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言及羌族,除甲骨文和上古文獻之外,唐時王之渙《涼州詞》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之名可謂家喻戶曉。無獨有偶,宋代范仲淹在《漁家傲》中也寫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的詩句。據相關民族史研究,今日之羌族至遲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由西北草原陸續南遷,在宋元兩代形成現今岷江、涪江流域居住格局的。
張曦 黃成龍 ·民族史 ·25.7萬字
本書根據對中國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家屋的名號“房名”的研究為切入點,討論了嘉絨藏族的社會結構,是一篇關于嘉絨藏族社會結構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現作為一個不同文化中的社會,嘉絨藏族社會結構呈現何種特殊性。
李錦 ·民族史 ·19.9萬字
本書從民族關系的視角出發,動態地研究索倫部與滿洲的關系,遵循民族演進發展的過程,注重民族意識的變化,重點研究民族精英人物對民族決策的影響,展現清朝在統一國家的過程中,滿洲統治者擴大疆域與整合民族的高超智慧。重視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分析民族聯合的模式方法,總結出索倫部與滿洲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并作出評價。通過現象,找出特點,總結規律,吸收清朝解決民族問題的歷史經驗,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為當代民族工作提供借鑒。
黃彥震 ·民族史 ·22.8萬字
文化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民族間差異的所在。本書歷述越人文化發展的進化和分化,一書在手既可以通觀壯族在漢文化攝力圈內如何發展如何變化,又揭示了越人文化發展的主流和分流,具述了越人原始群、原始母權制及父權制早期的文化,可觀照越人是如何調適與客觀自然界的關系并發揮自創力邁過重重關卡發展而來,并對歷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白耀天 ·民族史 ·76.7萬字
本書為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清代貴州客民與地方社會變遷研究》(15BZS119)的結項成果。作者將客民群體置于區域社會整體中加以考察,研究客民遷徙與分布、客民與地方開發、客民與地域社會變革、國家與地方的社會治理、客民土著化與地域認同和國家認同等內容,重點探討客民土著化與地方國家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指出客民在土著化進程中實現了地域認同,而王朝權力在地方社會不斷深入,完成了“大一統”的國家秩序,二者是并行不悖的,為理解“國家與社會”二元合一提供一條新的解釋路徑。
袁軼峰 ·民族史 ·25.7萬字
《東胡系民族基本史料辨析研究》包括《烏桓基本史料辨析》《兩漢三國時期鮮卑基本史料辨析》《慕容鮮卑基本史料辨析》《宇文鮮卑基本史料辨析》《段部鮮卑基本史料辨析》《拓跋鮮卑基本史料辨析》《禿發鮮卑基本史料辨析》《乞伏鮮卑基本史料辨析》《吐谷渾基本史料辨析》《柔然基本史料辨析》《契丹基本史料辨析》《庫莫奚基本史料辨析》《室韋基本史料辨析》等十三篇東胡系民族文獻史料辨析研究成果,力求在充分占有文獻史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歷史文獻學、校勘學、版本目錄學、民族史語文學等方法對東胡系民族基本史料進行系統充分辨析研究。
張久和等 ·民族史 ·25.1萬字
完整意義上的苗族古歌應包括文本與唱本。除了學者搜集、翻譯、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還以唱本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書從文學人類學視角,對苗族古歌這一非漢民族的活態口頭詩學進行田野調查,從歌詞與民俗、唱者與聽者、功能與傳承等多個維度系統梳理了苗族古歌從演唱到記錄的文本流變,在對不同方言區的苗族古歌進行深描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苗族口頭文化傳統在中國多元文化格局里的價值和意義。
龍仙艷 ·民族史 ·22.6萬字
本書包含660余幅日本每日新聞社隨軍記者拍攝的日軍侵華的照片。在當時為了控制輿論,日軍加強了新聞審查制度,由陸軍省、海軍省和情報局以極其嚴苛和機械的標準新聞照片進行審查。除了涉及軍事情報等機密信息之外,反映日軍侵華時期燒殺搶掠,被認為有損日軍“形象”的,會引起士兵厭戰情緒的照片,均被蓋上了“不許可”印章,嚴禁對外發表。戰后照片被曝光,進一步為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提供了佐證。
殷占堂 ·民族史 ·2.1萬字
本書以國家民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課題調研為基礎,用實證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識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現狀,分析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人們族群意識所產生的影響,討論在具體的族群關系情境中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群體邊界的變動和人們在群體關系層面的互動,揭示“保安族何以成為保安族”的社會機制,并探討“族群”與“民族”的關系、現代民族一國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識演變等理論問題。
菅志翔 ·民族史 ·29.4萬字
本書系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首批重大委托項目“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的子課題之一。后金是中國東北歷目前后一個地方政權,系由女真——滿洲創建,民族特色鮮明,制度完備,且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通史、典志、傳記、考異、圖表、大事編年的編寫體例。全面系統闡述了自努爾哈赤1583年起兵創業,迄至1644年清兵入關,共61年清朝開國時期的歷史。全書力爭做到史料翔實,觀點鮮明,集眾家之長,深入淺出,富有新意,真實而準確地反映后金的歷史風貌。
黃松筠 ·民族史 ·37.8萬字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作者從地域研究、應用研究、災害研究、認知研究、宗教研究等多角度出發,嘗試建構出細致的民族走廊以及走廊中羌族社會·文化的地域社會綜合研究范式,借以展示岷江上游羌族地域的社會、文化實質,同時也對汶川地震后羌族地區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思考。
張曦 ·民族史 ·14.5萬字
本書全面介紹了基諾族的政治歷史、經濟法律、宗教哲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天文歷法、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傳承等。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新的視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題材,提煉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使之脈絡清晰,連貫自然,富有時代感。既體現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則,又全面地介紹各民族的概況、社會文化、族際交往等。
張云 ·民族史 ·20.7萬字
《西北民族論叢》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等。不僅涉及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科,反映了海內外相關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周偉洲主編 ·民族史 ·28.2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阿爾泰山區富蘊縣境內,長達4年多田野調查基礎上完成的民族志報告。全書立足于阿爾泰山哈薩克游牧社會,以草原生態變遷為背景,圍繞著“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統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識”,主要探討了這套“本土知識”體系在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中與草原生態的互動關系。
陳祥軍 ·民族史 ·25.3萬字
本書是石碩教授牽頭的課題組集體經過數年調查研究完成的。上編石器時代主要從西藏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出發,論證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下編則從吐蕃時期以藏、漢文字記載為依據,明顯看出中原文化因素對西藏地區日益加深的影響。本書有理有據,實事求是,材料豐富,論證充分,值得一讀。
石碩 鄒立波 黃博等 ·民族史 ·19.2萬字
羅敏軍《遠渡加勒比》所撰內容,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那是中國最悲慘的年月。1840年“南京條約”后的時代,清政府在外國列強壓力下,被迫開放海禁。1845年左右起,先是閩省的廈門港、粵省的廣州、汕頭港開始了向美洲出口苦力的“貿易”;1852年后,香港、澳門的洋行也參與了“苦力貿易”,把華工運往南洋和南美。華工主要來自閩、粵兩省的民人。羅敏軍的祖父羅定朝,就是1906—1910年間,成為赴美洲華工潮的一員。
羅敏軍 ·民族史 ·9.2萬字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搶救性研究”的子課題,作者根據實際掌握的調研資料、歷史文獻資料等,對鄂溫克族精神文化世界進行了客觀的探索性研究。全書分為鄂溫克族思想文化、文學文化、民歌與舞蹈、諺語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禁忌文化,以及鄂溫克語的寶貴精神財富八個章節,對鄂溫克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宗教信仰做了分析。
杜拉爾·斯爾·朝克 ·民族史 ·23.5萬字
這是國內第一部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的專著。這是白壽彝先生1984年提出的課題,2005年被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2016年完成,并通過教育部審查結項。該書通過細究古今各少數民族史學個案,綜合探討各時段、各區域少數民族的史學狀況,分析少數民族史學的內容、特點、與中央王朝史學及其他民族史學關系等。
汪受寬主編 ·民族史 ·33.7萬字
德昂族作為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文化傳承與社會歷史變遷一直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書通過對德昂族的整體性介紹,為讀者呈現了云南德昂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婚姻家庭、教育發展、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等的全貌;并通過分析關于德昂族精準扶貧的第一手資料,試圖概括當前德昂族的貧困現狀、梳理針對德昂族現有的精準扶貧政策,找到當前德昂族脫貧的難點與癥結,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完善德昂族扶貧研究。
姜科 ·民族史 ·19.5萬字
《東夏史》一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近期的研究成果和考古資料,通過嚴謹的分析論證闡述了金末元初東北地區東夏政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對東夏政權產生背景、發展過程、社會形態、文化傳承、時代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解讀。對東夏政權建立的時間、存亡的時期、使用的年號、與蒙古及周邊政權的關系等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考異,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多層面對東夏政權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蔣戎 蔣秀松 ·民族史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