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包括半坡遺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半坡人的家園寸土、生產(chǎn)與生活、精神世界、民風習俗,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等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現(xiàn)了半坡人及半坡社會的獨特風采,述說了半坡遺址的歷史地位和發(fā)展脈絡,描繪了史前半坡人的生活畫卷,傳遞著來自6000多年前的文明呼喚。走進半坡,開啟史前文明之旅,奔向史前文明的召喚曙光,重溫關于人類童年的久遠故事。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1萬字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發(fā)達的玉器系統(tǒng)更是獨樹一幟,在中國都邑發(fā)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通過對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史、格局與功能分區(qū)、營建工藝與工程、考古歷程與最新進展,以及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等內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劉斌 王寧遠 陳明輝 ·文物考古 ·10.5萬字
漢臺聚珍大漢源脈:漢中市博物館,本書包括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古道滄桑——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龍興之地——西漢三遺址三章,選取近百幅照片,以時為經(jīng),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起了漢中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走進漢中市博物館,領略中華珍寶背后的悠悠歷史,感受南北融匯獨特的漢水文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4萬字
縱古今,橫萬里。尋夢于文明之巔,嘆瑰寶之風華,感秘史之迷離,驚發(fā)掘之曠古,思謎案之懸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宮中隱逸的過往系人心弦,古國、寶藏消匿的影蹤引人追尋,一座座古墓掩埋了無數(shù)紅塵秘事,每一件國寶書寫一段傳奇。樁樁懸案留給后世諸多未解之謎,一次次考古發(fā)現(xiàn)不斷揭開驚世謎局。探索發(fā)現(xiàn)系列,宛如一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萬花筒。
冷林蔚 ·文物考古 ·15.1萬字
石峁遺址是陜北已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到夏代早期的人類活動遺址,也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史前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城址。為了加強保護,我省制定《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條例》規(guī)定,石峁遺址及其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得非法挖掘、破壞、占有和買賣。石峁遺址保護區(qū)域分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等。
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文物考古 ·4335字
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是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在這兩座未經(jīng)盜擾的古墓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整的金縷玉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準確性,揭開了歷史上的金縷玉衣之謎;王后竇綰墓發(fā)現(xiàn)了實用和美觀兼具的長信宮燈,同時兩墓還發(fā)現(xiàn)了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日常用具,為構建漢代貴族生活提供了物質史料。作者盧兆蔭全程參與了發(fā)掘工作。他和同事們一道,揭開了這兩座陵墓的神秘面紗。他以平實的文字,將滿城漢墓的發(fā)掘過程娓娓道來,用考古人嚴謹?shù)膽B(tài)度,再現(xiàn)墓主身份,帶領我們走進千年前的西漢社會。
盧兆蔭 ·文物考古 ·4.8萬字
本書聚焦于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國寶,深入且全面地呈現(xiàn)了它們獨特的魅力。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壯觀軍陣布局,再到可愛大熊貓的獨特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與棲息環(huán)境……通過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描寫,展現(xiàn)了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科學知識、文化內涵以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等,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國寶的非凡風采,增強對文化遺產(chǎn)和珍稀物種的保護意識。
張啟源編著 ·文物考古 ·3.5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為寧夏博物館各文物撰寫的英文解說詞,分為兩部分內容:史前至清朝的寧夏通史及寧夏巖畫,兩部分內容完全按照寧夏博物館寧夏通史展廳與寧夏巖畫展廳的參觀順序設計排版,可以使讀者初步了解寧夏歷史及特色。
張雨婷 ·文物考古 ·1.7萬字
全書共六卷,收錄1908年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所拍攝:莫高窟外景、洞窟彩塑、壁畫等照片計約三百多幅。此套法文版先后于1920至1924年出版。就敦煌石窟而言,早期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當屬1908年人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后,首先集中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負責文字記錄,抄錄大量的洞窟各類題記,測量師瓦揚和攝影師努瓦特分別負責測繪與洞窟拍攝工作,他們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間除了在藏經(jīng)洞檢選寫經(jīng)佛畫外,一直在從事洞窟的各類必要工作。
(法)保羅·伯希和 ·文物考古 ·1166字
文娟主編的這本《世界考古未解之謎中國考古未解之謎》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與探索世界和中國歷史文化,編者在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從古代遺址、璀璨文明、墓葬等方面入手,深入開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玄機,引領讀者進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
文娟 ·文物考古 ·28萬字
本書選取十四個關于古代銅鏡的話題,從不同角度,對銅鏡進行了研究。內容涉及舉世矚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銅鏡,銅鏡上的銘文詩詞、圖畫,鑄鏡工藝,關乎銅鏡使用方法的鏡架和鏡臺及其映射出家具的發(fā)展,與銅鏡相關的磨鏡工藝和手藝人,以及和考古學有關的銅鏡出土環(huán)境、盜墓問題。這些話題單獨成篇,編排按照時代由早至晚。不僅為大家介紹了銅鏡精美絕倫的外觀,還對與之相關的人和歷史進行了剖析,達到了考古學由物見人的研究目的。
霍宏偉 ·文物考古 ·13.3萬字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赴埃及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成功立項。作為重大項目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六位國內外知名的埃及學專家,先后共組織了十三場埃及考古專題學術講座,對埃及學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精彩講解,講座主題基本上涵蓋了埃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設計到了當前國際埃及學和埃及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書可供埃及學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參閱,也適合廣大學生及對古埃及文明懷有興趣的普通民眾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考古 ·8.2萬字
系統(tǒng)地闡述了展示設計的主要原理和設計方法,既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對新理念、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的把握,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單文革 陳國輝 李卓主編 ·文物考古 ·6.5萬字
石學,即“金石學”之“石學”,是研究并運用石刻文獻之學。葉國良先生秉屈萬里之傳,受孔德成之業(yè),研治石學有年,多有建樹。葉先生認為石學分為二支,一曰“括例”,總結碑志撰文通例,結合禮俗制度、碑版沿革等,為研治碑學之門徑;二曰“考證”,運用石刻資料,補正經(jīng)史,于治經(jīng)讀史、研究古代社會,裨益甚鉅。二者互相為用,不可偏廢。本書為葉國良先生《石學蠡探》與《石學續(xù)探》的合編,深入論述了東漢官宦冢墓碑額題寫職官“題尊”之例,與唐宋以降“題終”不同;石本與傳世刻本異文產(chǎn)生的原因、如何互校以及互校的用途;失姓碑志如何考證;韓愈碑志文與前人的異同及對后世的影響,等等。對東漢至清代的諸多碑志逐一做了細致入微的考證,兼涉經(jīng)學、職官、典制、文學、傳記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又對元明清十二部總結石例的著述作了評議,具有學術史意義。全書考證精審,括例貫通,對初涉金石學和專門研究者定多啟發(fā)。此次出版,在影印臺北大安出版社版的基礎上,復對全書進行了校訂修正。
葉國良 ·文物考古 ·1855字
作者將大谷探險隊三次所獲文物、文書,選出一些有代表性者,分為:佛典、經(jīng)籍、史料、西域文書、繪畫、染織刺繡、古錢、印本、雜品等類,編為此書,選圖約600多幅,于1915年出版。大谷探險隊即日本大谷光瑞派遣的三次中亞探險隊。大谷光瑞伯爵是日本西本愿寺法主,在已經(jīng)提及的各國考察、探險隊中,只有一衣帶水的日本的這一支探險隊中有佛教徒,他們在財政方面的基礎則是近一千萬日本信徒施舍的財物,因此大谷探險隊的活動近似于私人性質,而不象其它各支均是由政府機構資助。大谷光瑞是京都西本愿寺第21谷光尊的長子,1900年被派往歐洲考察宗教,從而揭開了日本考察中國西北的序幕。
(日)香川默識 ·文物考古 ·827字
本書對《甲骨叢編(第一集)》原書稿進行整體影印,作者董作賓擬運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對當時所見的全部甲骨文資料予以理董;考釋部分先釋文,再分專題考證,其間有多項對甲骨學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
董作賓 ·文物考古 ·0字
殷墟甲骨、司母戊大方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用它們斑駁的身軀,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和《蘭亭序》……這些傳世國寶的背后,流傳著許多撲朔迷離的故事。鶴蓮方壺、金縷玉衣和佛指舍利,神秘國寶,驚世再現(xiàn)……本書分為五章,國寶驚世再現(xiàn),千秋不朽匠人心,輾轉紅塵漂泊路,往昔夢華多少,海內孤品、絕世遺珍,講述了60個傳奇的國寶故事。生動流暢的文字,輔以200余幅珍貴的文物圖片,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一席華美而精彩的文化盛宴。
冷林蔚 宋婉如編著 ·文物考古 ·50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fā)行。《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qū)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jīng)歷了三百余年的發(fā)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fā)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基于這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xiàn)的漢代生死觀的發(fā)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fā)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chǎn)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