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泰國地處中南半島腹地,素有“微笑國度”的美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樞紐。歷經700余年的歷史積淀,現代與傳統、虔誠與浮華、奔放與內斂、豪邁與柔美,諸多不同特質都在泰國社會生活中得到深刻體現,仿佛棱鏡折射出絢爛光華,令人難以捉摸其本質。本書將為您撩開泰國的神秘面紗,引領您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中泰一家親”的友好鄰邦。
田禾 周方冶 ·世界史 ·27.8萬字
本書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資本主義在這塊新大陸土地上發生、發展、逐步強大,以及伴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成長歷程。本書2007年出版以來,已經累計印刷5次。這次作者經編輯要求,對全書重新做了修訂,增加了一些內容,希望更便于讀者理解美國歷史。
何順果 ·世界史 ·21.3萬字
美國崛起為超級大國,是20世紀一個重要的全球性事件。它在危機與挑戰的應對中蒸蒸日上,在平等與發展的平衡中漸進改良,又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強勢擴張。面對自由競爭與政府干預、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對內民主與對外霸權,以及特有的種族與移民問題,美國應如何解決,在數字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又將何去何從……
資中筠 ·世界史 ·24萬字
1942年6月初,求勝心切的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慘重,速戰速決的愿望徹底破滅,太平洋戰爭自此轉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階段。盟軍吹響反攻的號角后,風光怡人的太平洋諸島,從所羅門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到馬紹爾群島,都變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羅場。盟軍為奪取這些戰略要地,發起了史上不曾有過的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在《征服的怒潮》中,伊恩·托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憑借強大穩定的資源供給、軍工產量和后勤保障,在這一階段逐漸取得壓倒性優勢,到戰爭末段已是穩操勝券。然而,日本國內和軍中不斷宣揚和美化“玉碎”,要求部隊甚至平民在勝利無望的情況下戰斗到底,至死方休。這樣做的結果是,在日本統治者喪失斗志之前,還有150萬日本軍人和平民會喪命……
(美)伊恩·托爾 ·世界史 ·42.5萬字
本書作者伊恩·莫里斯立足長達五萬年的東西方人類發展史,指出西方的主宰地位既非自古以來便注定,也非短期的偶然事件。這兩種觀點都無法解釋為何在落后的情況下,近現代的西方反而迎頭追趕甚至超越了東方。莫里斯認為,地理因素才是其中關鍵。是地理因素使東西方社會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而社會發展也反過來改變了地理的意義。這種雙向的作用力締造了從古至今的世界格局,令東西方此盛彼衰的歷史形態日趨成型。作者將各個學科的卓越發現聯系起來,并結合其原創的“社會發展指數”,以分數的形式直觀呈現了不同時空的東西方社會的發展面貌,揭示了財富和力量如何從東方轉移到西方,并就此奠定西方幾百年來的統治地位。同時,本書并未止步于此。通過對戰爭、氣候變化、能源演變等一系列細節的梳理,作者不僅追溯了西方得以主宰世界的歷史根源,也大膽預測了未來百年內,世界將會產生怎樣的劇變。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46.4萬字
從大約兩萬年前人類掌握谷物烹飪到現在,本書作者講述了世界上主要飲食的興衰歷史。透過多種飲食表面上的混雜局勢,作者揭示了烹飪譜系圖潛在的簡明規律,說明了烹飪哲學中關于健康、經濟、政治、社會和神靈信仰的周期性變化如何推動新飲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選為帝國飲食,在全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作者還闡述了商人、傳教士和軍隊如何將飲食跨越山脈、海洋、沙漠和政治邊界。本書的創新敘事方式將烹飪如語言、服裝或建筑,視為人類創造的事物。通過強調烹飪如何將農產品變成食物,并將全球而不是某個特定的國家作為舞臺,挑戰了支撐當代食品運動的農耕和浪漫主義神話。
(美)蕾切爾·勞丹 ·世界史 ·35.2萬字
本書是德國作家埃米爾·路德維希創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詩,它刻畫了德國從公元800年到20世紀40年代的千年盛衰史。夢想主宰世界的查理大帝,發明鉛活字印刷的谷登堡,終身從事宗教改革的路德,發現行星規律的開普勒,狂飆運動中興起的歌德,憤世嫉俗的貝多芬,一統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通過對這些歷史風云人物栩栩如生的描繪,作者使讀者似乎身歷其境,重溫了千百年來的德國人歷史。德意志這個民族,既嚴肅認真,孜孜以求,攀登人類文化高峰;又兇殘野蠻,野心勃勃,妄想征服全世界。如此對立的性格為何集于一身?本書也將予以解答。
埃米爾·路德維希 ·世界史 ·30.2萬字
本書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歐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從西方國家每一個獨具特色的城市開始講述其自然環境、氣候特征、人文風景以及歷史沿革,如雅典、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圣彼得堡、柏林等,最終抵達大西洋彼岸的華盛頓、紐約。作者以全新的視角解讀西方地理的自然性與人文性特征,獨具特色,點與線之間相互串聯,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西方。
文聘元 ·世界史 ·37.2萬字
厘清普魯士與德意志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過去常常被我們誤解!普奧雙雄并峙,為什么是普魯士統一德國?普魯士與法、英、俄、奧等強國博弈,如何影響500年來歐洲格局深刻變化!普魯士生死存亡之際,腓特烈大帝、俾斯麥等強人是如何扭轉國家命運的?在崛起的過程中,普魯士曾經歷了四次衰退期,還一度面臨亡國的危險,但在歷史緊要關頭,大選帝侯、腓特烈大帝、施泰因和沙爾霍斯特、俾斯麥等偉人橫空出世。他們是如何力挽狂瀾、扭轉國運的?普魯士500年的崛起史,也是一部霍亨索倫家族的奮斗史。這個統治家族是通過怎樣的奮斗,讓普魯士不斷地崛起的?在《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這部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近現代史導師約翰·馬里奧特和格蘭特·羅伯遜合著的經典作品中,這些問題和思索都得到了精彩解答。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世界史 ·21.8萬字
《越南通史》將近600頁,起自越南上古傳說時期的鴻龐氏(公元前2879—前258年),至20世紀初法屬時期結束(1902),全書內容精煉而有系統,詳略得當,主要歷史細節均未遺漏。在1949年第3次修訂版的最后,作者增加了一份只有一頁多的簡短“暫語”,簡略提及了1945年保大退位并移交政權給越盟政府期間越南抗法運動的事。《越南通史》的“新”并非因其是第一部用國語字寫成的通史,更重要的是作者是首位參考西方史學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學者,克服了中國傳統編年體史書敘事零亂、結構松散的缺點。
(越)陳仲金 ·世界史 ·30.7萬字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是北京大學宋史研究專家趙冬梅老師以30年史學研究為依托,為普通讀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糾葛的通俗讀物。本書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學著作精讀三部分構成。作者一改制度敘事的嚴肅刻板印象,以輕松明快的方式來思考制度變遷,理解歷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別從國家故事、群體故事、個體故事講述制度在與不同層面的人的互動中產生的關系。本書以開放的歷史話題、充滿問題意識的探討方式,對那些真正塑造了傳統中國并影響至今的歷史要素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解答了“歷史并不一直向前”這一隱蔽邏輯——在對朝廷性質和君臣關系的認識上,元朝曾出現兩大倒退:從朝廷性質看,華夏傳統將天下稱為江山社稷,主張“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則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變成了皇室私產;從君臣關系看,華夏傳統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淪落到以自稱奴婢為榮——君臣關系淪落為主奴關系。專制與猜疑的強化自此一發不可收,直至近代。作者既能從已有的史觀中提出新見解,又能從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觀;其帶有問題意識的講述方式充滿了探討的可能性與話題的延展性。
趙冬梅 ·世界史 ·27.8萬字
這是一部全真插圖戰爭史書,是對人類歷史兩次最致命沖突的記錄,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詳細解讀前因后果,客觀點評政治經濟,還原歷史真相,破解重重謎團,為讀者呈現不一樣的戰爭全史。其中既有對不同軍事策略之成敗的分析,也會論及戰爭的關鍵轉折點以及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力等。視角客觀公正,故能與眾不同;論述精警,足以讓人擊節。內容既適合普通讀者對“一戰”“二戰”進行大致了解,也可供軍事迷和專業人士學習參考。
姚妤 蔡新苗編著 ·世界史 ·35.4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西方文明第一次與世界上所有其他族群發生接觸和沖突的大發現時代的迷人探索。國際知名考古學家布賴恩·M.費根利用原始資料和多學科的學術論著,勾勒出了歐洲文明與非西方社會初次接觸的悲劇效果,闡釋了作為其結果的種族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和工業化國家與傳統社會之間日益增長的分歧。這部開創性的著作覆蓋了廣泛的、關于多種社會的案例研究,包括科伊科伊人、阿茲特克人、塔希提人、休倫人、印第安人、毛利人等。作者脫離了歐洲中心主義思想的窠臼,為文化沖突所造成的文化多樣性喪失而反思,可視為文化人類學、世界歷史、歷史考古學、民族研究或地方研究的優秀研究指南,也是普通讀者了解經濟全球化前身的理想選擇。
(美)布萊恩·M.費根 ·世界史 ·23萬字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內容主要包括:古河文明之旅、人類文明的曙光、神秘的國度、古希臘和古羅馬、黎明前的黑夜、中世紀早期、蘇醒的大象、歐洲的復興、主角的亮相、列強登上歷史舞臺、革命的狂飆、時代的悲與喜、豺狼的表演、兩次世界大戰、按“規矩”辦事、逐漸形成的世界格局。
石赟 ·世界史 ·26.8萬字
中世紀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中世紀是理解古今之變和中西之別的思想試煉場。繼《西方史綱》《羅馬史綱》之后,李筠再次變換寫作構思和手法,以20年的學術功底,精心為讀者建造了一座異彩紛呈的中世紀博物館。走進這座新穎的博物館,“維京人”“騎士”“女巫”“煉金術”“黑死病”迎面襲來,李筠用這些典型、有趣的中世紀話題幫讀者建立起中世紀的初步印象。而后,李筠用“帝國”“教會”“王國”“大學”“城市”五個專題展室,向讀者系統地展示了中世紀諸多脈絡的獨特演化,精彩地呈現了人類歷史上壯觀的多元時代,有力地揭示了現代世界從中世紀脫胎而來的歷史邏輯,同時細膩地與讀者一起品味從“混亂”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歷史智慧。
李筠 ·世界史 ·26.6萬字
一部關于戰爭記憶、國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的政治游記。二戰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于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于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臺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的報應?
(荷)伊恩·布魯瑪 ·世界史 ·25.3萬字
原著百分之十的厚度,呈現百分之百的精華!濃縮原著三大精華——篇篇都寫轉折巨變、章章都有獨到分析、頁頁都是優美文筆!1787年,愛德華·吉本創作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問世。兩百年來,《衰亡史》以其三大精華成為至高經典:1.對歷史轉折巨變的梳理;2.精辟獨到的分析;3.優美的文筆。正是這三大精華使其至今仍是文史界的至高經典。但500萬字的原著讓不少讀者望而卻步。為此,精華本濃縮原著十二本,以十分之一的厚度保留了原著的三大精華。
(英)愛德華·吉本 ·世界史 ·39.7萬字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親率軍隊的理念為支撐的,強調天皇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軍人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天皇作為最高統率者的權威發生了巨大動搖,被視為“股肱之臣”的軍隊也發生了質變。隨著軍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戰爭的深淵。本書是“日本戰爭研究第一人”、東京大學教授加藤陽子數十年“戰爭”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討了天皇與軍隊關系在近代的發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軍和立憲的歷史根源,延展到日軍解除武裝和遣返回國的問題,涵蓋“日本軍隊”存在的整個時期。她以清晰的邏輯和明快的筆調分析事實,提出了捕捉歷史的新視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軍關系的特質,闡述了日本國家決策的背景。通過探討天皇與軍隊的關系,回答了長久以來人們的疑問:“天皇為何沒有叫停戰爭?”
(日)加藤陽子 ·世界史 ·23.4萬字
從人類起源到近代社會,作者以人為中心,書寫人的歷史,涵蓋政治、宗教、科學、商業、藝術等領域,文筆流暢幽默,論述鞭辟入里,深入淺出地概括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世界史 ·24.3萬字
在這本書中,知名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倚靠大歷史觀和全球視野,態度鮮明地指出,決定英國興衰命運的是其地理要素,以及由此產生的有關身份認同、流動性、繁榮、安全和主權等議題。海上航線的連通促成了不列顛與歐洲大陸的交往與發展,也開啟了雙方長達千余年的恩怨情仇。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繁榮,加入歐洲聯盟的懷抱,還是維護主權與民眾的身份認同,堅持獨立發展,是困擾這片島嶼長達千年的迷局。在掙扎與抉擇中,不列顛歷經三角貿易、建立聯合王國、殖民世界、工業革命……這個蕞爾小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實現了其稱霸世界的宏圖。但步入近現代,愛爾蘭獨立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對是否“脫歐”的搖擺、東方力量的崛起……內外交困的帝國日漸無力,也逐漸迷失了自己的前進方向。世界舞臺和發展核心從西方轉向亞洲,困擾不列顛千余年的難題已悄然改變。是堅定地追隨美國,或開辟與中國的合作通道,還是成為連接美國、歐洲與中國的樞紐,成為21世紀的英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回望世界,地緣關系成為各國合作與沖突的關鍵,我們或許也可在這本書中,窺見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下一步。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3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