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曲體研究,是對曲的聲樂因素的構成形式與內在規律加以探討與研究。有關曲體的研究,是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書在前人基礎上有所開拓與深入,主要在三個方面做出了創新:一是在研究的視角上,不局限于文人律曲的曲體。二是力求深度,不僅考察曲體的外在形式,而且探討其內在規律,加強理論深度。三是用動態的視角來審視和考察曲體的沿革與流變,通過對曲的發展流變過程的考察,尋繹出其中的規律。全書視角獨特,論證翔實,資料豐富,多可借鑒。
俞為民 ·音樂 ·27.8萬字
“唱響世界·我的中國夢——金鐵霖從教50周年學術音樂會”于2013年12月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與會音樂評論家、教育家、歌唱家、表演藝術家等眾多金鐵霖是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鐵霖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院長,自1963年起從事聲樂教學工作,在50年的樂壇生涯中,培養了大批聲樂人才。將系統總結和研討金鐵霖先生的“中國聲樂”教學體系,并專題研討如何為“中國聲樂”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構建“中國聲樂”學派,使“中國聲樂”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金鐵霖主編 ·音樂 ·26.9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大曲是我國音樂文化史研究中受關注的“音樂事象”之一,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制度、功能為視角,按禮、俗兩條脈,分別從結構體制、音樂機構、承載群體等層面對大曲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拓寬了大曲研究的視野,揭示了大曲動態演化的意義。
柏互玖 ·音樂 ·30.8萬字
本書是魏軍教授的優秀學生論文集,魏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陜西秦箏學會創建人之一。從事箏專業教學、箏史、箏演奏理論的研究,為秦箏學科的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自2000年至今,培養了古箏專業研究生幾十人,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被全國音樂院校錄用專業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學生中有薛蓮、曲明明、魏月明等在業界極具影響力的箏人,這些學生在古箏教學之路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專業性論文。論文有詳細介紹了近幾十年陜西箏派的創作曲目的演奏特點與技巧;有介紹陜西箏派的代表人物的發展歷程,有詳細講述陜西箏派某一演奏技巧的專題把握與運用等,整個論文集完整地展現了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特色及演奏技巧,是陜派箏的資料整合。
魏軍 ·音樂 ·28.7萬字
本書以美學的“感性學”性質為出發點,對音樂的特殊性問題進行了新的分析。將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放在“音樂的意義”下進行綜合闡述,在揭示審美規律的同時,明確音樂審美中理性與感性的關系,強調多元音樂文化觀,在可能之處適當加了一些后現代主義音樂、世界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事例等等。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緒言,是關于音樂美學學科的知識;第一章,是關于中西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第二章到第六章,是關于音樂自身的美學規律,包括音樂的功能與價值、音樂的感性樣式類別、音樂的特殊性、音樂的意義和音樂的存在方式;第七章到第十章,是關于音樂審美的規律,包括音樂審美能力與趣味、音樂審美條件與審美關系、音樂審美規律以及音樂審美標準;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是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即創作、表演、教育中的美學問題。此外,本書還對一些社會音樂生活中的美學問題,包括音樂批評、多樣化音樂審美需要與滿足、多元音樂審美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音樂產業中的美學問題以及音樂文化管理的美學基礎等等進行探討。
宋瑾 ·音樂 ·20.9萬字
本書以交響音樂發展史上不同時期具代表性的20位交響音樂大師為主題,以文學化的語言,以“肖像”式的視角,生動地刻畫了20位大師的生平、作品以及歷史業績。每一位交響大師皆以一個概括其貌的標題yin領,提示其歷史價值。20位大師包括“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中的永恒陽光”莫扎特、用痛苦鑄造了歡樂的貝多芬、交響音樂的“歌者”舒伯特等。
李近朱 ·音樂 ·24.1萬字
本書是“諾頓音樂斷代史”系列之一,通過周密詳實的史實論述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背景及音樂特征。作為本系列圖書的開篇,本書以深入地道的音樂剖徐和視野廣闊的文化詮釋,奠定了“諾頓音樂斷代史”在音樂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權威地位!本書亦屬于美國研究生中世紀音樂課程的必修教材之列。本書長期以來是都西方音樂學界有關歐洲中世紀音樂的標準論著,資料豐富、條理清晰,基本上概括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全貌。
理查德·霍平 ·音樂 ·47.8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是音樂學家項陽對宗教和禮俗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書第一部分為近二十年間對宗教音聲的探索,第二、第三部分是近幾年對中國音樂傳統之禮樂與俗樂兩條主導脈絡為用的新思考,是一本集學術性、全面性、邏輯性為一體的音樂史學專業書籍。
項陽 ·音樂 ·44.7萬字
本書詳細解讀西方交響音樂,由時代的、社會的、文化的、個性的、技巧的等視角,有論述、有實例、有感受,以拓出愛樂者欣賞交響音樂的路徑,架起一座通向交響世界的橋梁,為讀者開啟交響音樂欣賞之門。本書用有文采的、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敘述與分析,力求生動,可讀性強,帶領大家走進交響世界。
李近朱 ·音樂 ·21.2萬字
該書包括了作者多年來撰寫發表的有關東方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樂律學研究和計算機音樂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評價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以中文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第二,以英文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會議論文;第三,作者翻譯發表的西方學者論文。
喻輝 ·音樂 ·21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7篇論文,包括還愿儀式音樂研究、鼓吹樂與民間婚喪禮俗的關系、上黨梆子的生成發展、河北吹歌辨等。該研究不僅對中國各地區的禮俗儀式進行了客觀和具體的描述,還折射出了民間信仰、禮俗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功能性問題,有利于學者對我國各地區民間儀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有微觀認識與宏觀把握,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樂種研究體系。
李衛 ·音樂 ·22.6萬字
本冊唯一的英國鋼琴家多諾霍,將娓娓道出自己對于英國鋼琴傳統的理解。白建宇夫婦險遭朝鮮特工綁架,曾是昔日歐洲各報頭條,陳必先含辛茹苦的學琴過程,或許更令人訝異與震撼。“匈牙利三杰”的訪問承接了第一冊中桑多爾和瓦薩里的藝術理念,群星閃耀的俄國鋼琴家則在這動蕩不安的十年里各自面對不同的人生際遇,榮耀有時,痛憾有時。
焦元溥 ·音樂 ·28.1萬字
要成為鋼琴家,必須也得是學者、音樂家、藝術家與運動員,甚至還是哲學家與時空旅人。收錄在第一冊的鋼琴名家,多是各演奏學派的重要傳人、赫赫有名的大師與國際賽事獲獎者,更是二十世紀音樂史不可或缺的要角。他們是時代的見證,受教于昔日鋼琴巨擘,又在不斷的探索和學習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鋼琴學派的演變與發展。賈尼斯是美蘇冷戰中音樂外交的代表人物,本書訪問是他首度透露相關細節,史蘭倩絲卡學承多方,甚至與拉赫曼瑪尼諾夫請益,經歷尤其特殊,三位亞洲鋼琴大師——傅聰、殷承宗、王青云——的人生故事,更是令我們在細細品味鋼琴藝術之外,感慨世事多艱,莫測難言。
焦元溥 ·音樂 ·27.7萬字
本冊中同樣追蹤訪談超過十年的鋼琴家還有鄧泰山、霍夫、巴維杰與齊柏絲坦,他們或是來自東南亞的山野,以赤子之心琢磨出繽紛燦爛的音色,在孤獨中解讀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與秘密,或是多才多藝,在鋼琴演奏之外,于文學藝術亦深有造詣,或是大器晚成,在訪問中見證演奏事業的起步與輝煌……
焦元溥 ·音樂 ·27.1萬字
這部“綜論”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教學用書。在中國當代舞蹈教育的學科建設中,“中國古典舞”是個必須面對的話題。“綜論”事實上是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設史”。它不僅關涉到動作風格而且關涉到體能訓練,不僅關涉到舞語特質而且關涉到藝術表達。本書綜合了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這一學科建設的求索、改進、提升、包容的進程,對具有學術價值的時間探索和理論陳述給予了準確的定位和恰切的評說;對于了解、把握這一學科的特質及取向,提供了寬廣的知識視野和深邃的學理啟迪。
于平 ·音樂 ·36.7萬字
此書以豐富而詳實的內容,巧妙地追溯了二十世紀藝術音樂的眾多流派。作者的探討從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德彪西這類標志性的人物開始,接著涉及了查爾斯·艾夫斯和沃恩斯·威廉斯為代表的民族主義運動,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和法國六人團所體現的哲性運動,以及自成一體的巨人如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此外,對于各類“主義”——序列主義、簡約主義、偶然主義、新浪漫主義和多元主義,也都做了清晰地闡釋。本卷分為三個部分——超越調性:從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重構與新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創新與分裂: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每一部分開頭都單列一章介紹當時的社會與思想環境,這是理解那時音樂現象必不可少的背景。
羅伯特·摩根 ·音樂 ·41.1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五臺山佛教音聲活態為用進行“對接”研究,形成上下兩篇架構。上篇涉及到印度與中土,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對佛教音聲體系的發展演變及其與世俗音樂關系進行整體把握,著重于佛教“從非樂到重樂”的歷史流變及其“俗曲佛用”傳統的形成;下篇則是從五臺山佛教音聲的活態為用中進行逆向考察的實證意義。上下兩篇之間存在著相互佐證的關系,從“印度——中土——五臺山”三個空間維度的比對研究實質上是回到原點、溯流探源之意。
孫云 ·音樂 ·28.6萬字
本書以歷史的脈絡為主線,綜合梳理的浙江省音樂的歷史傳承和戲曲曲藝藝術的發展。并對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現象予以重點分析。本書受到時任浙江省省長的高度重視,并親自撰寫了序言。
楊和平 ·音樂 ·33.6萬字
《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門文元著。《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關鍵詞:舞蹈藝術、文集。《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上海盛通時代印刷有限公司印訂。《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開本787×10921/16。《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為2016年12月第1版。《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內容包括:著述、藝評、風范共三部分。
門文元 ·音樂 ·30.3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在古代中國,國家對于戰爭有著一套嚴格而富有程序化的儀式,以求得到天地諸神的護佑,贏得戰爭的勝利。這些儀式即為軍禮。在軍禮的實行過程中,必有樂相須為用,此為軍禮之樂。中國古代軍隊在日常的軍事訓練、戰爭及鎮戍生活中,也有用樂現象,此皆為軍中之樂。本書即以明清兩代軍禮和軍中用樂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家軍禮和軍中用樂的史實和規律。
任方冰 ·音樂 ·2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