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都開封,歷史悠久,遺跡豐富,文化燦爛,尤其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城(東京),經過九帝168年的經營,“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評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北宋開封城史話》通過對北宋開封城的布局、商業和手工業、宗教建筑、園林、節日習俗以及文化藝術等的描述,展現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劉春迎 劉慶柱 ·中國史 ·9.1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介紹了細菌(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的總體組織機構,揭露了關東軍第731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關東軍長春第1牲畜及農作物細菌戰部隊、華北(北平)北支甲第1855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中(南京)榮字第164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南(廣州)波字第86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的滔天罪行。
郭成周 ·中國史 ·9.1萬字
香港警隊已成立170年,女性警務人員的出現則始于50年代,短短60年的發展,女警們在警隊中的角色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從社會和歷史兩條線索入手,通過歷史檔案、官方文件、報章報導以及50多位在不同年代入職的女警的“現身說法”,展現香港女警們不平凡的60年。檢視女警的歷史,也是在回顧香港近代的歷史大事,書中將呈現如戰后難民從內地涌入香港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政府收回新界土地發展新市鎮、70年代越南船民問題、大型的示威游行事件及社會運動、普及教育的推行以及平等機會法例的通過等,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香港警隊的工作方向及帶來女警使命的轉變。
陳效能 何家騏 ·中國史 ·9.1萬字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中國有過長期統一,也出現過連續數百年的分裂。隋與盛唐二百年的統一與強盛就出現在魏晉的長期分裂之后。分裂時代有過許多想重收金甌的英雄,為什么最后的成功卻落在了略輸風騷的隋文帝與唐太宗身上?隋唐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萬花筒,隋唐的文明也像萬花筒一樣絢麗多彩,達到了中華歷史的巔峰。隋與盛唐是統一開放的時代,也是浪漫的傳奇時代,隋唐文化繼承華夏精華,也海納百川。然而盛唐繁華的背后,終究隱藏著危機,走上了巔峰之后,自然就要走下坡的路……
劉善齡 ·中國史 ·9.1萬字
遼、金、元三朝作為中國歷史中少數民族執政的王朝,是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此,本書所編寫的遼、金、元三朝歷史故事不僅還原了歷史的精彩性,更對于歷史的進一步挖掘具有重大意義。
張逸塵 ·中國史 ·9.1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9.1萬字
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本書輯錄了《香港雜記》、《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兩種珍貴的香港研究史料,堪稱一部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成書于一八九四年的《香港雜記》,陳鏸勛以精練的文字,全面展現了十九世紀香港與南九龍地區的社會概貌,是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開拓了研究香港史之先河,一直影響至今。《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則揭示出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后修建九龍寨城、炮臺等防務設施的內情,反映了當時九龍地區社會發展的狀況,是幫助后人了解與研究英占九龍之前該地區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陳鏸勛 莫世祥 ·中國史 ·9.1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描述了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奮斗的經過,國民政府內外政策的轉變,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黨在華北、西北的戰略部署,紅軍改編及八路軍平型關伏擊戰等內容。
朱衛 ·中國史 ·9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反映抗日戰爭期間文化界參與救亡圖存的事跡,包括《大刀進行曲》等抗戰歌曲的創作,艾青、田間等抗戰詩人及其詩作,反映抗日戰爭歷史的攝影與影片,延安文藝座談會,桂林“文化城”與重慶抗戰文化等內容。
霍丹琳 ·中國史 ·9萬字
本書主要以宋元之際的泉州與印度洋貿易的關系講述中外文明交流中的社會風情與文化習俗的互相影響。泉州與印度洋文明的關系可謂交織甚密、難分彼此——一言以蔽之,泉州是了解印度洋世界的一面窗戶,印度洋文明則是認識泉州的一面鏡子。
李大偉 ·中國史 ·8.9萬字
李碩 ·中國史 ·8.9萬字
崇禎通寶是中國最為復雜的年號錢之一。本書是第一部介紹崇禎通寶錢的著作,采用高清掃描圖,涵括了幾乎所見全部的崇禎通寶品種和版別。本書主體部分為總論和錢譜兩部分。總論通過考證史料和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從鑄行區域、版別和體系研究、金相分析各方面詳盡地介紹了崇禎通寶;錢譜部分以省份劃分為主,依次展示了豐富的崇禎通寶錢圖片,并對崇禎通寶按各品種版別的多寡珍稀程度做了等級評定,供讀者參考。
張林杰 ·中國史 ·8.8萬字
《沖鋒號吹響之后》以紀實手法,從馬前進這個普通戰士的親身經歷出發,生動展示了在新中國誕生與成長背景下,主人公參加革命,經歷西南剿匪、抗美援朝以及轉業地方后在平凡崗位上的辛勤耕耘。全書洋溢著普通人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以小見大呈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折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歷程,以及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馬超英 ·中國史 ·8.8萬字
《到明朝打卡生活》是“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之一,以輕松活潑的敘述方式,描述了明朝時期的民間社會生活百態。全書生動地展現明朝人的日常飲食、防暑保暖、交通、住房、職業、旅游、文體活動,等等,像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明朝民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現代人對明朝人生活的好奇,將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同時,書中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圖,生動再現明朝人的日常生活面貌。“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囊括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百姓日常生活史,由深耕歷史學領域的寫作者執筆,以正史為藍底,以幽默生趣、易于閱讀的講史方式,還原各個朝代的不同社會風貌,生動呈現中國古代百姓生活的變遷和傳承。
王穎 ·中國史 ·8.7萬字
李碩 ·中國史 ·8.7萬字
客家族群是香港原居民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千年來多次遷徙中,客家先民把中原文化、人情風俗帶到了贛閩粵臺一帶,并與當地風情文化交融,形成了獨有的客家文化藝術形式。本書兩位作者帶領學生,以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客家非遺項目:圍名歌、客家舞麒麟、制茶粿、紥花燈、西貢鹽田梓的曬鹽和主保瞻禮等串連,探討客家族群在香港數百年的傳承故事。通過田野考察,發掘新界鄉土的歷史滄桑,搶救歷史文化與集體回憶。
葉德平 邱逸 ·中國史 ·8.7萬字
本書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創作的惟一一部通俗性史學著作。呂先生以巨擘手筆,寫通俗文章,在書中,先生區分了真實的三國與“演義”中的三國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赤壁之戰的真相、司馬氏的興亡、董卓如何擾亂朝綱、曹操勢力怎樣興起等,呂先生都提出了個人見解。深厚的歷史學根基與平實易懂的語句相結合,使行文生動有趣,讀者讀來并無艱澀之感,時有會心領悟。因此,本書也成為易中天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呂思勉 ·中國史 ·8.6萬字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拉鐵摩爾夫婦基于多年在中國的生活以及學術研究經歷寫出的作品,是一部獨具特色的簡明中國歷史著作。本書通過“國土與人民”、“現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國”、“近代世界中的中國”四編十二章,詳今略古地敘述了自夏商周到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歷史,尤其破除古代史學中“華夷”之分的陳見,站在“長城內外皆故鄉”的角度,重新詮釋中國歷朝興衰的規律,并且分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新變化、新氣象,揭露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西方國家對日本侵略的縱容,展望了中國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國問題、思考美國的對華政策等發表了見解。
(美)歐文·拉鐵摩爾 埃莉諾·拉鐵摩爾 ·中國史 ·8.6萬字
【中國史學大家蔣廷黻典作品】一部中國近代歷史通識讀本,全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從鴉片戰爭寫起,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一直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實、準確、客觀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曾國藩、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作品對近代史上這些風云人物的命運、認知與抉擇,同樣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書寫,充滿了智慧和洞見。本書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后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8.5萬字
《國史綱要》原為20世紀30年代雷海宗先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講授中國通史的講義,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描述了自史前時代到近代(1912年)中國的歷史變遷,對此間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行了扼要而不失精細的分析,系統而又清晰地梳理了我國從古至今朝代更替、治亂循環的歷史脈絡。本書語言通俗、邏輯嚴密、觀點權威,成一家之言、開風氣之先,讀之使人豁然開朗。
雷海宗 ·中國史 ·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