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歐美教會在中國創辦了大學、中小學和各類職業學校,不僅為中國建立了最早的學科研究體系,如農學、化學、心理學專業等,還溝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奠立了基礎。此外,西方教育體系和思想,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自由意識,釀成了諸如脫離教會學校的“六三離校事件”,從中可以窺見20世紀上半葉的校園風云。
李靈 肖清和 ·中國史 ·35萬字
本書從文學的視角,描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后遭受南京大屠殺浩劫的人與社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段殘酷歷史中的家國記憶。南京大屠殺浩劫過去已80余年,親歷者也相繼離世,但那段歷史不容忘卻,本書正是出于這一出發點,對于銘記歷史、維護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胡春毅 ·中國史 ·32萬字
呂思勉先生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將本書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囊括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學術文化等各個方面。本書語言流暢通俗,邏輯條理清晰,分析獨到精辟。堪稱一部上佳的大眾文史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6萬字
晚清帝國華麗的梁柱上,早已被白蟻蝕空。庚子年間,慈禧太后迎來了她一生最為煎熬的一年:海外有?;庶h搖旗,廣東有孫中山吶喊。東南諸省聯合互保,與清廷貌合神離。在朝廷主戰派的默許下,義和團迅猛蔓延,禍及京津。八國聯軍長驅入京,頃刻間京都蒙難。兩宮倉皇西巡,長達一年零四個月。李鴻章奉旨北上,與列強周旋談判,完成他生命中最后的政治使命?!缎脸髼l約》簽訂后,清廷刮骨療傷,實施新政,縫補已然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
李克定 ·中國史 ·31.7萬字
本書稿是一部從女性和婚姻的角度審視西周、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態、族群和文化交融、地緣政治以及區域整合問題的論著。從女性和婚姻角度對西周、春秋時期人口、社會、地緣政治、區域格局、區域經濟的討論,是本書的研究重點。同時,本書還嘗試從女性和婚姻角度審視早期中國政治體制和國家形態的演進,審視西周、春秋時期中國政治生態、地緣政治和區域格局的演變問題。拓展了兩周時期女性史研究的空間和縱深,拓展了兩周時期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
林曉雁 ·中國史 ·28.7萬字
20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強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人”“唐風”“唐藝”甚至“唐裝”作為大國盛世的印記,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本書是作者唐史研究的總結匯集,著重梳理了唐史中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現象及焦點問題。
葛承雍 ·中國史 ·27.1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2萬字
繼《天公不語對枯棋》和《秋風寶劍孤臣淚》后,姜鳴撰寫的晚清歷史散文第三輯,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濃墨重彩的長篇考證,揭示了“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敗,“甲申易樞”對甲午戰敗的潛在影響,以張佩綸為代表的“清流”在當時政壇中的沉浮,而這些事件恰好為之后的甲午戰敗埋下了伏筆。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從胡雪巖的破產,到孫中山的倫敦綁架事件;從李鴻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張佩綸的愛情婚姻生活;從醇親王巡閱北洋海軍的詩歌與影響,到一勺用來養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鳴善于由點及面地呈現歷史事件背后細膩而宏觀的縱深之感,他將嚴謹的史學考證與頗具趣味的實地探訪相結合,佐以輕快動人的文筆,對晚清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給出了新穎的解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之中,再現出那個動蕩波瀾年代的真實圖景。
姜鳴 ·中國史 ·21.2萬字
由《黃巢之亂》《藩鎮之亂》《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蜀》四篇組成,記敘唐末朝廷統治式微、地方混亂動蕩的歷史過程?!饵S巢之亂》敘述了發生在唐僖宗年間的黃巢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歷史?!斗傊畞y》記載了唐僖宗到唐昭宗年間皇室衰微、藩鎮之間互相爭戰的歷史?!稐钚忻軗茨稀贰锻踅〒瘛吩敿氂涊d了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占據淮南地區、王建率軍攻占成都占據劍南三川的歷史。朱溫代唐稱帝建立梁朝后,王建也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袁樞 ·中國史 ·31.3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27.1萬字
《民國史研究》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依托地處北京的區位優勢和本單位現有的學術條件,在全面關注整個民國時期歷史的同時,自覺以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研究為側重點;在兼顧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等領域的同時,尤為彰顯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動民國時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將提供一個專門持續的學術發表平臺。本輯為創刊號,分“專題論文”“學術筆談”“前沿信息”“書評”“珍稀文獻”五個欄目。
郭雙林 ·中國史 ·23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傳統社會權力宏微相濟的考察著作,以北宋真宗朝為剖面,完成了對中國歷史上皇權問題的一次總體觀察。書中講述的真宗朝五位宰相,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宰相的基本類型,真宗朝所奠定的制度基礎和權力結構,深刻影響了此后中國歷史的政治走向。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精神基因,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中國知識人。本書文字通俗典雅,立論嚴謹,資料翔實,刻畫生動,論述君臣關系細致入微,剖析權力場斗智角力精彩紛呈,綜觀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問題,高屋建瓴,深入精微,指出了伴隨行政制度的完善,皇權逐漸走向象征化這一趨勢,道前人所未道,被日本學者評價為顛覆了學界通行的“君主獨裁制說”,是一本雅俗共賞、不可多得的歷史學著作。
王瑞來 ·中國史 ·27萬字
有關清朝錢糧虧空的研究,涉及到官僚制度及其吏政、財政等諸多問題。本書稿從錢糧虧空的現象、原因、彌補等問題入手,梳理了自康熙中期直至嘉慶朝二百五十余年的國家財政在地方存留中發生各種狀態,用以探討國家政治體制及其政治過程中權力與財力的運行狀況,以及國家與官僚、官僚群體之間利益關系,同時對人性、品格與制度設置的合理合法性等問題有所涉及。本書的寫作路徑基本上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八章對每個朝代在清理錢糧虧空中的重要問題及其特殊性進行了討論。
劉鳳云 ·中國史 ·41.2萬字
由《曹操篡漢》《孫氏據江東》《劉備據蜀》三篇組成,通過曹操篡漢建立魏政權、孫氏據江東建立吳政權、劉備據蜀建立蜀政權等歷史事件,真實再現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4.8萬字
科舉停廢是近代社會最重要的變動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別是使用大量媒體史料的基礎上,將科舉停廢與晚清整個社會變革聯系起來考察,細細探究,糾正了過去認識的一些偏差誤解,使讀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社會關系的認識更加清晰,研究證實制度變動并非孤立,必須將立??婆e的過程,與清末民初社會的整體變動聯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關曉紅 ·中國史 ·26.2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這種體例的中國通史對于初學者有一定用處,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呂思勉 ·中國史 ·24.1萬字
1949年以后的數十年間,國內史學界有關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寫,基本上等同于中國革命史的書寫。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革命確實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主調,是主導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符碼。在業已告別革命的今天,作為歷史研究者,不能僅僅簡單地放棄、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們曾經長期沉迷的觀念,而有必要追問,那些早已溶鑄成為我們思想價值觀念的革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的?本書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開。
王奇生 ·中國史 ·26.1萬字
晚清中國沿海貿易的實際狀況如何,貿易秩序是怎樣構建的?華南沿海地區如何開展社會管理?英國在中國近代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本書將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華南沿海的鴉片貿易、通商口岸貿易、海盜、船難、秘密會社與叛亂、征稅、移民等問題放在“海洋史”的框架下展開討論,通過描述福建人的活動,展示了晚清沿海秩序瓦解一重建一再動搖的過程。
(日)村上衛 ·中國史 ·27.4萬字
清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末世王朝,其政權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滿漢官僚聯合執政,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清朝政治制度仍是以皇權為核心,其制度既有中原傳統王朝的共性,又有滿洲民族特色,使其統治得以維系近三百。此前的研究更多根據正史,本書作者則根據檔案材料,對清代政治與社會,尤其是基層社會、秘密結社與人口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書是作者近三十年學術研究的結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劉錚云 ·中國史 ·32.2萬字
晚清的天空彤云密布,風雨飄搖。古老帝國在玄黃天地中痛并迷茫。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康梁外逃;義和團席卷北方;西方勢力爭奪在華利益。各方勢力展開生死博弈。小說以凝練傳神的筆法,翔實準確的史料,原味呈現晚清末年1898—1900年歷時十三年的滄桑巨變,原貌呈現晚清末年大廈將傾、即將崩裂的局勢,表現了國家重臣、精英分子艱難補天卻又捉襟見肘的窘迫,深度觸摸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力求自救的刮骨之痛。作家李克定的志向是進入歷史現場。在小說中,他既設身處地體驗晚清政治旋渦中的驚濤駭浪,又能以現代視野冷靜審視千年專制體系下官僚機器的運轉;既能體恤新舊嬗變中的惶惑與奔突,又能像外科醫生一樣精準犀利,直刺痛點,刀刀見血。
李克定 ·中國史 ·3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