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現今,中國的旅游業已形成良好的發展基礎,這離不開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更離不開當代國人對于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特色的重視和利用。未來,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會更加精品化、品牌化、全面化,隨之而來的也將是更加專業有效的傳播策略。因此,本文以甘肅旅游中成熟、全面的旅游文化發展策略為例展開研究,希望能為我國未來的旅游文化發展提供助力,促進國內旅游行業長久而繁榮地持續發展。
衛華 袁波盛 方潔 ·地域文化 ·8.5萬字
本書是在廣泛收集此領域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公示語英譯譯文進行實地調研、照片采集,全面解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規范化措施。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分別涵蓋緒論、陜西旅游景區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的現狀、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告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標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警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提示性公示語漢英翻譯失誤歸納、陜西重點旅游景區公示語漢英翻譯規范化建議這七個方面。該書的出版對于研究公示語翻譯領域有著極高的借鑒作用。
王曉靜 ·地域文化 ·5.1萬字
本書是作者以多年來在浙江工作經驗為依托得出的成果,當代浙江,是過去浙江與未來浙江的“現在進行時”。浙江不但具有東南沿海的地理特色,更有著重教重實的歷史文化傳統。探討如此更全面更準切地概述浙江的發展軌跡和特點,而要強調的是,當代浙江人的實踐創造的豐富性及其偉大的時代性意義。本書全面準切地概述浙江的發展軌跡和特點,并揭示出當代浙江人的實踐創造的豐富性及其偉大的時代性意義。
王永昌 ·地域文化 ·34.8萬字
本書按照黃河上、中、下游分為三輯,對黃河全流域重要城市、關鍵節點進行了掃描,多點和多側面展現了黃河流域的歷史性變化,文章旁征博引,有歷史性的探討,也有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方面的思考。
馮并 ·地域文化 ·18.7萬字
本書以僑批山水封為研究對象,圖文結合地解讀山水封圖案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羅仰鵬主編 ·地域文化 ·1.2萬字
本書是蘭州大學祁連山研究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祁連山關鍵區11天預科考全程記錄。此次科考,理、工、文、社不同學科學者通過對祁連山的冰川、湖泊、森林、草地、植物、動物、地質、企業、少數民族等進行實地考察,對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提出了初步建議,也為日后蘭州大學開展祁連山正式科考奠定了多學科基礎。
徐黎麗 韓靜茹 ·地域文化 ·3.8萬字
《唯美》是一種介于書籍和雜志之間的出版物。全書以美育為線,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用文字等各種形式的作品分享和傳達關于美的一切。《唯美》每輯一個主題,具體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當今作者的文字,另一部分由編輯部匯集人類文明史中的有關美的資料,作為前一部分的背景。每輯約20萬字、100幅圖片,類似一本好書的規模。本輯《唯美》的主題為“上海·上海”,主要以展現上海獨特的文化魅力為核心,邀約了金宇澄、王安憶、陳子善、王占黑、沈宏非等文學家和余友涵、李山、丁乙等藝術家的作品。
冷冰川主編 ·地域文化 ·20.5萬字
城市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它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類的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城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城市社會文化。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發展歷史而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本書著重通過對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追溯和城市社會文化管理現狀的考察,總結其文化事業管理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闡述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管理的理念、體制機制、模式和原則等方面的創新理論,探索適合三峽流域城市社會文化建設和管理需要的、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文化發展路徑,從而為構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管理創新的科學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鄧瑩輝 ·地域文化 ·26.9萬字
古代關中有“天府之國”,周秦漢唐俱建都于此,文化遺存得天獨厚,風土民情自然獨具特色。本書作者以散文筆法描述關中漸行漸遠的村落記憶與風土人情,并穿插圖畫,以期還原關中風貌與非物質文化遺存。該書頗具知識性與趣味性,自然擁有可讀性。
張力 郝成院 ·地域文化 ·10.1萬字
《走進壽鄉——溧陽》系統介紹了溧陽作為“中國長壽之鄉”的長壽成因、風土人情、地域地貌、山川綠野、人文歷史、物產資源,彰顯了溧陽長壽文化和現代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的自身的和諧發展。
夏國浩主編 ·地域文化 ·10.9萬字
本書立足于歷史文化村鎮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做出積極探索。書中緊密結合當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背景,在系統分析國內外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研究、實踐以及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村鎮自身價值內涵的特點及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需求,運用系統綜合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對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預警做出理論研究,并構建一套較為完善的文化空間保護預警指標體系和方法,監測和評估歷史文化村鎮文化空間的保存狀況,判定村鎮文化空間保護預警警度及信號,并根據警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排除警患,便于更有效地實施對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監測和預警的預防性保護,對歷史文化村鎮未來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提供針對性較強的有益指導。同時,書中以天津歷史文化村鎮為例進行實證研究,以檢驗該預警系統的科學性、可行性。本書涉及建筑、規劃、地理、社會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希望通過本書,為新時代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與方法。
趙曉燕 張戈 劉欣 ·地域文化 ·12.7萬字
《安康優秀傳統家訓注譯》遴選了安康12家優秀傳統家訓進行整理、注釋、翻譯、論述。12家家訓涉及家庭生活的諸多方面,作為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書收集整理的家訓重視道德理性能力的提升、獨立意志的培養、人格尊嚴的保護、儒家人文精神的傳導、知識和技藝的傳承、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及和諧家庭倫理關系的建構,對我們今天的治家教子、立身處世、增強文化自信、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安康優秀傳統家訓注譯》編委會 ·地域文化 ·15.7萬字
下浩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前臨長江,背靠黃山、真武山,江城、山城兼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一直沒有斷代,經過清初湖廣填四川、清末民初開埠熱和抗戰舉國內遷三次千載難逢的大機遇,一次次造就了下浩的興旺繁榮,在古跡、洋行、使館、商戶林立,名人薈萃中擁有無以數計、獨具特色的精彩史實和逸聞傳奇。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落泊小住,中國內陸開埠殖民最早洋人街,西南和平大法會在涂山寺舉辦,首任市長潘文華題首善之區碑,世界米菩薩袁隆平從這里走出,四千箱故宮國寶藏安達森洋行,意大使泄密蔣介石官邸遭空襲,梁思成奔波呼吁奈良京都避炸,不見硝煙卻是暗流涌動諜戰酣,周恩來密會民主人士虎口脫險,馮玉祥將軍視察撰下浩興旺詩,趙丹率演藝同仁吃千斤臘子魚,陪都時期美味佳肴薈萃龍門浩,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先全國首演,重慶特色獨具的吊腳樓集聚區,永難忘卻的歷史老街兒童樂園。
張川耀 ·地域文化 ·11萬字
是由土生土長的東蘭文化人及部分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共同撰寫的一本反映東蘭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養生旅游的文化讀物。全書圖文并茂、文筆輕松流暢,可讀性強。是一本激勵老區兒女牢記歷史、開創未來、傳遞正能量的鄉土教材。
張頻 ·地域文化 ·29.6萬字
晉城歷史上的“下川文化”代表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粟作文化的先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晉城又成為太行之巔崛起的一座魅力新城。本書是秦海軒先生多年來對晉城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記敘了時間跨度長達兩萬年的晉城歷史的精彩片段和重要人物,內容上涵蓋了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歷史諸多方面,因此具有較強的史料意義和出版價值。
秦海軒 ·地域文化 ·18.1萬字
淄博,一座集齊文化之大成的歷史名城,有著數千年的商業沉淀,傳承古韻,匯聚時尚。一條普通的街道,或許深藏著有趣的歷史典故,這是淄博的底蘊;一座小小的燒烤店,或許日流量可達萬人,這是淄博“好客山東”的熱情。左手一串烤肉,右手一本《淄博城事繪》,你可以到周村古街去看大染坊的商業傳奇,去陶瓷琉璃博物館看指尖藝術,吃上一天的“博山菜”,再給朋友帶一個蹴鞠……作者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張張走心的繪畫,讓你吃喝玩樂可以很文藝,衣食住行可以很浪漫,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多“淄博故事”。
馬達 ·地域文化 ·4.9萬字
本書以一個特殊的農民工群體——重慶“棒棒”(以從事人力搬運為主的農民工群體,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運的竹棒,重慶市民稱其為“棒棒”。)為研究對象,以其所固有的鄉土社會的特質——鄉土性為研究主題,從都市感知的視角切入,考察這一群體都市適應的特點,探討中國農民的鄉土性在該群體都市適應中的體現,分析他們所延續的鄉土性對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適應過程的影響,揭示棒棒社會保持鄉土性的本質特點,并由此來討論都市化背景中底層社會的特質。
秦潔 ·地域文化 ·23.8萬字
本書對山東省內49個各具風格的、正在使用或已經被棄用,卻在運輸史上做過貢獻的火車站進行深度挖掘,對這些火車站的概況和歷史人文進行了介紹。作者懷著對鐵路、對火車由衷的熱忱,講述歷史上發生在各個火車站的故事。
王旭光 ·地域文化 ·14.4萬字
本書為地方文化類書籍,重點介紹了?牛溝兵工廠的發展歷程及重要意義。?牛溝兵工廠是抗戰時期晉綏根據地的第一個兵工廠,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在陜西省佳縣?牛溝村駐扎了七年之久。兵工戰士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制造出大批武器和彈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廠期間,?牛溝村的群眾上下同心,團結一致,獻糧、獻地、獻房、獻力,不遺余力地全民支前,他們雖然沒有上前線殺敵,但做出了同樣的貢獻和犧牲,從而譜寫出一曲可歌可泣、軍民魚水的鏗鏘頌歌。
劉亞蓮 ·地域文化 ·6.2萬字
在近代華北社會中,泰山信仰既是清廷實施“神道設教”的政治手段,又是民眾應對日常生活困境的文化傳統。由于西方文明的刺激,近代中國出現了社會轉型與文化焦慮,泰山信仰禮俗自清末以降不斷遭到知識界的批判、基督宗教的敵視與政府的強制改造。在內外交困之中,泰山信仰仍滋潤著華北民眾的日常生活,并呈現更為豐富的文化面相。本書從區域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討了近代華北泰山信仰的演進及其境遇,從一個側面揭示近代華北社會變遷的路徑與機制。
李俊領 ·地域文化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