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回顧了二戰后日本與GMS(大湄公河次區域)關系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GMS政策出臺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行動選擇,闡述日本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簡述了中國參與GMS經濟合作的歷程、中國的GMS政策,并對中日兩國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做出了比較,揭示了日本GMS政策對GMS五國對華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對日本今后的相關政策走向做出展望,并就中國今后如何進一步加強與GMS五國的關系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畢世鴻 ·國際關系 ·6.2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頻頻成為世界各國媒體的頭條,“新殖民主義”“債務帝國主義”甚至“流氓援助國”這樣的奇談怪論不絕于耳。事實上,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僅僅是提供“援助”嗎?“援助”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一帶一路”真的是到處撒錢嗎?西方國家真的如“好的基督徒”一般無私幫助非洲嗎?或者說,援助真的可以拯救非洲嗎?這些問題都是國際發展學科的研究問題。程誠博士接受了西方國際發展研究的系統學習,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八年的時間里游歷非洲近十個國家、旅行數十萬公里、調研了近百個中國企業項目,對以上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者可以說是中國的答案。進入新的世紀,中國在對非交往中廣泛使用以互利共贏為導向的“造血金融”模式,對西方長期執行而又效果不彰的“輸血金融”進行了揚棄與超越,為“一帶一路”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豎立了“南南合作”的全球典范。
程誠 ·國際關系 ·15.4萬字
天下秩序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伴隨“中國崛起”及其研究的熱潮,很多人將之視為中國歷史上構建世界秩序的成功經驗,但本書認為,它是一個被誤讀的“世界秩序”。“天下秩序”更多的是一種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而且它在歷史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書匯編了多篇文章,從多個視域對近世中國的身份認同與對外關系進行了反思。
李揚帆 ·國際關系 ·15.7萬字
企業履行海外社會責任對于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獲得東道國和社區支持,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題組對中資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尤其是公益行為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梳理現狀,提出問題,總結了跨國公司的經驗:善用企業核心優勢、注重項目本土化、善于借助NGO力量、持續開展長期堅持、吸引員工和利益相關方參與等。提出改進建議:重塑公益理念,優選公益領域,實施戰略性公益;完善公益管理機制,有計劃、有制度、有評估,引導員工參與公益;加強責任溝通和公益宣傳,善于借助NGO的力量,提高慈善公益的效率和效益。中國政府也要為中國NGO走出去創造更好的條件,建立起政府、企業與NGO協同合作、共同履責的新模式。
鐘宏武 張蒽 魏秀麗等 ·國際關系 ·15.7萬字
本書從絲路地緣環境切入,對絲路綠洲地帶、絲路草原地帶、絲路海陸交會地帶等三個不同區域展開深入研究,旨在梳理絲路不同地帶的商路或古道、驛站或古都等的地緣環境變遷的內涵、方式,分析絲路不同地帶間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的規律、特征,以及廓清中國西部周邊地區間在辟路交往、靠路發展、借路繁榮的文明成長中所取得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等,為建設中國西部周邊地區“絲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供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
馬麗蓉主編 ·國際關系 ·14.8萬字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研究成為聯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研究”引領地區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經略的重點地區,其大量主題既具有顯著的地區特性,也具有普遍的全球性意義。
盧光盛主編 ·國際關系 ·14.2萬字
本書從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幾內亞比紹的國情,并介紹幾內亞比紹與其他葡語國家、周邊鄰國、美國、法國等國的對外關系。本書還重點闡述了幾內亞比紹與中國在政治、經濟和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包括澳門特別行政區在中國與幾內亞比紹經貿合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讀者更加詳細地了解幾內亞比紹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和發展前景。
葉桂平 王心編著 ·國際關系 ·8萬字
產生于東亞地區實踐的發展和平在中國和平崛起之力的推動下,上升為建設和平規范,并與產生于西方文明實踐的現有主導性規范自由和平發生競爭性互動。海地、利比里亞和東帝汶這三個案例表明,兩個和平規范之間的競合關系有助于建設持久和平;并且,規范競爭不一定出現零和的結果,而是可能出現互補性共存甚至共生的關系。
何銀 ·國際關系 ·16.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從“科倫坡計劃”開始到冷戰結束之初(1950~1993年)的這一時期,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與模式、促因與目標及其影響與本質等,旨在揭示在冷戰產生、加劇直至終結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體制、內容、目標以及利益糾葛經歷了哪些起伏變化及其深層原因,即在服從于西方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受援國發展利益與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共存與雙贏是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賀建濤 ·國際關系 ·13.9萬字
中印關系是中國外交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對中國實現周邊戰略、維護西南戰略方向領土完整與國家安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印關系發展跌宕起伏,既受到快速變化的國際與地區形勢的影響,也受到雙邊關系結構性問題的制約,如何認識中印關系的性質、結構和內容,始終是中國南亞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作者從事南亞地區外交工作及涉印研究近20年,本書即作者對近年來中印關系發展演變及中國對印政策的系統性思考。
葉海林 ·國際關系 ·13.7萬字
澳大利亞脫胎于英國殖民地。基于安全憂心和地區霸權野心,澳大利亞自聯邦成立之日起即將“與超級大國結盟”奉為立國之策,以抵御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的威脅,并借力超級大國構建地區霸權。也是基于這“兩心”,澳大利亞才較其他西方國家更為倚重澳美同盟,并對美國表現出其他西方國家難以企及的“忠誠”。與超級大國結盟之策既是澳大利亞在弱肉強食的西方國際政治游戲中的無奈之舉,卻又不乏深刻理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強權政治的政治智慧。由于澳美同盟為澳大利亞帶來了遠遠超越其國家力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因而成為澳大利亞外交和國防政策的基石,這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所致,很難因政府領導人的更迭,及其個人好惡而改變。
于鐳 隋心 ·國際關系 ·15.7萬字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SecurityTreatyOrganization),簡稱“集安組織”,成員國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本書系統梳理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國際互動,為考察獨聯體國家間的關系提供了視角。作為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不斷發展,在維護歐亞地區安全方面不容小覷。
牛義臣 ·國際關系 ·13.1萬字
《南大區域國別研究》廣泛薈萃國內外區域國別研究成果和動向,展開多元、細致的學理討論,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礎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與研究提供知識增量。本期收錄了卷首語、學理探幽、思者對話、前沿巡禮四個欄目。
王逸舟主編 ·國際關系 ·12.4萬字
2019年是中匈建交70周年,中匈關系已進入“黃金時代”,雙方始終相互尊重對方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始終相互支持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在此基礎上,中匈建立了牢固的相互信任,為兩國合作提供了強勁和可持續的動力。中匈互利合作全方位展開,給雙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力促進了匈牙利國家發展進程。比如說,中國已成為匈牙利在歐盟以外的最大貿易伙伴,匈已經成為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最大投資目的國。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振情況下,中匈貿易逆勢增長,不僅說明兩國貿易往來有很大潛力,更是兩國友好關系的象征和體現。本書收錄了中國與匈牙利學者關于70年來中匈關系發展、各領域合作的文章。
陳新 (匈)烏格羅什迪·馬爾通主編 ·國際關系 ·17萬字
本書系精選作者在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等研究領域的14篇重要論文編纂而成。其中有對歐洲一體化以及中歐關系的梳理和深思,有對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變化的體察和把握,也有對國際關系“實踐理論”的探究,致力于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實踐的有機融合和創新。從歐洲安全到中國外交,世界與中國,起點與終點,書中凝結了朱立群教授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軌跡,打開了一個求真與創新的學術和思想空間。
朱立群 ·國際關系 ·17.6萬字
盧光盛主編 ·國際關系 ·12.7萬字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給出的中國方案,也是基于人類的歷史教訓、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為人類描繪的世界藍圖,是21世紀籌劃人類命運的唯一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是人間正道,“正”就正在這一方案不謀一國之利,而為人類著想;不圖一時之利,而為子孫后代著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了全球治理的思維方式,開辟了世界秩序的宏大愿景,標識了中國外交的未來方向,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
李君如 羅建波等 ·國際關系 ·6.8萬字
新的技術為公共外交開辟了新的可能,但這并未消除歷史的重要性。相反,在通信的角色從未如此重要的今天,歷史的教訓比以往更加休戚相關。通過將歷史視角融入國際關系、傳播學、心理學和當代外交實踐當中,卡爾探究了公共外交的五個核心元素:傾聽、倡議、文化外交、教育交流和國際廣播,同時分析了近年來公共外交的主流手段——國家品牌構建與伙伴關系。本書案例豐富、涵蓋古今,在呈現新興平臺與技術的真正潛能與局限的同時,以史為鑒總結出七條教訓,并為未來全球公眾參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本規范。
(英)尼古拉斯·卡爾 ·國際關系 ·16.5萬字
2015年是中國—印尼關系中比較特殊的年份,即中國—印尼建交60周年和萬隆會議65周年,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印尼“全球海洋強國”戰略迎來了合作共贏的契機。加強與東南亞最大國家印尼的戰略伙伴關系,是中國新時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部分。本書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對2015年印尼國情做了全方面的透視,特別強調了中國與印尼未來發展合作的可行性。
韋紅主編 ·國際關系 ·18.5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依托新興國家集群、組團崛起的國際大勢,中等強國聯合自強意識增強、集體發聲頻次增多,日益成為影響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目前,作為全球治理主要平臺和決定未來國際秩序走向中堅力量的二十國集團中,內部構成大致為三類:七國集團(G7)、金磚國家(BRICS)以及中等強國(MIKTA),其中七國集團和金磚國家是驅動二十國集團運轉的兩個輪子,而游走于兩組集群之間的中等強國成為超脫獨立的“中間地帶”。二十國集團機制一定意義上呈現,守成和新興兩大群體、三股力量彼此之間利益與矛盾交織、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局面逐漸定型,未來二十國集團成功的關鍵便是建立在三類國家之間有機統一、協同發展的基礎之上。考慮到中等強國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中國應該通過挖掘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獨有的戰略意義和潛藏價值,將中等強國元素巧妙擬合揉入進中國全球治理的運籌謀劃之中,實現中國外交特色和中等強國特征的交融互嵌,從而進一步達到合理運籌、高效調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資源分布的目標,最終實現中國與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改革領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丁工 ·國際關系 ·1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