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著名學人雷海宗的多篇學術論文的合集,作者雷海宗全面論述了他對于中國兵制和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國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歷史的讀本。傳統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將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深入而全面分析了中國文化的兵的精神,并由此出發,探討了整個中國文化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敏銳地預見了中國軍隊的復興,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雷海宗 ·中國史 ·8.1萬字
歷史上的中國,每逢改朝換代,士人的出處便成為知識分子最大的倫理問題,亦成為日后知識分子討論的焦點話題。就較近的歷史而言,明末清初的士人選擇仍牽動今人的心。但歷來討論此一問題者,多持遺民與貳臣界線分明、水火不相容之論調,而謝正光指出這并非歷史的事實,清初重夷夏之辨如顧炎武者,也與新朝大臣頗多往來。本書所收各篇,即放棄用“政治操守”做單向性的探討和闡釋,嘗試考述遺民與貳臣間的社會關系、治學方向、倫常日用、性情志趣等,推求所處之境與論交之由,呈現出遠比一般認知復雜的清初文人圈子與歷史現實。本書是《停云獻疑錄》之后謝正光的第二本學術隨筆集。
謝正光 ·中國史 ·17.9萬字
《民初議會政治研究(1911-1913年)》著力于兩個方面:一是把民初的議會政治置于近代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從宏觀上把握議會政治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而對民初議會政治的興衰作出更為確切的解釋;二是從議會政治自身運作出發,通過梳理議會政治與民初特定的政治、社會情境的互動關系,揭示其中蘊涵的歷史經驗和理論啟示。是為《民初議會政治研究(1911-1913年)》結構的理論基礎。
劉勁松 ·中國史 ·18.6萬字
中國人一直將春秋五霸掛在嘴邊,但這些霸主到底給中國人帶來了什么?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答。齊桓公春秋稱霸歷無疑是一場生動的教學——這是一個大國爭霸的時代,其政治格局一如當今,各大國都在為霸權而不懈努力,經濟、軍事、文化、道德、制度,哪個才是大國崛起的關鍵?霸主齊桓公會詮釋“霸主”的含義,為我們上趣味橫生的一課。本書書寫了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的一生,看他如何奪得君位、重用管仲、勵精圖治、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使得齊國成為霸主之國,并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格局,給后世帶來深遠影響。
張小泱 ·中國史 ·11.7萬字
本文在文學史、思想史的交叉視角下,探討中唐古文運動的發生、發展與嬗遞情況,主要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早期古文運動的發生與演變。第二,中唐儒道內涵的演進。第三,韓愈文化群的形成及其要素特征。第四,劉、柳、元、白與古文運動。第五,古文運動與駢文發展關系。第六,中唐古文家的史學實踐與史學思想。
咸曉婷 ·中國史 ·14.1萬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的書籍,深入介紹了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懸案,吸引讀者關注世界歷史,以此指導人們在重溫世界歷史,并對當下進行反省,學會用歷史的參照系統校正今天的行動和實踐。本書通俗易懂,對于那些熱愛歷史,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無暇涉獵大部頭歷史著作的人來說,《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應該是了解歷史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仲英濤 ·中國史 ·16.7萬字
本書以神話學為研究視角,將中國正史之源頭《史記》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対象,探究為何信史中有大量神話,司馬遷如此撰寫史書的意圖何在。《史記》的撰寫體現了古代典籍中源遠流長的神話敘事脈絡,延續了商周巫史傳統。西漢時正處在“巫”與“史”逐步交替之際,故而整體上已經具備了為后世所認可的理性的、嚴謹的、系統的歷史表述,但同時書中也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夢兆、術數、占卜等有關巫風遺習的“不雅訓”之語,兩者并不相悖,這就是《史記》中出現以神話為史料的深層原因和文化背景。而西漢正值大一統的帝國甫立,司馬史公對神話的采用除了延續文化脈絡,還有其為當下所用的意圖。所以說,對《史記》中神話敘事的解讀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潛意識層面,就是對神話思維的不自覺的繼承和發展;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層面,正是基于潛意識層面,利用神話思維對宗教文化、學術思想和民間信仰根深蒂固的影響,對前代所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進行整理和改造,從而“神道設教”,完成新的歷史表述,在這種時代背景與文化氛圍中出現了正史《史記》中對于大量神話素材的采用。
于玉蓉 ·中國史 ·15.2萬字
歷史是一座絢爛的畫廊,五千年中國史搭建起的更是一座朝代更迭的繽紛畫廊。這里有滿懷抱負的帝王,有誓死捍衛節義的賢臣良將,有滿腹才華的文人墨客,更有蕙質蘭心的傾城女子……歷史的車輪在五千年中不斷向前行進著,裹挾著數不清的悲歡離合絕塵遠去,而歡歌與離歌仍傳唱至今,且看千年中的盛世與亂世如何演繹了我們的歷史。
池墨 磨劍 ·中國史 ·10.2萬字
盛宣懷一生創辦了眾多實業,其中經歷時間最長、在中國近代產業發展中影響最深遠的,要數輪船招商局與中國電報總局。輪、電二局創辦與發展,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對我國當時的軍事、經濟、民生的發展與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書按歷史階段梳理了輪、電二局創辦與發展的過程,并著重探討了盛宣懷與輪、電二局的密切關系,及其在這一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盛承懋 ·中國史 ·14.7萬字
本書共分九章,內容包括:大國之痛——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流失之謎、無頭騎士——皿方罍流失之謎、皇家的至寶——傳國玉璽流失之謎、烈火焚園——十二生肖銅獸首流失之謎等。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6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霍亂菌是日軍細菌戰部隊使用最廣泛的細菌武器之一。侵華日軍的霍亂細菌戰是造成中國抗戰時期霍亂大流行的重要根源,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必須加以揭露。本書第一章概述了世界各地以及抗戰前中國的霍亂流行歷史;第二章考察侵華日軍的霍亂菌武器化研究活動;第三章考察侵華日軍1937—1941年的霍亂細菌戰試驗和作戰方法技術的形成;第四章至第六章逐年考察1942—1945年日軍在華霍亂細菌戰情況;第七章從總體上討論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特點、規律與后果、危害,為繼續深入研討日軍細菌戰史提供參考。本書認為,1938—1945年,侵華日軍進行了20余次霍亂細菌戰活動,攻擊范圍涉及20個省市,造成數十萬中國人民受害,其中至少有16萬人死于日軍霍亂細菌戰。本書是對侵華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系統考察,對于研究和探討中國的霍亂流行與日軍細菌戰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羅運勝 ·中國史 ·12.2萬字
本書以《樊山政書》所反映的清末法制變革中樊增祥任藩、臬兩司的司法公文為研究對象,圍繞轉型時期的“變”與“不變”、“新”與“舊”之間的沖突與溝通,及其在司法中的體現這一主旨,從清末法制變革的觀念與效果、省級司法理念、省級官員對地方詞訟的指導與監控,以及這一時期的司法文體對西方文體的抵制與接受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康建勝 ·中國史 ·20萬字
本書借助大量圖文資料,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代表性劇目和著名藝術家等方面,系統而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柳子戲的形成、發展和現狀。通過閱讀本書,人們能全面了解柳子戲,從而重新認識并更加喜愛、關注這一劇種,使它盡快擺脫“鮮為人知”的局面,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與使命。
劉元貞 ·中國史 ·5.5萬字
本書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由傳教士撰寫、巴陵會纂輯發行的各類文集文本進行研究分析。這些文獻是當時德國讀者感知中國、遙望中國的熱銷讀物,其中有近60冊“中國故事”,涵蓋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神話故事傳說、文化禮俗、在華傳教工作境況、中國信徒傳記等題材。這些作品承載著傳遞中國社會文化信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了德國讀者受眾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本書在爬梳巴陵會在華傳教史、厘清傳教手冊文本體裁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從巴陵會傳教館藏文獻著墨較多的中國信仰、儀式、國人形象三個維度展開論述,并在東方主義理論視域下探究傳教士的典型敘事特征與書寫目的。
陳悅 ·中國史 ·11.6萬字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7.7萬字
京師論壇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科交叉平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共同主辦的高端國際學術文化論壇。京師論壇以“古今貫通”“中外融通”“上下打通”的“三通”為總體追求,借助于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科交叉優勢和文化研究優勢,借助于社會各界論壇參與者的智慧感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京師論壇每年度設定內涵相通、角度互補的年度主題。2017年的年度主題為“文化的傳承和自信”。京師論壇采用對話形式,邀請國內外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頂尖級專家進行對話。論壇每年舉辦六期。每期首先由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對話,之后由專業學者、媒體人、社會大眾提問辯難。本書即為這些對話成果的記錄和整理。
郭英德 黃會林 ·中國史 ·10.1萬字
遼、金、西夏時期,華夏大地從分裂走向統一。本書講述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的日常生活,結合歷史文獻、文物遺存和考古成果,生動再現這一時期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習俗、禮儀和文化;以小見大,展現社會變遷與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宋德金 ·中國史 ·7.7萬字
本書以簡潔生動的文筆對隋唐五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描述,給予讀者以知識的教益和智慧的啟迪。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圖,力圖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隋唐的千秋盛世。該書包括人物篇、典制篇、經濟篇、外交篇、民族篇、宗教篇、文藝篇、科技篇、娛樂篇九個部分,面面俱到又簡明扼要,是一本快速了解隋唐五代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圖書。
羅昊 趙永 ·中國史 ·4.8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集刊打破學科界限,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將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等學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將中國古史研究中的考據法與圖像學、新文化史等方法論結合起來,從多角度、多層面來梳理人類文明的演進,進一步擴展了史學研究的路徑和視野。
劉中玉主編 ·中國史 ·19.9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