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唐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從武后稱帝到開元盛世,從安史之亂到朱溫篡唐,精彩演繹二百八十九年唐朝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唐代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2.3萬字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合,進行了相當細致獨到的分析。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給國民黨政府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也引起了民眾的憤慨。但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面對日本的挑釁,多次作出讓步,因為其首要目標是與國內競爭對手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蔣的政策在國民黨內部造成緊張局勢,政府內外其他主要領導人紛紛提出替代方案。隨著日本軍事擴張的不斷加劇,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力的中央政府,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政治的歷史出口。
(美)柯博文 ·中國史 ·30.7萬字
中國史上“白銀時代”的形成、發展綿延八個多世紀,每個階段皆引起諸多探討,尤以明清為最。明代貨幣白銀化,引發了貨幣制度、形態、體系的轉型,不僅撼動并終結了國家鑄幣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其后五個世紀的流通基礎,同時也改變了財政運作方式,塑造了另類的國家與市場間的關系。本書采取綜合性的貨幣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貨幣白銀化形成的歷史基礎、體制促因、展開過程和格局奠定等問題,力圖從長時段角度揭示鈔、錢、銀的變位與“白銀時代”曲折落地的問題。
邱永志 ·中國史 ·27.6萬字
這是一本專講文化的通俗史書,分門別類講述18種文化現象。比如,婚姻是從零禁例開始,其后逐漸增加禁例,縮小通婚范圍而演變成今日的一夫一妻制;關于族制,古代因為勞力重于資本,丁多即可致富,而今日卻在某些情況下成為窮困的原因;官僚階級,總是以自利為先,國事為后,若不防勢必導致泛濫不可收拾。文化本是人類控制環境的工具,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而反過來,文化不同又使得環境不同,身處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自然就養成不同的性情。
呂思勉 ·中國史 ·24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志》《兵衛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呂思勉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是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書對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史學愛好者及歷史研究者不可不讀的圖書之一。
呂思勉 ·中國史 ·36.2萬字
全書由五篇文章構成,提出清代康熙朝的政治核心問題,即為大清王朝爭正統。從三藩平叛、興廢太子、道學觀念、滿漢關系、出兵準部等具體層面入手,系統批判玄燁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姚念慈 ·中國史 ·30萬字
“北京人”化石的失蹤,是被盜,還是被毀?是沉入海底,還是早已化作了塵煙?這個謎團久久地在人們心中困擾、翻騰著……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頭蓋骨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但極其荒唐的是,在歲月煙塵霧土中委屈了50萬年的“北京人”僅僅面世了12個春秋,便又突然神秘失蹤……半個多世紀以來,此謎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困擾著人類,但人類沒放棄過對“北京人”的尋找。作者經過艱難尋訪,以長篇紀實文學記錄下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發掘、轉移、失蹤、尋找的全過程。
岳南 ·中國史 ·25.7萬字
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大幕揭開,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終結,計有120余天。這120天雖然轉瞬即逝,但也驚心動魄,濃縮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國分崩離析的最后記憶。本書是對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實重建,以清宮檔案等一手史料為基礎,沿著清政府獲知武昌起義的時間鏈條,勾畫其覆滅前的歷史光景。作者從多個維度細致而具體地交代了武昌起義后的清政府在軍事、財政、外交、中樞運轉上的應對得失,再現清廷從匆忙處置到無奈退位的歷史進程,用具象化的寫作還原了辛亥革命這個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重大事件。
劉江華 ·中國史 ·36萬字
本書選取南宋從治世轉入衰世的宋光宗、宋寧宗兩位帝王作為研究對象,從內禪鬧劇、慶元黨禁、對外戰事、權相專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會問題,也剖析了光、寧兩朝的南宋不由自主地走向衰微的歷程和原因。本書認為,南宋歷史走向的逆轉正是定形于光、寧時代,南宋皇權的一蹶不振和權相的遞相專政始于這一時期,嘉定初年爆發的紙幣信用風潮標志著南宋社會經濟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開禧北伐的潰敗和嘉定之役的支絀預示了南宋在即將到來的宋蒙戰爭中的敗局,而嘉定時期理學官學化的前兆折射出統治階級在社會危機面前,向新的統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
虞云國 ·中國史 ·24.3萬字
以官方正史和經典史書(《舊唐書》《新唐書》《大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鑒》等)為基礎,以時間為經度,以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事件為緯度,采用幽默詼諧的敘述方式,對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將、士人布衣的人生進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對大唐政治經濟制度的闡釋和評價,是一部白話正說唐朝大歷史的作品。
士承東林 ·中國史 ·31.7萬字
晚清時節,當西方大國強勢崛起時,華夏大地上卻皇朝暗淡、官場腐化,外有列強侵略,內有農民起義,特別是太平軍勢如破竹,大清帝國危在旦夕。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傳統意義上的士人,卻欲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創辦湘軍,操練水師,握籌布畫,與太平軍展開一場殊死較量。徐哲身,湘軍將領徐春榮之子。徐春榮與曾、左、彭軍事來往頗多,日常交往亦深。徐哲身耳濡目染,對三人了解甚深,曾國藩之審慎與果敢,左宗棠之狂傲與坦蕩,彭玉麟之剛直與赤誠,徐哲身以淺淺一段往事,便描繪得淋漓盡致。
徐哲身 ·中國史 ·28.9萬字
作者這兩年專于明末弘光朝的寫作。《黑洞:弘光紀事》寫了十個專題。這一本寫人物,有末代皇帝朱由崧,弘光樞臣史可法,稱為“明代蘇武”的左懋第,以兵變致南明解體的左良玉,目為南京禍根的阮大鋮,秦淮河畔苦悶的青春叛逆群體,大思想家黃宗羲,少年天才夏完淳,傳奇說書家柳敬亭,“遺民現象”的典型徐枋等……他們的身份,涉及帝王、武人、士大夫、學生、妓女、藝人、學者、隱士、起義者,覆蓋了當時社會多個層面。
李潔非 ·中國史 ·28.9萬字
本書的作者是一百多年前在中國居留并深諳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他以外人獨有的視角和眼光打量、考察著這塊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紀錄下他們的觀感和驚奇。通過海外人士對中國的描述,可以使中國人可以更直觀和清晰地回眸清末民初那一段充滿創傷的歲月,了解那段歷史下大眾的生活。本書從"義和拳運動"事件著手,對整個事件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分析這個抗擊外敵運動的前因后果,從中國人民的特性出發分析這一事件,為了解當時的中國提供了全新角度。
(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中國史 ·34.4萬字
由《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三篇組成,記敘了春秋末年到秦王朝末年的歷史。《三家分晉》主要敘述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后,新興封建勢力趙、魏、韓三家戰勝勢力強大的智氏,最終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秦并六國》主要敘述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盛后,采取巧妙的斗爭策略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豪杰亡秦》主要敘述秦王朝統治時期,焚書坑儒,大興土木,施行暴政,各路豪杰奮起推翻秦王朝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2.6萬字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全書分為“崛起,對峙,騰飛,擴張,統一,崩潰”六個部分,探尋歷史的細微之處,為我們講述諸侯國秦國與大一統秦朝之間的歷史淵源,展現圍繞大秦而發生的軍事爭霸、政治外交、經濟改革等精彩歷史。
鄭文州 ·中國史 ·20.8萬字
從1895年日軍侵占臺灣,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內,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占領區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行了一種陰險毒辣的毒化政策。實施這種毒化政策有兩個罪惡的目的:一是通過公開兜售鴉片、嗎啡和海洛因,搜刮社會財富,以毒養戰;二是最大限度地麻醉中國人,以減輕他們對侵略者的抵抗,達到強化殖民統治的效果。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明確指出,日本的鴉片專賣機關"不過是獎勵使用麻醉品的征稅機關而已。"
王宏斌 ·中國史 ·23.9萬字
提起宋朝,不少人的的第一人印象是“積貧積弱”,然而宋朝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本書從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到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止,按時間順序細讀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通過分析宋朝的對內對外政策、兩宋人物的心理風貌、幾次重大的改革、文人與武人在宋朝的地位、面對內部起義和外部勢力時的決策,為讀者展現一個顯微鏡下的大宋。
劉路 ·中國史 ·28.7萬字
區域研究的興起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史學研究轉向的顯著特征之一,學界拋棄了過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敘事,轉而試圖通過個案或區域研究尋找到一條呈現“整體歷史”的路徑,構建起中國史學自身的解釋模式。對“區域”作出何種界定,成為研究者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之一。本書將在系統、全面收集清代檔案、實錄、政書文獻的基礎上,著力于探討清代縣轄政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即作為一種全國層面的制度設計,其制度淵源何在,在清代又經歷怎樣的制度變革,在民國時期的消失等狀況進行長時段的梳理,清代縣轄政區的空間分布,清代縣轄政區設置與地方治理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胡恒 ·中國史 ·27.4萬字
《古史新探》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特別看重于當時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結構方面,其撰述著眼于西周和春秋社會性質的研究,推動古史分期問題的解決,上半部為各種制度研究,下半部為各種“禮”的研究,特別是通過用出土文獻印證傳世文獻的方法,精研“禮”,包括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饗禮、射禮、贄見禮等,得出很多精彩結論。
楊寬 ·中國史 ·2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