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記述湯用彤生平事業和學術思想的編年體著作,材料詳備,論從史出,可信、可引、可學,堪稱精品讀本。湯用彤先生作為“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其求學、治學、教學、辦學之經歷,是中國學術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全書力求體現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可讀性四者之統一,以翔實可靠的一手文獻為依據,大量使用手稿、檔案等未刊材料,采用客觀陳述的方法,輔以必要的考辨和評論,細節考證甚見功力。
趙建永 ·中國史 ·24.5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清鄉村紳權建構與社會認同研究——以徽州士紳修譜為中心》(項目編號:11BZS035),結題成果,獲良好等級。本書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三章,共九章。上篇“明清徽州家譜與士紳修譜基本情況”,主要介紹明清徽州士紳及其家譜編修基本概況。中篇為“徽州士紳階層以修譜構建社會權力”,討論士紳階層以修譜方式建構社會權力的過程。下篇為“以家譜為中心構建的社會認同”,重點探討士紳通過修譜行為構建的社會權力,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士紳階層的系列行為是如何在社會上得到認同的。
徐彬 ·中國史 ·25.2萬字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主辦的學術集刊。集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范圍內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研究都是集刊的關注對象,以收錄原創學術論文為主,并開辟書評、學者訪談、名家隨筆、史料匯集等專欄。其中書評,歡迎對經典著作、新出著作等歷史學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書籍的深入剖析。學者訪談,可對學界泰斗、中青年學者進行深入且有啟發意義的訪談。名家隨筆,歡迎學者在學術之外中的人生思考。史料匯集,歡迎各界提供獨家的新見史料,或檔案、或碑刻、或契約文書等。
董邵偉 柴冰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舞機構分為兩大系統:一是太常寺(“南衙”系統)所轄的太樂署和鼓吹署;二是宦官(“北司”系統)職掌的宮廷教坊與“皇帝梨園”。太常樂舞具有鮮明的政治禮儀性質,主要配合國家“五禮”儀制使用。盛唐宮廷教坊容納娛樂性“俗樂”(百戲),樂伎服務的對象首先為皇帝、后妃,次及于王公貴族、文武官員。而“皇帝梨園”為御前音樂機構。作者對上述機構做了詳細和系統的解讀。
穆渭生 張維慎 ·中國史 ·24.3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面,探討歷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出發,卻能走出“地方”,檢討國家和民族框架下的歷史敘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于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并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程美寶 ·中國史 ·24.8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沖突及國聯處置的新聞報道,其時間起始于1931年9月中國向國聯申訴,止于1932年1月國聯調查團正式組建。這些新聞資料集中反映了國聯調查團曲折的組建過程,揭示了中日兩國在國聯外交舞臺上的折沖,以及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對中日沖突態度的變化。
屈勝飛 陳志剛 楊駿 ·中國史 ·48.2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7.5萬字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6.7萬字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6.6萬字
本書從古代天文學、文化地理與山川模式、禮文化與制度、器物與空間考古、傳統繪畫、堪輿理論等多角度,綜合系統地探討了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內涵、現象、特征與規律,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剝繭抽絲,尤其是關于中國古代如何測定超大距離方位,進行了充分論證,得出了全新的結論和研究思路。
張杰 ·中國史 ·23.6萬字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5.9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為總第35輯,共收錄了16篇文章,分為“民國政治與外交”“民國經濟與生活”“民國教育”“學術綜述”四個欄目。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萬字
《三國風云》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涵蓋了從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將近100年間發生的歷史故事,共分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以史料為基礎,以人物與事件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運用適合現代人閱讀和喜歡的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小說的筆法和詼諧幽默的語言書寫一個精彩有料的三國。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爭謀略、政治斗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也體現了個體復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群雄逐鹿》從漢靈帝統治時期爆發的黃巾起義寫起,到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后統一北方止。這一時期雖屬于東漢末年,但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三國歷史的序幕已經拉開,各地諸侯割據,群雄并起,中原逐鹿。同時,三國歷史上的大批英雄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臺,他們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之中激烈角逐,刀光劍影,鮮血淋漓。
藍水飛舟 ·中國史 ·21萬字
本書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李頓調查團在遠東調查中日沖突真相期間的新聞報道,時間起始于1932年2月李頓調查團離歐開始遠東之行,止于同年9月李頓調查團離華返歐及調查團報告書出臺前。這些新聞資料反映了李頓調查團在中日兩國主要是在中國開展的調查活動,以及李頓調查團撰寫報告書的情況,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政府與民眾、社會輿論對李頓調查團態度的變化。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部分中日關于東北關稅等問題的交涉。
屈勝飛 孫緒芹 顏桂珍 ·中國史 ·44.3萬字
本書是作者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結項成果,系統研究了晚清政府對于教案(即中國民眾與基督教會的沖突)的應對和處置。本書細致探討了晚清教案發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教案對晚清社會政治危機加劇的影響,政府與民眾對待教案態度的差異,分析了清政府在應對教案時的運籌水平、決策機制、處置能力、正誤得失以及政策的實際效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政府面對社會變革時的處境及應對危機的能力與局限。
董叢林 ·中國史 ·41.7萬字
近代中國學科知識的成長,構成全球范圍內文化遷移的一環,并深刻影響到中國歷史的走向。本書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學”與“西學”的會通為切入點,檢討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守望于“歷史的維度”,本書大致勾畫了近代學科知識成長的歷史脈絡,同時也致力于檢討哪些因素影響了學科知識在中國的成長。
章清 ·中國史 ·39.2萬字
本書以醫學史、社會史和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中國文獻、域外文獻、出土材料和學界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入地探討了與國家“仁政”思想和正統政治密切相關的醫學方書的形成與傳播過程,解決和攻克了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過程中的知識來源、知識構成、知識傳播、知識應用以及知識創新等史實和機制的問題。
韓毅 ·中國史 ·47.4萬字
“北京人”化石的失蹤,是被盜,還是被毀?是沉入海底,還是早已化作了塵煙?這個謎團久久地在人們心中困擾、翻騰著……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頭蓋骨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但極其荒唐的是,在歲月煙塵霧土中委屈了50萬年的“北京人”僅僅面世了12個春秋,便又突然神秘失蹤……半個多世紀以來,此謎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困擾著人類,但人類沒放棄過對“北京人”的尋找。作者經過艱難尋訪,以長篇紀實文學記錄下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發掘、轉移、失蹤、尋找的全過程。
岳南 ·中國史 ·25.7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l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輯,包含15篇學術論文,2篇書評。其中“文化、外交、政治”類的論文有8篇,分別是張兆裕通過《司銓奏草》對萬歷初年書院整頓的研究,陳時龍對陽明后學陳嘉謨的生平、著述及思想的研究,陳曉珊對成化十九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王國的研究,龐乃明對利瑪竇在華交游人物做了補正,解揚對南皋書院和鄒元標講學都勻做了分析,秦博則對王守仁新建伯爵位的冊封、停襲、復嗣的情況做了梳理分析,美國學者魯大維用全球史的視野對明朝尚武行為作了研究,劉永霞對王船山《龍舟會》雜劇的研究也很有新意。“文獻、史料”部分,幾位學者分別對萬歷朝宗藩立法、黃景昉《宦夢錄》點校、張福臻年譜、《明儒學案》的點校辯誤、以及《武職選簿》與《明太祖實錄》中所見衛所設置時間的差異、錢海岳《南明史》的校讀等方面做了文獻學和史學的分析。“動態研究”方面則有彭國翔對袁黃研究的述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是第十六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暨“中國歷史上的國計民生”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集,圍繞“國計民生”的主題,對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社會秩序與社會治理、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社會群體、醫療衛生與集體化時代的社會等問題展開討論。書中論文運用新發掘的檔案、碑刻、族譜、契約文書等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料,借鑒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展示了中國社會史學界在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上的最新成果。
余新忠 楊國安 陳鋒 常建華 ·中國史 ·3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