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7篇論文,包括還愿儀式音樂研究、鼓吹樂與民間婚喪禮俗的關系、上黨梆子的生成發展、河北吹歌辨等。該研究不僅對中國各地區的禮俗儀式進行了客觀和具體的描述,還折射出了民間信仰、禮俗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功能性問題,有利于學者對我國各地區民間儀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有微觀認識與宏觀把握,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樂種研究體系。
李衛 ·音樂 ·22.6萬字
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傳統人物畫中常用的造型手法,并且借助大量的古代文獻以及繪畫作品來對各種造型方式進行論述,列舉了顧愷之、張僧繇、吳道子、李公麟、陳洪綬、任伯年等不同時期著名畫家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說明。
鄒湘平 ·繪畫 ·32.9萬字
為了更好地借鑒美國高等舞蹈教育的經驗,本書對中、美高等舞蹈教育進行了系統、全面、詳細的比較研究,分析美國高等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夠領先于世界的內在和外在原因。筆者認為,只有沿著從歷史到現在、從宏觀到具體、從現象到理念、從實踐到制度的路徑展開比較,深入分析兩國舞蹈教育的差異,才能跨越文化的差異,探索中國高等舞蹈教育更多元的發展路徑。
武艷 ·舞蹈 ·22.1萬字
中國現當代美術的發展,始終是與“走出去”的姿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的美術家們仍然要堅持頻頻地走出國門,親身領略國際上的美術創作與研究的鮮活生態以及一切可供借鑒的心得、經驗和方法,才能有“出乎其外”的認知、覺悟與借鑒,讓中國的美術創作與研究成果在當今世界真正具有一種“普適性”的影響。
孫夢柔 ·藝術理論 ·23.8萬字
2017年春季,蘭州大學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創辦人類學影像映壇,邀請國內在影視人類學(視覺人類學)方面有建樹的學者攜帶民族志影片作品,到蘭州大學進行放映和學術交流,同時完成一次學術對談。本書收錄了“映壇”第一期至第七期學術主持人與八位學者的對談內容,以對談學者的學術興趣和已有研究工作為主,實踐與理論并重,行動與反思兼具,涵蓋影視人類學學科發展歷程回顧、學科框架與重要概念剖析、民族志影像表達探索與實踐、學科未來方向和路徑等。
王海飛主編 ·藝術理論 ·25.3萬字
本著為作者在多年的舞蹈評論領域中不斷耕耘而輯成的評論合集,其中既有宏觀性的舞蹈理論著述,也有較為具體的舞評文章,領域跨越綜論、舞劇、舞蹈詩、現代舞、芭蕾舞及雜論等,是作者多年來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
江東 ·藝術理論 ·26.6萬字
本書將戲劇藝術與教育方法完美融合,引領我們用戲劇的方式感知世界,開啟生命智慧之門。書中以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戲劇的形式與方法調動身體全部機能,讓知識變得可感、化為智慧,并通過戲劇的特性與手段,激發學習者運用身體智慧、心魂辭典、彈性意識和空的藝術四種路徑,實現全方位學習與成長。在本書中,身為導演專業博士的作者,結合自身在大理空劇團長達七年的戲劇式學習體悟與教學實踐,原創性地提出把戲劇作為學習法與教學法的學術理論和實用方法,這必將推動當下的跨學科美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當下教育的深化改革與全面進步。
李析靜 ·戲劇藝術 ·21.5萬字
文化生態學作為生態學與文化學相結合的一門新學科,對設計的文化本質和系統關系研究具有啟示性,以此為理論基礎可以提煉出“文化生態觀”,作為文化實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揭示文化生態系統的運作規律和建設重點,樹立基于文化生態的設計研究觀點和立場,拓寬了設計文化研究的視野。本書把文化生態理論向設計學理論轉化,提出設計文化生態學概念,對其理論框架進行構建;通過對設計文化生態理論的構建與本土設計的研究,提出設計創新與設計生態系統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模式;通過長期的實踐案例研究與驗證,探討本土設計為地域性文化生態服務的方法與設計生態系統建設的可能性。本書既是把生態學的方法引入設計學的理論創新,也是把文化生態學的方法論運用于設計研究的學科知識體系創新,有助于對設計文化的系統性和生態性理解,對設計學較多集中于本體研究和實踐研究的技術論傾向具有補充的作用,并有利于設計學研究視野的擴大和理論的豐富。
森文 ·設計 ·22.9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作者主要著眼于中國當代書法文化的現象、觀念和實踐領域,以文化生態體系化演變與發展為理念,試圖在古與今、中與外、書法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比較和貫通,以實現深度挖掘與思考。
言恭達 ·書法篆刻 ·21.8萬字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旨在通過對大量生動有趣的聲光電畫資料的分析,對基礎藝術理論的講解,極大程度激發學生對當代藝術活動的參與、討論興趣,同時也給有一定藝術素養的非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史、藝術理論的學習渠道,希望本書的撰寫,能夠為高校的全面素質教育注入新的藝術元素。
張璐等 ·藝術理論 ·20.3萬字
這本書同時是《木乃伊防腐指南》的修訂版和升級版。修訂版的意思,是指它修訂了原版中的錯誤和疏漏,升級版則是說《寶典》在《指南》的基礎上,增加了接近一倍的文字量。當初編輯《指南》時因為紙質書篇幅所限忍痛拿掉的文章又放回來了,并補充了一些全新撰寫的新文章。這本書是一群有志于電影評論的寫作者在互聯網上留下的足跡,他們論述的對象不僅限于影院里的熱門新片。從時間上說,從電影誕生直到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都是本書關注的對象;從空間上說,從中國到好萊塢,從日本到歐洲,俱涵蓋在內;從話題上說,電影理論、電影史、電影技術、導演訪談在本書中都可以找到。
magasa等 ·媒體藝術 ·35.4萬字
本著為作者在世界各地尋訪舞蹈真容的記錄,其中收錄了作者八方觀舞的觀感和思緒。從作者的筆下,不難捕捉到世界舞蹈文化的生動與多彩。
江東 ·藝術理論 ·28.1萬字
《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門文元著。《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關鍵詞:舞蹈藝術、文集。《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上海盛通時代印刷有限公司印訂。《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開本787×10921/16。《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為2016年12月第1版。《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內容包括:著述、藝評、風范共三部分。
門文元 ·音樂 ·30.3萬字
本書從音樂與文學結合的視角研究姜夔旁綴音譜的十七首詞調歌曲。首先論證其具有開創性的音樂建樹:白石從音樂表現力與層次感極豐富的唐俗樂二十八調出發,融入宋代士大夫的文藝尚雅思想,化俗樂二變聲高下不拘、隨用移易的靈活性入雅樂,為僵化的雅樂體系注入了活潑生機。其次考察其創調、創意之兼極精能:他綜合考慮詞旨、調源與宋調的音樂實際,擇優適韻;運用多種四聲五音協諧關系“倚聲”制撰,且自創以文學章法擬作音樂旋律的配樂手法。由此可見,姜夔既能以曲情渲染詞情、又能將文意譜成曲意,擅長以辭、韻、律、音、聲、樂高度諧和的藝術形式深化、升華詞境。本書的研究,實證了白石十七譜詞曲合平仄、明音韻、協音律的“音樂文學”屬性。
周韜 ·藝術理論 ·28.6萬字
創意設計的廣泛運用,加速了當代社會的表象化,也推動人類社會加快進入“泛媒化”的格局中。本書立足于傳播學的學科脈絡來透視創意設計行為,初探性地發掘出了設計業對于“媒景社會”的建構意義,并剖析了信息技術的革新對設計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楊揚 ·藝術理論 ·22.6萬字
本書討論了關于表演及表演教學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方法,分析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幾種表演體系的特點及它們的差異,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劇理論和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等,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其中還有作者自己的人生及表演經歷,具有較強的理論參考和史料保存價值。
梁伯龍 ·戲劇藝術 ·22.8萬字
蘇軾一生的宦游呈現為宏大的文化地理結構,相關的書法作品是這一地理結構的表征。“蘇氏題刻幾遍天下”,具有高度自發性的眾多題名、題字及詩文題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識-樂觀的文化態度與遠大文化抱負的體現。以山水賞會為基本主題的題刻是蘇軾將客觀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與其時作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繪畫再現高峰的出現,具有互文性。作為文化領袖,蘇軾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書法作品,如唱和詩、尺牘、題跋等,在時空建構上呈現為一種“唱和詩文本”,是北宋發達的書法交游網絡的鏡像。就書法的終極價值而言,蘇軾對“書寫不朽”有明確的意識,在一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他的書法活動有著強烈的言志意味,以及傳達獨特審美經驗的意識。
劉鶴翔 ·藝術理論 ·22.4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及其引發的文藝思潮變遷入手,著力探索近代戲劇改革的集大成者、河南戲劇改革領軍人物——樊粹庭的戲劇改革經驗,探討樊粹庭戲改成功的多重原因、創作思想、編劇理念以及創作思想與劇作風格之間的關聯,探索樊粹庭在近現代戲劇變革大潮中所利用的外部原因及其調整的內部機制,尋繹其戲劇觀念、編劇技巧、導演理念,借鑒其創新路徑,總結其劇作思想與文學價值,發掘其劇團管理、經營傳播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歸納其先進的戲劇教育理念和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樊粹庭戲劇改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和對中國戲劇做出的巨大貢獻,力爭為新時代戲曲繁榮提供科學參考。
徐芳芳 ·藝術理論 ·22.4萬字
本書按照時間線索和文化脈絡,記錄和闡釋從史前到當代西方歷史上具有紀念碑意義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和建筑,以及現當代的新媒體和觀念藝術等。幫助讀者理解藝術,解答“什么是偉大的藝術”“如何理解這種藝術風格”等諸多問題。
邵亦楊 ·各國藝術 ·33.2萬字
《樂府集成》是一部中世紀最具權威的阿拉伯音樂史巨著,由中世紀著名學者艾布?法拉吉?伊斯法罕尼用近50年時間搜集、匯編成冊,共20卷。內容以阿拔斯王朝初期著名音樂家伊卜拉欣?穆綏里編輯的《百聲》(百首歌曲)為基礎,廣泛搜集自蒙昧時代起至10世紀阿拉伯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匯編而成。對每首名詩名歌的作者、曲者和演唱者的生平事跡、生活軼事以及其表達內容、創作背景、流傳過程,甚至曲牌名稱、調式特點、配樂形式等都一一做了介紹,并穿插以征戰故事、宮廷趣聞、愛情傳說、語錄名言等。全書以大量篇幅描繪了阿拉伯人和早期穆斯林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是研究阿拉伯中世紀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和民俗民情的珍貴文獻,為歷代文史學家重視和推崇。
(阿拉伯)艾布·法拉吉·伊斯法罕尼 ·音樂 ·3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