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傷寒舌鑒》是清代張登所著的一本舌診專著,書中載有一百二十幅舌相圖。以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為主,按六經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介紹了各種舌象。能更好的讓臨床醫生在六經辨證中結合舌象診斷疾病。此書是按《傷寒舌鑒》改編,因原書只著重記載了舌象,而在脈象,方藥組成的方面很少記載。為了使該書更加適應于現在中醫藥學的辯證理念“四診合參”我們把書中不足的地方全部增加上去,除了增加了脈象,方藥,還加了典型的醫案,使該書更加完善,提高了在臨床辯證中的實用價值。
馬一森編著 ·中醫 ·4.6萬字
為便于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健康監督機構、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公共場所經營者和公共場所技術服務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公共場所系列標準的理解,推動公共場所衛生標準的實施應用,國家衛生健康標準委員會環境健康標準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產品安全所組織專家編寫了《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實施指南》。本書針對新發布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公共場所衛生系列標準》逐條解讀。對標準條款中無法一一呈現的每個指標的相關背景和國內外現狀、制定依據等進行了詳細說明。有利于從業人員理解、應用原標準,在執行過程中有據可依。
姚孝元 程義斌主編 ·預防醫學 ·17.6萬字
《喉科杓指》,清代包永泰撰。該書是一部承前啟后的中醫喉科臨證專著,在前賢張宗良《喉科指掌》基礎上有增補與發揮。全書四卷,卷一分咽喉科綱領、脈訣圖說、針灸明堂針法、咽喉吹飲諸方、制藥法等內容。卷二至卷四分論咽、喉、舌、牙齒門的診治與方藥。書中咽、喉、舌各門一癥一圖,輔以歌訣。包氏對喉癥初起以宣散、疏解為基本大法的認識,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清)包永泰 ·中醫 ·3.4萬字
刺五加作為目前臨床應用非常廣泛有效的一味中藥,在神經保護方面作用顯著,本書在古今文獻的參考和多年的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對刺五加的文獻研究、種植栽培、現代基礎研究及現代臨床應用進行了全面的記述,并且著重介紹了刺五加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究進展和課題組取得的研究成果,為刺五加的臨床應用和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藥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盧芳 ·中醫 ·18.6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各種冠狀動脈支架的特性和參數,分為六十三章,配以圖片,資料真實,方便臨床醫生了解,從種類繁多的支架中作出最佳選擇,并作出相應的臨床決策。本書主要供從事心血管內科介入治療的醫生尤其年輕的介入醫生參考和查閱。
崔連群 ·外科學 ·6.3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了癲癇綜合征的診斷和分類方法、治療原則,目前臨床可使用的藥物及選藥和停、換藥物原則,抗癲癇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項,癲癇綜合征的預后,以及國內外權威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等。全書敘述簡潔,內容實用,是基層醫師實施癲癇綜合征規范化診療的指導用書。
秦炯 黃紹平 劉智勝 王藝 ·臨床醫學 ·2.2萬字
本書分別從醫療管理、護理管理、院感管理、后勤管理、藥事管理、信息管理等六個板塊介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院管理實踐,并創新性地介紹了核輻射的應急管理與方艙醫院的管理實踐。本書主要特色為:根據國家醫學中心建設要求,符合國家政策;涉及領域廣,基本涵蓋所有常見公共衛生事件;基于醫院實戰經驗,操作性強,可借鑒,實用。
王偉 吳菁 ·醫院管理 ·17.2萬字
主編組織科室的,或多年在一起合作的專家,收集整理曾經收治的、會診的肌肉骨骼系統超聲診斷的疑難或典型病例,收集匯總60例。每個病例內容包括:簡要病史資料、超聲診斷檢查指標、特征,做出診斷或鑒別診斷的經過與分析,以及最后專家對該病例的經過的“點評”(點睛之筆)。每個病例配以代表性超聲診斷圖片。
郭瑞君 ·醫藥教材 ·9.6萬字
全書分為兩篇,上篇主要介紹導致腰痛的常見疾病,下篇主要介紹引起下肢髖、膝、踝疼痛的常見問題。對于每一種疾病更是從解剖、發病機制、臨床癥狀及治療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解讀。本書以"問題解答”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回答臨床上患者"高頻”的問題。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不僅從傳統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提供方法,更是注重物理治療,尤其是指導患者居家主動鍛煉,力求從生物力學方面處理疾病帶來的疼痛等問題,以求從"根”治病。
馬超 ·護理學 ·5.2萬字
“凡醫之視疾,審陰陽之虛實,別傷感之重輕,大約不離乎觀色、察言、辨證、視息四者而已。無如世之傳者習者,每專一而略三,于望聞問多忽焉。即編集成書者,亦皆首重脈診,而將三者殿之于后,簡略不備。顧病在臟腑經絡,從外測內,舍是三者,而僅于三指之下,欲洞見一切,戞戞乎其難之矣”,呂紹元繼承明清以來重視四診合參的觀點,“茲集博采先賢往哲之言望聞問切者,匯錄成帙,明其精義,正其是非,以便初學誦習,使有定見于胸中,不為似是所淆”,著成《四診集成》初稿。呂氏《四診集成》書稿“振綱挈領,提要鉤元,采前人之精華,定后人之式法”,確“可為審證察脈之正階”,具有較高理論實踐價值,因此二君再攜其友人弟子,秉承“按之《內經》《金匱》等書,直與先賢正旨符合,然后采入焉”宗旨,對呂氏初稿再次“刪繁就簡,去粕存精”,終成《四診集成》,并按字數約別為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三為望診,卷四有望診、聞診、問診三部分內容,卷五至卷八為脈診。
(清)呂紹元著 譚春雨等校注 ·中醫 ·10.5萬字
“針刀+”學術理念是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煉總結出來的,是針對臨床慢性筋骨病采用的分型、分期、分度階梯化的辨證施治。本書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紹有關慢性筋骨病的研究進展,使讀者對其有一個全面認識。第二章介紹針刀+辨證診療技術,主要從概述、指導思想、技術內涵、辨證施治以及優勢和特點五方面進行闡述,使讀者能夠深刻認識該技術。第三章介紹運用“針刀+技術”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股骨頭壞死、膝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等九大疾病的辨證施治過程及病例分享,希望讀者能夠將“針刀+”學術理念及診療技術真正地運用到臨床診治過程中。本書繼承和發揚了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思想,將南少林驗方、手法、方藥與針刀有機結合,進一步總結、升華“針刀+”臨床經驗;將針刀中“針”的作用和“刀”的作用充分展現,提出“調達針法”與“調衡刀法”,豐富了針刀的臨床診療操作。
修忠標 趙紅佳主編 ·臨床理論 ·13.9萬字
PG-SGA由患者自我評估部分及醫務人員評估部分兩部分組成,具體內容包括體重、攝食情況、癥狀、活動和身體功能、疾病與營養需求的關系、代謝方面的需要、體格檢查等7個方面,前4個方面由患者自己評估,后3個方面由醫務人員評估,總體評估包括定性評估及定量評估兩種。臨床研究提示PG-SGA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患者特異性營養狀況評估工具。
石漢平 李薇 王昆華等 ·外科學 ·9150字
本書主要以漫畫形式向讀者講述肝病的基礎知識,以及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內容涵蓋病因、癥狀自我觀察、日常注意事項、預防和治療等多方面。本書圖文并茂、生動形象,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的敘述,告知讀者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如何科學地進行肝病的自我管理;教會其有效自我照護、心理舒緩、院前緊急自救等較有效的方法;讓讀者能認識常見肝病,對肝病不再畏懼,走出罹患肝病后的誤區。
毛先海 段小輝主編 ·預防醫學 ·1.5萬字
本書編者詳細查閱了近十余年國內外的文獻,從頭顱與健康入手,立足于專業性和實用性,詳細闡述了腦顱的知識、生長發育和腦顱對腦發育的影響,早產兒與足月兒姿勢性頭顱畸形的發生、發展與干預,斜頭、斜頸與視覺發育的關聯與干預,頭顱畸形的檢查評估,物理治療與矯形等。其中在頭顱畸形影響腦發育和認知行為的闡述中,特別強調了預防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對可能的骨縫早閉的復雜病例,提出應在檢查中予以觀測,及時明確診斷并進行手術治療。
趙聰敏 王維平主編 ·兒科學 ·7.6萬字
作者結合自己在中美兩國行醫的經驗和體會,分別從美國的醫療模式、醫生培養、疾病預防保健、篩查,就醫過程直至臨終醫學階段,向讀者詳細地介紹美國醫療的方方面面,并著重介紹美國醫生的培訓體系以及美國醫生行醫的循證思維方法,希望能對中國目前住院醫師的規培和推廣中國的循證醫學有所幫助,對中國的基層醫生在實踐循證醫學和患者教育方面提供參考。此外也希望書中的不少內容對中國的普通民眾在醫學知識的普及方面會有所裨益。
林艷豐 陳雄鷹 謝黨賜 ·綜合 ·17.6萬字
婦科炎癥是婦科門診接診最多的疾病,本書針對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附件炎等多種疾病,從婦科炎癥的發病情況、如何發生、有什么癥狀、需要做哪些檢查而確定診斷等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本書特色為中醫、西醫并重,中西合璧,針對具體疾病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具體策略和預防調養措施,力求讀者能夠徹底了解婦科炎癥,知道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患有該種疾病、如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怎樣調節飲食、合理運動、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和心理調整,從而活出健康、活出精彩。本書的內容較為全面、細致,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具體方法的介紹,并引用新的、權威的觀點及數據。全書圖文并茂,嵌入具體病例,以故事性的情節引入,講解深入淺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內容具有科學性、實用性、通俗性及新穎性,實為廣大女性朋友的良師益友。
徐蓮薇主編 ·婦產科學 ·11萬字
本書主要從事幼兒照顧的人員編寫的培訓教材。主要介紹:從業者職業道德、嬰幼兒生長發育特點、嬰幼兒解剖及生理特點、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嬰幼兒營養基礎、計劃免疫與預防接種、嬰幼兒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等。
馮敏華等 ·基礎醫學 ·4.7萬字
古中醫是指漢唐以前的一種醫學模式,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天人相應觀念,即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密切聯系的,人與天地宇宙都是一氣變現的結果,故人要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中醫學的疾病認識觀與養生診療觀。而《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這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則是古中醫學的的靈魂所在。《黃帝內經》為古中醫學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論依據。醫圣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嚴謹精妙的六經法度與千錘百煉的傳世經方則是古中醫學在臨床上的神兵利器。《神農本草經》則為古中醫學展示了用藥大法。漢唐以后,金元以降,明清以還,儒理之道滲入醫林,古中醫學就此陷入了低谷。直至清末民初彭子益的出現,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衣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找到了古中醫學傳承斷層的脈絡,使古中醫學得以重生。本書為古中醫學入門讀物,由任之堂主人余浩撰寫。著重講解了古中醫學的世界觀,即精氣學說,古中醫學的方法論,即陰陽五行思維和象思維,古中醫學的藏象學說、氣化論、診療觀等。本書由作者的課堂講稿改編而成,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旨在回歸中醫的本原,推進古中醫學的發展,促進中醫學的復興。
余浩 熊廣華主編 ·中醫 ·7.1萬字
本書以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8版《診斷學》為依據,以衛生計生委高等醫學院校診斷學教學咨詢委員會推薦的穿刺檢查手法為基礎,用系列圖片分解演示查體動作,配以文字解釋,圖文并茂。特別注重規范手法的細節演示,按照臨床面對真實患者的全身體格檢查的步驟實施,幫助學生建立全身體格檢查的整體概念,并能熟練運用于臨床實踐。本書內容先進,針對性、實用性強,以袖珍版裝幀,便于攜帶及并隨時翻閱,可作為帶教老師進行物理診斷實踐教學和臨床醫生工作時的參考用書,也可供醫學生學習《診斷學》時相互體檢、反復訓練、自我評估時參考。
李曉丹 ·臨床理論 ·3.9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通過訪談、長期跟診、處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動還原名老中醫本人學醫及從醫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學術思想形成的過程及臨床診療專病的經驗。本書是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道術結合’思路與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創新研究”,圍繞張之文教授道術傳承展開系列研究的成果。
馮全生等主編 ·中醫 ·1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