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由《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三篇組成,記敘了春秋末年到秦王朝末年的歷史。《三家分晉》主要敘述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后,新興封建勢力趙、魏、韓三家戰勝勢力強大的智氏,最終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秦并六國》主要敘述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盛后,采取巧妙的斗爭策略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豪杰亡秦》主要敘述秦王朝統治時期,焚書坑儒,大興土木,施行暴政,各路豪杰奮起推翻秦王朝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2.6萬字
從1895年日軍侵占臺灣,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內,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占領區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行了一種陰險毒辣的毒化政策。實施這種毒化政策有兩個罪惡的目的:一是通過公開兜售鴉片、嗎啡和海洛因,搜刮社會財富,以毒養戰;二是最大限度地麻醉中國人,以減輕他們對侵略者的抵抗,達到強化殖民統治的效果。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明確指出,日本的鴉片專賣機關"不過是獎勵使用麻醉品的征稅機關而已。"
王宏斌 ·中國史 ·23.9萬字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全書分為“崛起,對峙,騰飛,擴張,統一,崩潰”六個部分,探尋歷史的細微之處,為我們講述諸侯國秦國與大一統秦朝之間的歷史淵源,展現圍繞大秦而發生的軍事爭霸、政治外交、經濟改革等精彩歷史。
鄭文州 ·中國史 ·20.8萬字
提起宋朝,不少人的的第一人印象是“積貧積弱”,然而宋朝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本書從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到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止,按時間順序細讀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通過分析宋朝的對內對外政策、兩宋人物的心理風貌、幾次重大的改革、文人與武人在宋朝的地位、面對內部起義和外部勢力時的決策,為讀者展現一個顯微鏡下的大宋。
劉路 ·中國史 ·28.7萬字
區域研究的興起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史學研究轉向的顯著特征之一,學界拋棄了過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敘事,轉而試圖通過個案或區域研究尋找到一條呈現“整體歷史”的路徑,構建起中國史學自身的解釋模式。對“區域”作出何種界定,成為研究者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之一。本書將在系統、全面收集清代檔案、實錄、政書文獻的基礎上,著力于探討清代縣轄政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即作為一種全國層面的制度設計,其制度淵源何在,在清代又經歷怎樣的制度變革,在民國時期的消失等狀況進行長時段的梳理,清代縣轄政區的空間分布,清代縣轄政區設置與地方治理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胡恒 ·中國史 ·27.4萬字
《古史新探》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特別看重于當時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結構方面,其撰述著眼于西周和春秋社會性質的研究,推動古史分期問題的解決,上半部為各種制度研究,下半部為各種“禮”的研究,特別是通過用出土文獻印證傳世文獻的方法,精研“禮”,包括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饗禮、射禮、贄見禮等,得出很多精彩結論。
楊寬 ·中國史 ·25.4萬字
本成果以秦簡作為主要材料來源,探討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特別是縣一級的行政制度。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1)縣級政權的職官。主要考察了縣級長吏、冗吏、守吏、吏仆養幾個吏員層級以及地方官吏的選任。(2)地方行政體系運作。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在社會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傳遞途徑、政務告知方式及稟食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3)秦地方行政制度具體應用。秦代國家通過行政系統實現對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財物的斂取。這主要是通過戶籍、身份制度、地方財政、統計、考課制度來實現。同時也關注了市場管理、整合民間風俗等問題。本書一定程度上復原出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面貌,展現了中國古代帝制形成初期基層社會統治細節,提供了從分封體制向郡縣體制轉換時在地方行政方面表現出新的歷史面貌。
沈剛 ·中國史 ·30.6萬字
《吳晗論明史》是明史研究大家吳晗集大成之作,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大明王朝,深刻揭示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內容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他以珍貴史料為基礎,引經據典,小心求證,盡可能真實真正地還原大明王朝,深刻揭示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也是一部大眾喜歡的歷史普及讀物。
吳晗 ·中國史 ·37.7萬字
《上下五千年》涵蓋了包括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作者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中國從遠古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發展、制度改革以及文化的傳承與進步。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眾多領域,思想新穎,見解深刻,內容詳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百科全書。
呂思勉編著 ·中國史 ·22.4萬字
《三國》是吉川英治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氣質交融的極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國》影響的歷史學家、政治家、企業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不勝枚舉,他們把《三國》奉為歷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戰寶典和勵志奇書,從中學習歷史文化、成功之道、處事方法、領導理論等。《三國》系列共五部,這是最后一部,內容包括全十卷中的出師之卷和五丈原之卷。出師之卷:劉備在成都稱帝后,出兵討伐東吳,戰敗,退回白帝城。后病逝,太子劉禪繼位。諸葛亮上《出師表》,勸諫幼主盡心治國,并表達自己出兵北伐的決心。五丈原之卷:諸葛亮為完成稱霸中原、漢室統一的大業,六出祁山討伐魏國,均以失敗告終。后病重,用祈禳之法延長壽命失敗,病逝于五丈原。至此,一代英才如巨星般隕落。
(日)吉川英治 ·中國史 ·29.8萬字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兩部通史”之一。全書分兩部分,上冊分專題敘述了社會經濟、歷史制度及學術文化的發展情況,下冊則按歷史順序講述了政治史的變革。體例較為特殊,與先生其他通史類著作明顯有別。該書最初由開明書店在1940-1944年出版,短短幾年內多次重印,在當時受到普遍歡迎。其與《白話本國史》可并稱呂先生最重要的通史著作。
呂思勉 ·中國史 ·36.5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清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后金入關、清朝建立,到康乾盛世、盛極而衰,再到內亂不斷、太平天國,最后洋務運動、清朝滅亡,精彩演繹了清朝由滿洲開國到辛亥革命260多年的興亡歷程,重現了這一時期幾經分合、治亂相雜的歷史畫面。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清朝的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1.2萬字
如同世界上許多重大考古發現都肇始于野外修路造房、挖坑筑壩一樣,曾侯乙墓的面世,正是源于當地駐軍的一次偶然性施工:一個神秘國家的王侯將相們延續長達二十幾個世紀的埋葬之所與無數寶藏就此揭開。曾侯乙墓是20世紀人類歷史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內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不乏青銅編鐘這樣的國寶級珍貴文物,令人矚目,舉世轟動。本書以紀實手法和文學形式,詳盡描寫了曾侯乙墓發現、勘察、發掘的全過程,對古代的喪葬制度、盜洞的形成年代、盜墓賊進洞后的奇特遭遇、歷史上的曾國與楚國的關系,以及曾國滅亡的大體時間和歷史事件,做了盡可能的追尋探索。
岳南 ·中國史 ·30.1萬字
本書共分九章,收錄36篇文章,著力于為清代中前期政治史研究,主要利用官書、傳世文獻、滿漢文檔案、奏折等,討論清入關前的幾次重要歷史事件、清代政治制度變遷、核心政治人物、儲位繼承、奏折制度的演變、文治得失、邊疆治理、史料考訂,以及作者對清史的地位和纂修清史的思考。作者長于考證,于浩瀚的檔案和文獻中細致爬梳,揭示了許多重要而幽微的課題,顯示出清史研究的魅力。而《治史訪談錄》和《業師鄭天挺先生傳略》兩文,講述求學治史之甘苦,非常耐讀。
白新良 ·中國史 ·37.4萬字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
樓宇烈 ·中國史 ·35.5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收入作者20篇論文集,主要是作者關于中國近代史若干宏觀問題的思考,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理論方法問題、鴉片戰爭問題、早期現代化問題、終日關系問題、反侵略認識問題。
張海鵬 ·中國史 ·34.5萬字
本書主要著眼于對“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愛國游行”這一事件進行“事實描述”(這就決定了,A不收除游行之外的思想文化、罷工罷市等其他材料;B不收錄北京之外的全國各地五四情形)的“稀見材料”(與已有的相關材料“絕不重復”)進行收集整理。這部書基本內容主要由以下兩部分構成。其一、“臺灣地區”材料。居留臺灣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憶。其二、“民國時期”材料。民國報刊檔案中的五四事件敘述。
陳占彪 ·中國史 ·39.4萬字
天主教在全球傳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的文化移植的過程,而這種文化移植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如何應對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國落地生根,必須找準中國本土習俗文化的發展脈絡,適應民間社會的文化傳統。中國民間信仰源遠流長,已經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之中。如何應對中國的民間信仰,是天主教在華傳播過程中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也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本書對明末至鴉片戰爭之前天主教與中國民間信仰之間的遭遇進行了客觀描述。
張振國 ·中國史 ·20.9萬字
宋王朝兩度亡于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弱宋”幾成歷史定論。但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國,在國家治理、制度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皇帝大都是有作之君,三度推行變法,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宋代名士輩出,將星閃耀,士人風骨最盛,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在殺伐、武力、開疆拓土方面,宋人留給后人引為自矜的功業甚少,但在國家治理,以及精神與文化之域,宋人留下了濃墨重彩。所謂的“弱宋”,其實堪稱“盛宋”:她創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她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她涵養了風骨凜然的士人。她是一個值得我們駐足回望的非凡王朝。
陳勝利 ·中國史 ·23.8萬字
本冊自女皇登基開始,跨越開元盛世至安史之亂前夕結束。“世界主義”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最常用的描述唐朝的概念。這種世界主義的特質是渾厚、包容,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再造了中國文明,進而帶來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識的璀璨和輝煌。唐代尤其是盛唐及以前,華夷之辯并不占據主流。唐太宗認為不論華夷,都是自己的子民。本書自武后掌權始,跨越開元盛世結束至安史之亂前,這段時期是唐朝盛極而衰的關鍵轉折點,也是隋唐“世界主義”特征最鮮明的時期。每冊書分十個章節,主要按照時間順序,精選重要歷史節點、歷史人物論述考辨。全書既保留原始文獻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說,可以讓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腳注處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論文,可輔助有需要的讀者進一部延伸閱讀。每章節末還附有“多說一點”單元,為讀者介紹讀史方法以及章節要點。
孫英剛 ·中國史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