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監察制度的斷代史,作者以《欽定臺規》《清實錄》及清代筆記和野史為主要材料,以時代為線索,以監察機構的設置、監察制度的指導思想、監察官員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監察官員的重要案件為框架,穿插清代監察制度的重要變革,對清代近三百年的監察制度之形態與沿革進行了整體性的梳理。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經驗與教訓。
劉社建 ·中國史 ·18.7萬字
本書深入研究了明代海洋事業中的若干問題,涉及造船與航海技術、海洋運輸和由此帶來的邊疆發展等內容。上篇主要以古代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為研究對象,關注因海上絲綢之路出現的而技術交流和文化傳播現象。下篇主要研究明代北方海洋運輸的細節,以及因此產生的邊疆管理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全書立足全球交流的宏大視角和區域差異的細節研究,通過對若干具體個案的分析,展現明代海洋事業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天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海洋相關的社會管理等問題具有參考意義。
陳曉珊 ·中國史 ·11.4萬字
會館是明清以來流寓客地的同籍人以鄉土為紐帶而自發設置的一種社會組織,是對家族組織的超越和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與創造,具有整合流動人口的功能。它既傳承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內涵上亦不乏創新,彰顯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的智慧,至今仍具借鑒意義。本書通過廣泛搜求海內外現存的會館志、征信錄、筆記手札、地方志書、檔案等資料,對會館進行了全方位地描述,具有歷史深度和可讀性。
王日根 ·中國史 ·10.8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家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線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產,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面臨的敘事挑戰。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并不流于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臺上和記憶地方里的記憶實踐。
李紅濤 黃順銘 ·中國史 ·15.8萬字
作者張旭輝為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的媒體人。本書從從一個新聞記者的視角出發,對抗戰前后14年間發生的五六十件真實事件進行了描述,將聚焦點集中在史料中細節之上,重點反映全民抗戰的主題,書稿文圖穿插,力求突出抗戰期間發生的這五六十件大事件中的故事性,行文中有溫度,有態度,對抗戰的認識和傳播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作者歷經數年,收集了大量有關抗戰的史料,并分門別類地對這些史料進行了整理,同時搜集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
張旭輝 ·中國史 ·11.6萬字
今年,我們將獻給讀者朋友一套新的叢書:書與人叢書,希望各位能在相對輕松的閱讀中收獲深刻。這里介紹的是胡寶國的《虛實之間》(同時出版的另外三本是王子今的《秦漢聞人肖像》、葛小佳、羅志田的《東風與西風》和葛兆光的《穿行書林斷簡》)。本書收錄的文字大抵可以分成兩類,“一類與史學有關,一類則與史學無關”。前者主要是幾篇書評,由小及大,由近至遠,既不失史家的深刻,又兼顧讀者的趣味。后者屬于作者的業余愛好,有回憶性的寫實之作,也有純屬虛構的“文學”小品。作者在中古史領域有上佳表現,而這些“與史學無關”的文字則非?!坝腥ぁ?,有趣的文章人人愛讀,而在有趣之外,還能體味到作者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洞察與睿智的思考。
胡寶國 ·中國史 ·9.6萬字
《馬勇說民國》是著名近代史學者馬勇的作品,書中收入馬勇先生幾十年研究成果,時間上橫跨“辛亥革命”到“抗戰勝利”,有見地有深度。全書章節共分四部分:輯一國故,以研究的歷史事實為主,收錄包括《民國政治的起跑線到底在哪兒》《“五四”前的傳言與危機》等;輯二聽聞,以歷史謎團的重新考證為主,收錄包括《誰讓康有為逃出了北京》《駐華首席記者莫理循眼里的辛亥革命》等;輯三姑言,以人物評傳為主,收錄包括《梁啟超:非典型的流亡者》《也無風雨也無晴——梁漱溟的兩次婚姻》等;輯四說法,以歷史評述、政論為主,收錄包括《洪憲皇帝的得與失》《“二十一條”到底該不該簽》等。
馬勇 ·中國史 ·17.8萬字
本書為杭州研究院《南宋叢書》之一種,為南宋文史通俗讀物。叢書第一輯三本將聚焦于杭州與南宋的關系,探討“作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為杭州的南宋”,再現杭州南宋的歷史場景,讓讀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是眾多南宋風流人物的活動地,杭州城也留下了他們數不清的趣聞軼事,本書將細數這些南宋風流人物在杭州的事跡,帶讀者領略他們的流風遺韻。涉及人物包括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思想家朱熹、呂祖謙、陳亮,文學家李清照、陸游、辛棄疾,名臣張浚、文天祥,杭州本籍名人等等,力圖完整呈現南宋杭州城的人物圖譜。
姚雙等 ·中國史 ·15.1萬字
《到清朝打卡生活》是“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之一,以輕松活潑的敘述方式,描述了清朝時期的民間社會生活百態。全書生動地展現清朝人的日常飲食、防暑保暖、交通、住房、職業、旅游、文體活動,等等,像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清朝民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現代人對清朝人生活的好奇,將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同時,書中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圖,生動再現清朝人的日常生活面貌。“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囊括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百姓日常生活史,由深耕歷史學領域的寫作者執筆,以正史為藍底,以幽默生趣、易于閱讀的講史方式,還原各個朝代的不同社會風貌,生動呈現中國古代百姓生活的變遷和傳承。
程曉南 ·中國史 ·11.9萬字
本書從浦東開發的百年夢想談起,用精煉的文字和百余幅精美圖片再現了一個而立之年、生機勃勃的浦東如何一路走來。全書包括“國家戰略時代使命”“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浦東的速度浦東的高度”“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而興”“推動轉型升級開拓發展空間”“現代化城區高品質生活”“自貿試驗區開放新窗口”“核心承載區科創新高地”八個部分,以翔實的材料和生動的事例,展示了在黨中央和上海市委堅強領導下,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的光輝歷程與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17.5萬字
春秋五霸,具體指的是誰,歷來眾說紛紜,其中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此五人的說法廣為流傳。本書是學者晁福林先秦史研究的代表作,他圍繞春秋時期的霸權更迭,圍繞那段歷史舞臺上“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眾多霸主以及他們身邊的謀士們,細致地梳理了春秋霸權的演變歷史。難能可貴的是,此書語言通俗易懂,是一本了解春秋歷史的通俗讀物。晁福林以“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5人為春秋五霸的概念從未改變,卻又認為春秋歷史的發展,除了春秋五霸之外,尚有其它強者,故論春秋霸主而非春秋五霸。此次改版,加入了作者新的思考,重新修訂。
晁福林 ·中國史 ·16.8萬字
本書首先提出了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社會定義方式的理論和方法,對科研評價“質”和“量”的關系進行了說明,介紹了代表科研水平“質”和“量”的主要指標,以及國家自然科學研究水平評價的理論和指標;其次,介紹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狀況,并利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以各種軟件為輔助,對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最后,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了比較,并提出了提高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吳彩麗 ·中國史 ·10.3萬字
本書收錄舒新城先生于1938—1941年間游歷香港的日記,內容包括他在船上和旅途中的生活情況及所見所聞,間中加上一些感想和評論,可說是抗日戰爭前期的滬港雙城記,從中既可看到中華書局在戰時的狀況,又可看到香港社會民生的面貌,令人感受到戰時的氣氛,在國家苦難期間,知識分子仍為文化事業不懈奮斗的情操。
舒新城 ·中國史 ·5萬字
他們從大漠中走來,渴飲馬奶,困宿穹廬。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大汗刀之所向,無人可擋。南下中原,西征異域,王族插到東歐。斯文漢人,做了他們的臣民。桀驁色目,匍匐在他們腳下。阻塞的古道訇然中開,商旅會聚于京師;虔誠僧侶施然而來,筑四方廟宇;更有萬國使者,誠惶恭敬,眩暈于泛光崇彩的繁華。眾人贊嘆,夫哉乾元!
龔書鐸 劉德麟主編 ·中國史 ·14.3萬字
《超有趣的中國史》系列是皇帝群聊中國歷史的完整版,真正做到了將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挨個拉入群聊。每當有新皇帝進群,群里就會圍繞他展開一輪妙趣橫生的大討論,通過這種歡樂好玩的對話,把每個皇帝在位時期內的個人政績、歷史事件、名人軼事、文學藝術等都聊全了、聊透了。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依次出場,無縫鏈接中國各個朝代。在皇帝們紛紛現身說史的群聊中,權力的更迭、文明的興衰不再神秘遙遠,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也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讀史方式,而這一次我們是聊著天讀完的。
歷史氪 ·中國史 ·259字
中西區,香港的商業與金融命脈。經過百多年光陰的洗禮,繁華依舊。那些往年今日的比照,再三展示著傳統與現代混雜的商機與活力。從山頂出發,著名收藏家鄭寶鴻以珍貴舊圖片,再配以同一角度的現貌近照,為中西區的今昔作出對比,帶領讀者漫步大道、流連街角,感受殘留至今的昔日人情。全書分為中環、皇后大道中及橫街、德輔道中及海旁、上環和西區五個部分,除了大家熟悉的荷李活道、皇后大道中、德輔道中等貫通中西區的主要干道外,本書亦沒有忽略一條條充滿傳統風情的橫街窄巷。書中共約一百組新舊照片,攝影年份跨越一個世紀,組合出由英治時期開始香港中西區的變遷故事,也重現了二十世紀初、中期的昔日香港面貌。
鄭寶鴻編著 ·中國史 ·1.4萬字
本書是專注于運河及其相關問題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專欄包括:“理論研究”,著力進行運河學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探討;“專題研究”,探討運河發展史、運河區域社會變遷、運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新書評介”,點評近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向讀者介紹其價值及閱讀路徑;“研究綜述”,評介當年運河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學術活動,總結過往,為讀者提供學術資訊;“史料拾遺”,對新近發現的與運河相關的新史料進行解讀。
李泉主編 ·中國史 ·15.7萬字
《中國文化小史》以中國文化的普及為出發點,用簡明通俗的語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敘述了自原始社會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各歷史時期文化的特征、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它們的作用和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大眾對文化史的需求?!吨袊幕∈贰纷猿霭嬉詠?,贏得了眾多讀者的青睞和好評。此次出版的《中國文化小史》,以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多個版本為底本,反復??笔啻?,并適當增加了一些插圖和知識性注解,不僅完美再現了原汁原味的大師力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常乃惪 ·中國史 ·5.2萬字
本書原名《呂著中國通史》,為呂思勉先生兩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壓卷之作。本書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為“孤島”后,為適應當時大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原上冊為文化史,為本部書的重點與關鍵,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且行文通俗流暢,為文化史中難得的佳作;下冊為政治史,為適應當時的教學需要,相對簡略,然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大家風范洋溢字間。
呂思勉 ·中國史 ·4.8萬字
本書以南宋初期的詔獄案件為研究對象,以南宋初期的法治狀況,建炎、紹興年間的個體詔獄案件與道學政治化的關系,紹興群體詔獄案件與政治運作的媾和,以及“紹興更化”之后孝宗朝的政治重建,作為考察的框架,全面考察政治過程及政治利益交換的路徑,揭示這一政治行為背后的政治文化取向,進而揭示在特定歷史時期國家權力與社會控制互動的情況,以期勾勒出南宋初期政治運作的大致脈絡。
董春林 ·中國史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