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宋金時期著名醫藥學家劉河間一生著述的輯集、點校本。劉河間者,姓劉,名元素,子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北河間人,故世稱"劉河間",并以"河間"名重天下。其時與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齊名,合稱"金元四大醫家"。劉氏一生著述頗豐,據文獻記載,若十余種,經廣蒐博采,研究考證,其中有門人所撰,或私俶者編寫,有的則純屬托名之作。今將其自撰,以及門人、私俶者整理的著述,凡九種,編輯校點,勒成一步,名曰《河間醫集》,以饗讀者。
(金)劉完素 孫洽熙 李世華等 ·中醫 ·41.2萬字
本書的主要內容的選擇,以“臨床應用”為主。編寫內容以體現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如外治法中之針灸、推拿、熏蒸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內治法,以及灌腸療法等等。其中凡屬顯著中醫特色者詳細收錄。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本套叢書雖然是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但仍應以辨證論治為編寫原則。內容選擇上,為突出中醫特色,故原則上不介紹西醫藥治療方法,或略要述之,以備臨證參考。
李浩 李凡成 劉元獻 ·中醫 ·31.6萬字
本書對于內經七篇大論重新類編,用以經解經的方法,做導讀以助讀,附以七篇大論原文,供讀者對照甄別;并將《內經》所引上古佚文單列篇章,供研究者參考;另附作者對五運六氣理論創新性研究論文5篇,啟發讀者思路。
鄒勇 ·中醫 ·25.5萬字
中醫學術的發展,需要新學說、新學科的不斷建立。本書作者有鑒于濕熱為患十分廣泛,古今文獻資料豐盈,有關理論特色鮮明,早在20年前就在報刊上提出“應建立中醫濕熱病學”,經過10余年的艱苦努力,終于編撰成《中醫濕熱病學》一書。全書分緒論、病證各論、常用方劑三篇,還設有附篇,內容包括濕熱病的定義、范圍、學術源流等精述;39個與濕熱相關的臨床常見病種古今辨治經驗;33首治療濕熱有效方劑臨床應用驗案舉例;歷代名論名著名案的選釋以及現代實驗研究進展概況。具有編寫體例新穎、學術研討深刻、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豐富多彩和切合臨床實用等特點,體現出“繼承中有發揚,整理中見提高”,很適合廣大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參考,也是中醫院校學生和自學中醫者的良好讀物。
盛增秀 莊愛文 ·中醫 ·38.6萬字
本書分緒論、上編、下編三部分。緒論為“古代脈學名著五種之作者丶著作簡介與學術成就提要”。上編精選了古代名醫五部脈學名著,分別是:元·滑壽《診家樞要》;明·張景岳《脈神章》、李中梓《診家正眼》;清·張璐《診宗三昧》;周學海《重訂診家直訣》。這五部名著是任應秋先生推薦的(詳見《中醫雜志》1963年第1號)。下部為古今名醫脈案選粹,將傷寒病與內、婦、兒、外、五官等各科脈案分成若干輯。本書之特色:既編輯以理論為主的脈學名著,又編輯源于臨床的名醫脈案,將理論與臨床密切結合。
呂志杰 ·中醫 ·34.2萬字
學術經驗傳承工作的學術總結:主要介紹了作者運用大方復治法、補中益氣法、補腎活血法在治療疑難雜癥的運用經驗。弘揚渝東鄭氏溫病學經驗:厘清溫熱濕熱、突出以方系證、倡導先發制病和重視中西匯通。介紹了肝病、腎病、類風濕關節炎和腫瘤等疑難病癥的治療經驗。對50余年來的學術經驗進行初步總結。
鄭邦本 ·中醫 ·25.4萬字
黃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宗師”。著有《傷寒懸解》、《素靈微蘊》、《金匱懸解》、《四圣懸樞》、《四圣心源》《長沙藥解》、《傷寒說意》、《玉楸藥解》后世所稱《黃氏八種》,后又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問世。
(清)黃元御 麻瑞亭 孫洽熙 ·中醫 ·21萬字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自面市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認可,本次是我們從106種古籍中選出30種進行修訂。修訂原則是:1、本次選出的古籍為臨床上常用、讀者需求量大的品種,上版多次重印。2、本次修訂力求原文準確,每種醫籍由專家嚴謹校勘,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3、原則上只做原文,不做校記和注釋。4、在裝禎形式上在保持上版風格的基礎上,以精裝版面市,在版式上也為了方便讀者而重新設計。全書共12卷,按病癥分為205門,以內科病案為主,兼及外、婦、兒、五官、口腔等病癥。每案詳載姓名、年齡、體質、癥狀、診斷和治療,故述較完整,理法方藥亦相契合。案或詳于證,或詳于因,或詳于治,均有依據。
(明)江瓘 蘇禮 ·中醫 ·37.2萬字
2014年仝小林院士與弟子學生利用微信創建中醫學術交流平臺,針對歷代理論難題、臨床專病經驗、方藥量效果關系等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討論,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平等交流,鼓勵爭辯,唯真唯實,唯用唯效,氣氛熱烈,亮點頻現,《仝小林微醫辨惑傳習錄》即為師生互動的學術結晶。本書分仝小林論中醫維新、中醫基本理論辨惑、中藥方劑運用心悟、中醫臨證經驗發微、臨床典型案例探討等部分,將討論文字分類整理,直指核心,匯聚精華,理論發揮、案例評析,密切聯系實踐,體現知行合一,讀者如能深入體會全書之理、法、方、藥、量、案之真義,必有收獲。
朱向東 趙林華 黃飛劍 ·中醫 ·27.1萬字
《云林醫圣普渡慈航》乃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于崇禎元年(1628年)九十高齡時撰著,并由其子龔定國協助完成,于崇禎五年(1932年)付梓。本書以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為序,分為8卷,內容包括醫論及內、外、婦、兒各科病證160余種,是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論病辨證,以臨證為據,逐條分述;選方用藥,切合實用,并附病案治驗,頗有臨床參考價值,廣泛適用于中醫藥臨床人員和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自學者學習參考。
連建偉 莊愛文 ·中醫 ·31.7萬字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關于陽明腑實證本質的研究、腸道屏障功能損傷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肺損傷的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膽道感染、膽管梗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是國內第一部關于急腹癥陽明腑實證中西醫結合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的專著;內容為6項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成果和25年臨床工作經驗總結;突出介紹國內外關于陽明腑實證及其相關疾病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最新進展。
陳海龍 ·中醫 ·37.8萬字
本書融會經典文獻,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了中國古典針灸學的理論原點、理論構建范式、檢驗規則和基本原理,對根于脈歸于血氣的針灸分部理論、明血氣知病所定可治的診病方法、以調控血氣為核心義涵的針方之道等進行了深入剖析,使凝聚先賢理論思維智慧的身體觀、疾病觀和治療觀清晰重現,困惑當前針灸學界的諸多難題豁然冰釋,對復興古典針灸學理論、引領針灸發展、促進臨床水平提高有重要意義。
黃龍祥 ·中醫 ·28.2萬字
本書專為門診中醫師設計,以基層臨床常見癥狀為綱,綱下設病,圍繞常見病多發病,系統深入細致地總結了介紹了河南濮陽市名老中醫劉善鎖先生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的寶貴的經驗,如辨證分型、各型經驗方,以及藥物的使用經驗、配伍規律等,清晰、簡明、實用,體現了中醫簡便廉驗的特點,對基層中醫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孫艷淑 劉繼如 劉紅梅 ·中醫 ·26.8萬字
《醫源經旨》,綜合性醫書,八卷,明代余世用撰,成書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刊行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卷一為總論,凡67篇。卷二至卷八為各論,卷二列中風等8門,卷三列痰飲等14門,卷四列積聚等10門,卷五列腳氣等13門,卷六列痔漏等16門,卷七列厲風等21門,卷八列幼科門總論等29門,凡111門。全書以編述為主,卷一隔片多采擇經論如《素問》等,卷二至卷八各門之論、脈、方法及活套亦多來自前代文獻,注重臨床實用,理法相系,方藥簡明。此次以上海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四年刻本(孤本)為底本整理而成。
(明)余世用 ·中醫 ·33.1萬字
《傷寒選錄》是明代著名醫家汪機的著作,全書八卷。卷一為專題論說,將“諸先賢所論”中“于仲景有發明者”,如“六經傳變論”等“并采輯卷首,以廣見識”。卷二至卷六以病癥名如“發熱”“自汗”等為綱,六經及治法為目,將《傷寒論》的條文進行了重新歸納整理,并為之集注,為全書的主體。卷七專論脈法,包括“辨脈法”“傷寒諸脈”等,均予集注與評述。卷八為“傷寒選錄藥方”,分方、藥兩部分,“藥方加減例”將全書所用方劑集中敘述并予以加減;“傷寒藥性主制要略”將書中所涉及的藥物逐一羅列,略述其性味、歸經、功效及用法及注意事項等。
汪機 ·中醫 ·36.9萬字
《扶陽論壇6》為2013年10月在安徽合肥召開的第五屆扶陽論壇專家演講稿等相關內容進行整理策劃組稿的一部著作。與2008年出版的《扶陽論壇》、2009年出版的《扶陽論壇2》、2011年出版的《扶陽論壇3》、2012年的《扶陽論壇4》、2013年的《扶陽論壇5》為系列書,本書為將扶陽論壇的錄音資料進行編輯轉錄,復經論壇主講專家進行斟酌補益后組稿而成。本書延續了《扶陽論壇》的“完全現場實錄”的鮮明特色,讓無暇參會的廣大中醫同仁、中醫愛好者也能夠感受完整、真實的“實錄現場”。作者簡介:盧崇漢,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扶陽學派第四代傳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師從祖父盧鑄之先生、伯父盧永定先生。深得祖父二輩悉心教培,醫道日進,17歲即懸壺蓉城,19歲已有醫名。臨證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有“盧火神”之稱。著有《扶陽講記》《扶陽論壇4》等。
盧崇漢 ·中醫 ·20.3萬字
中醫有十大經典,《傷寒論》是其中的一部。本書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文獻教研室校注。本次點校即以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明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縮微膠卷本為底本。加入歷朝歷代、不同流派中醫大家、名家對《傷寒論》的不同理解,包括近現代的一些新研究,是中醫院校學生、中醫基礎和臨床研究《傷寒論》人員的參考書。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撰次 (宋)林億校正 范登脈校注 ·中醫 ·35.5萬字
本書為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二、三期,即“處方篇”。《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共八期,該書緊密結合臨床,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深奧為淺顯。其為文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縱橫捭闔,新意頻出;而又生動活潑,親切感人。《屢試屢效方》乃張錫純“至遇難治之證,歷試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經營,自擬治法。迨擬出用之有效,且屢次用之,皆能隨手奏效,則其方即不忍拋棄,而詳為錄存。”“自擬之方凡百余,約皆歷試有效而后筆之于書”,該書得到了醫界的高度評價:“歷試諸方,莫不應手奏效,如鼓桴之相應。真活人之金丹,濟世之慈航也。”本書適合中醫臨床醫生、醫學院校師生、中醫研究人員閱讀。
張錫純 劉觀濤 ·中醫 ·25.9萬字
《李氏醫鑒》是一部綜合性醫書,清李文來撰,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書共十二卷,其中正文十卷,續補二卷。書中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的證治,每一種疾病下首冠以醫論,繼列常用方劑,最后梳理《本草備要》等著作中的藥物記載。卷一為頭面、口鼻疾病,卷二為口、舌、齒、耳疾病,卷三為身體各部雜病,卷四為脾胃、外感疾病,卷五為暑病、黃疸等疾病,卷六為肺臟雜病,卷七為瘧疾、大小便等疾病,卷八為婦、兒、外、骨傷等各科雜病以及急救良方,卷九和卷十為醫論。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輯為《續補》二卷,末附三焦命門辨一篇。今以清康熙貽安堂刻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而成。
(清)李文來 ·中醫 ·21.5萬字
《本草乘雅半偈》,明盧之頤撰,本草著作。初稿每藥按核、參、衍、斷四項內容加以詮解,后因戰亂,書稿散佚,經追憶,重新撰寫了核、參兩項,因得原數之半,故易名《本草乘雅半偈》。清順治四年(1647)刊行問世,釋藥354種,后于順治十五年(1658)增釋46種。增補后,全書共12帙,釋藥400種。所釋藥物以《本經》居多,兼取《別錄》《唐本草》《開寶本草》諸書所載。所釋各藥先標明出處,次列藥名、氣味、主治等。釋文部分首為“核曰”,對該藥產地、名稱、種類、形態、修治等內容加以詮解;次為“參曰”,對該藥功用特點加以詮釋,其中常引其父盧復以及繆仲醇、李時珍、王紹隆諸家之論,考據博洽,辨論明晰,間有經驗之談。本次整理以月樞閣增補本為底本。
盧之頤 ·中醫 ·3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