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牧愛堂編》是清代趙吉士治理交城五年的歷史記錄。《牧愛堂編》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史文獻,收入了甚為豐富的法制史文獻,是趙吉士作為山西基層地方官員居官生活的真實寫照。文中不僅記載了趙氏治理地方、審判案件、剿除山寇、興修水利等方面的事功,還收入了趙氏任知縣期間與各級官吏、當地士紳的詩文交往以及書信,對于今人了解當時的官場生態以及基層官員的內心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社會史、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亦足見其有進一步整理以廣流傳之必要。
(清)趙吉士著 郝平點校 ·地方史志 ·24.1萬字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是西北政法大學岳國芳的一部研究著作。作者認為,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深受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所帶來的現代文化的雙重影響,其社會文化變遷過程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融合、民族文化與民主文化滲透、知識精英與農民大眾互動的特點。研究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歷程,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關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社會文化變遷問題的研究、從社會文化變遷層面充實關于陜甘寧邊區社會的研究,還可以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馮飛 姬雄華 ·地方史志 ·21.1萬字
楊紅偉編著的《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講述了: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與自強求富的雙重變奏中,西北開發思想潺潺而起,延綿不絕。至抗戰時期,西北開發思想匯聚如潮,悄然形成對傳統的超越,邁向現代性的轉型。它勾勒了和諧生態農業經濟的前景,提出了走工業化的新路,也描繪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藍圖。它是近代時期西北開發探索的高峰,也是中國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與開發經濟學草創時期重要思索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存在戰時性、暫時性與無法落實性等先天性缺陷,但其中閃爍的真知灼見仍是今天難得的寶貴思想財庫。
楊紅偉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本書是14世紀到17世紀時期明代哈密、吐魯番地區資料匯編,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其風土人情、地理概貌,還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與哈密、吐魯番地方政權之間建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密切關系。本書為修訂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錯訛外,作者在原作基礎上又新增補了一批資料,同時將所寫《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一文作為附錄收入,對土魯番的概況、統治者世系及其與明朝關系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陳高華 ·地方史志 ·33.4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有關中外交通與信仰空間研究的匯總。全書分上下篇,上篇主要以中外交通為主。下篇主要以空間信仰為主,勾勒了龍母、伏波神、金龍四大王、碧霞元君、天妃、南海神、水神蕭公、宗三、譚公等多種信仰的起源、傳播與衍變過程,并論述了其在國家祭祀、地方秩序、中外交流、鄭和下西洋中的地位與作用。
王元林 ·地方史志 ·22萬字
蔡雪村,原名蔡振德,陜西省神木縣城關人。1924年在天津南開中學上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留學蘇聯。1926年回國后,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為了紀念神木縣這位杰出的革命家,政協神木縣委員會將蔡雪村的作品和一些學者對蔡雪村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蔡雪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過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農民戰爭,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歸納了中國農民戰爭的規律以及對生產力的影響,被譽為當時很有分量的歷史著作。
政協神木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2.5萬字
《宜昌城市社會變遷史》描繪了新石器時代以降,宜昌古城先民篳路藍縷、繁衍生息的演變進程;近代以來宜昌城市遭受外力沖擊,經受軍閥混戰、外敵入侵的鳳凰涅槃史;最終走向新道路,漸次實現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歷史性跨越的多彩畫卷。全書縱貫萬余年,橫跨城市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生活等多領域。初步梳理了宜昌的城市周期史:先民生息地望—軍事重鎮—郡縣治所—過載碼頭—通商口岸—水電都市—三峽城市群中心城市。最后對三峽城市群建設中的宜昌作為領頭雁的作為與擔當作了簡要展望。
李敏昌 ·地方史志 ·26.9萬字
本書梳理趙爾巽執政奉天三年間的舉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體措施、客觀效果等,從東北特殊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出發,指出趙爾巽執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統一這一問題上的積極意義,并在清末東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國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趙爾巽執政承前啟后、尤在啟后的政績,有助于人們全面客觀認識趙爾巽其人、趙爾巽執政三年間的奉天政局。
李皓 ·地方史志 ·20.5萬字
編修地方志是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建國后的首輪地方志編纂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以來,歷時30余年,取得全國省、市、縣三級志書編纂的豐碩成果。本書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首輪地方志編纂的歷史過程,分析和總結修志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針對新方志編纂理論及相關問題,從新方志的編纂理論、志書體例、修志方法等問題入手,提出與民國修志作對比分析的研究思路,進而提煉方志文化的內在因素,為當前修志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曾榮 ·地方史志 ·34萬字
禮樂文化深度塑造了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形態和精神世界,是華夏文明的根本標志和傳統教化的重要形式。《禮記》因其薈萃早期儒家禮樂釋義文獻,全方位論析禮樂之本原、本質、結構、特性、功能與意義,成為理解禮樂文化精神的核心經典。本書致力于回歸傳統經學詮釋思路,化用章句、義疏等解經體裁,通過對《禮記》的精細解讀,勾勒儒家禮樂政教思想之全貌,闡揚其理論特質和精神價值。作者首先系統疏解《禮記》通論部文獻,以考察儒家對禮樂文化之形上哲理根基、價值觀念系統、社會政治理想和生命意義追求的理論詮表,闡發其一天人、本性情、合外內、通物我、協文質、尚中和的思想主旨;其次,對《禮記》禮儀釋義專論進行闡釋,集中呈現儒家對冠、昏、喪、祭、鄉、射等禮儀之情感內蘊、象征意義和政教功能的深刻理解;最后,以《樂記》為本詮解儒家樂論,推明禮樂同源、相成互補之義,探析樂何以成為古典教化的終極形式和儒家德性人格、生活理想的最高表征。
張樹業 ·地方史志 ·31.5萬字
《上海史國際論叢》由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是以上海史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尤其側重刊發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成果,介紹海內外學術動態,刊登珍惜外文歷史資料。
熊月之主編 ·地方史志 ·23.5萬字
《澄城年鑒》是由澄城縣人民政府主辦、澄城縣縣志編纂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地方綜合年鑒。以全面系統地記錄澄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基本情況為宗旨,為社會各界和海外人士了解認識和研究澄城提供基本資料。《澄城年鑒》每年出版一卷,全書共設特載、中國共產黨澄城縣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澄城縣人民代表大會、澄城縣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澄城縣委員會、人民團體、軍事、政法、農業與農村經濟、工業、交通運輸郵政通訊、商貿流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經濟綜合管理、教育文體衛生、社會服務、鄉鎮、先進典型、重要文件等部分組成,約500千字。
澄城縣人民政府 澄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7萬字
《明清江南史叢稿》收錄了作者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按類型分為四部分:“專論”數篇論文是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散論”以個案為主,談江南的官、紳、民,情理皆佳;“講談”“序跋”兩部分側重方法論和治史心得,保留了講談的原味和對人對書的點評臧否。附錄為作者所撰回憶錄的一部分,讀者由此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成長歷程。如果讀者真有點興致讀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一定不要把它看作真正的學術著作。它們最多也只是一個過來人用筆傾訴過往的“經歷”,對“經歷”的隨機即興體驗。背景是“大歷史”,人人都參與其間的“大歷史”。如遇知我者,讀出我在這種“大歷史”中所思所惑,罪我非我都無礙,博我會心一笑,則萬幸萬幸矣。——王家范
王家范 ·地方史志 ·26.4萬字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區)位于原香山縣城東,因而被稱為“東鎮”。本書稿為地方鄉土歷史文化研究,記述范圍涵蓋中山火炬區現有全部行政區劃。全書分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體編寫,以開闊的視野、鮮活的筆觸記述東鎮的歷史故事、傳說、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等,比地方志書更具可讀性。本書對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廣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家鄉。
中山市社科聯火炬分會 ·地方史志 ·25.1萬字
東巴敘事傳統以東巴教信仰及儀式實踐作為敘事動力,以宗教敘事作為核心特征,以神話敘事為表現特征,以口頭敘事與儀式表演互為文本。本書結合口頭程式理論、表演理論、民族志理論,探究了東巴敘事傳統的成因、傳承、流布、特征,并通過深描東巴敘事文本在祭祀儀式中的演述,揭示了口頭文本、書面文本、儀式文本、表演文本在民眾的生活與精神空間中的互文互構關系。通過東巴敘事傳統與彝族、藏族、壯族以及北方史詩的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對當下的民間敘事學、史詩概念及類型做了深入的探討與反思。
楊杰宏 ·地方史志 ·25.4萬字
《北京史學論叢》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內容涉及對北京歷史的介紹和研究,是北京區域歷史研究的匯總,分為區域關系、歷史地理、產業金融、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會議綜述幾部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主辦 高福美主編 ·地方史志 ·21.2萬字
《民國寧夏風云實錄》共計10本26卷。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記述了民國時期寧夏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文中所寫事件均由當事人和事件經歷者、知情者提供,史料來源可靠,所記事件詳實,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寧夏的狀況。全書時間脈絡清晰,時代主題鮮明,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楊少青 胡迅雷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是夏文史資料的匯編,第28輯,內容包括“歲月如歌”、“人物春秋”、“史海鉤沉”、“往事如煙”、“文史天地”、“老字商號”。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地方史志 ·20萬字
書稿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至今攀枝花市民的市井生活,涉及人們的吃、住、行、娛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體悟和感受。通過此書,展示和留存了攀枝花市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民俗、新風尚,體現了攀枝花市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和歷史文化、城市建設上取得的成果。該書為巴蜀民風民俗叢書中的一冊,其中《成都市井閑談》(上、下)《眉山市井閑譚》已經由我社出版。
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本書是“開封: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全面呈現了此次研討會的學術精神與追求。所選文章從歷史文獻、文學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尋有關古城開封的歷史記憶,探尋關于開封的城市想象與文化記憶。
陳平原 王德威 關愛和 ·地方史志 ·3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