增強文化自信,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四川省于2017年評選出首批十大歷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他們是巴蜀文化發展各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創造、傳承、革新巴蜀文化的先導者,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格,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都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代歌詠不絕,而近代以來對其的研究成果更是層出不窮。本書通過對十位歷史名人研究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發掘出其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以為建設當代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舒大剛主編 ·地域文化 ·23.4萬字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這片沃土不僅為四川人民提供了豐盛富饒的物產,讓這里的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同時還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歷史文化。本書以翔實的資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各個文化領域的起始及發展。從水旱從人的農耕文化,美輪美奐的青銅文化,風程仆仆的交通文化,到百嬌千媚的蜀錦蜀繡,引領世界的鹽井文化,個性鮮明的傳統戲劇,以及有著悠久歷史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文學、道教、史學,民俗等,作者在深入研究各領域歷史的基礎上,對四川文化做了總結、概括和梳理,全面展現了四川文化在近3000年里的發展和變遷,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簡史”。對喜歡四川,欲了解四川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個簡練而豐富的讀本。
吳顯奎主編 ·地域文化 ·2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