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聚焦于否定標記的句法位置及相關問題,以普遍語法和類型學理論為指導,對搜集到的各大語系的242種樣本語言進行了描寫和比較,主要結論為:否定標記的添加作為否定功能范疇得以實現的重要句法手段,只能在句首或謂頭或句尾位置上(三者必居其一)來完成操作,這三個句法位置觸發不同的句法反應,復雜多變的表面線性位置由此顯現,而在具體語言中,否定標記句法位置的發展趨勢則應該是向標準的謂詞前謂頭位置靠攏。
馬宏程 ·語言文字 ·11.3萬字
漢語語音史分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三大時段,分別以《詩經》韻部系統、《切韻》音系和《中原音韻》音系為標識,與之相應,漢文學史上有《詩經》,唐詩和元曲。本書研究了所有存世元曲的用韻,聯引為十九部,分部進行討論,并與《中原音韻》詳細比較,書后列舉出韻譜。從元曲的用韻來看,《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當為通語。
李蕊 ·語言文字 ·12.6萬字
本書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借助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的學者提供各國學術圈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本輯為第2輯,收錄的譯文有:《歐亞草原游牧政權的出現與成熟:精英封堆的發展與衰落》、《斯基泰野獸風格藝術與洛雷斯坦青銅器藝術》、《考古學與對公元5至8世紀日耳曼社會史的研究》、《論薩曼王朝的起源問題》、《“大中央遼契丹國”考》、《“知己知彼”:中世紀俄羅斯對金帳汗國之熟知》、《一座已消失的愷加時期埃里溫城堡內的清真寺》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語言文字 ·17.6萬字
日本江戶時期長崎唐通事是史無前例的特殊翻譯家群體,他們是華裔中的佼佼者,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中日民間交流的使者。他們落葉扎根于日本長崎這片土地上,與異國他鄉結下了深厚的情緣,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本書通過對明清時期25家福建籍通事家族史料搜集整理,與田野調查資料相互印證,從多維視角、多層次展現了明清時期福建籍通事家族活動的歷史軌跡,厘清了明清兩代福建區域在日本長崎“唐通事”家族的若干重要史事及文化傳播交流的不朽貢獻。
李斗石 ·語言文字 ·19.2萬字
納西語屬于分析型語言,虛詞和語序是主要的語法表達手段,動詞是句子結構的核心。從句法上看,動詞的性質和特有的功能對其所在的句法結構起制約作用,并制約了與其相關的其他語義成分。本書主要以納西語動詞為研究對象,借鑒語言類型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描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在翔實的語料基礎上對納西語動詞的形態句法結構和語法意義進行系統、詳細的描寫和分析。
王一君 ·語言文字 ·7.6萬字
在學術靈感寫作狀態下研究寫作過程,通過觀察寫作過程總結學術靈感寫作規律,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構建學術靈感寫作路徑,基于路徑建立學術靈感寫作機制,順應機制融入學術靈感寫作狀態,在靈感狀態下印證寫作規律,往往需要無意識狀態與有意識狀態的耦合。
田富強 ·語言文字 ·32萬字
本書引論從近代、現代、當代三個角度對20世紀曲學史作了總體論述。正文十章對于近現代曲學的開山祖師王國維、傳統曲學的集成者與總結者吳梅、開白話著述風氣的現代曲學家鄭振鐸、國劇學的發軔者與推動者齊如山、戲劇全史的探索者與耕耘者周貽白、埋首詁戲的苦難劇史家董每戡、曲學史上“行路迂緩的‘笨’駱駝”趙景深、蜚聲海內外的南戲研究巨擘錢南揚、散曲學與唐劇學的拓荒者任中敏、“治曲當從元人入手”的奉行者王季思等20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位曲學家,詳細考察其生平、學術道路和曲學著述,深入揭橥其在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清晰呈現20世紀曲學史的演變軌跡與歷史面貌。馀論部分從曲學史與文學史、報刊創辦以及曲集編纂等方面論述了20世紀曲學史的成就。考論結合,重點把握,既有個案性、全程性,又有創新性、體系性,不僅是一部全面、翔實的20世紀曲學研究學術史著作,而且是居于學術前沿水平的重要曲學史研究成果。
李占鵬 ·語言文字 ·41.4萬字
口譯認知理論包括傳統的釋意理論、精力分配模型,但是,口譯認知理論必須深入到口譯過程認知中,從而建構可指導口譯實踐的理論與方法,口譯過程認知包含最基本的口譯過程,口譯信息一旦進入人的加工機制中,認知加工即時啟動,包括口譯信息感知、過濾、選擇、注意、提煉、轉換、記憶和表達等多個環節,感知過程必然包含過濾和注意選擇,新的存儲和提取以及轉換過程無不影響著口譯的信息加工過程,因此,口譯認知理論需要建構在過程之上,整體過程下又需要子過程建構,此認知理論研究的結果必將有效指導口譯實踐過程。該書包括傳統認知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的一些基本過程,從而構成整體的認知理論。
王建華 ·語言文字 ·17.3萬字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輯開設六個欄目,分別為“沙湖論壇”“中國詩學研究”“五四研究”“市場邏輯和信息技術下的文學生產”“古籍整理研究”“語言學研究”。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語言文字 ·20.7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高教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的論文集,從教改新思路與新教綱、教學研究與教學模式、翻譯研究與教學、文學、文化、語言與教學等角度,展示教師在各領域內的研究,反應了老師們的教學思考與教學實踐。
吳江梅 鞠方安 彭工 ·語言文字 ·29.3萬字
應用語言學(appliedlinguistics),是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語言學分支,著重解決現實當中的實際問題。本書是中國應用語言學會(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主辦,華僑大學承辦的“第十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以“提升國家語言文字服務能力”為主題,論文涉及漢語本體研究、語言教學研究、語言傳播應用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與應用等方面。
中國應用語言學會 ·語言文字 ·14.6萬字
傳統的對外漢語課堂在媒體、新媒體的挑戰下,越來越遭遇到對學生吸引力弱化的危機。新一代的學生,在電視節目“娛樂至上”環境中熏陶,在新媒體碎片化學習方式的浸染下成長,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感到教學節奏乏味、教材枯燥、測評方式單一、課堂活動稚化等問題。如何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創新,以回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教學宗旨的時代考驗?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他們都以吸引受眾為旨歸。目前有不少電視漢語教學類節目,如《漢語橋》《世界青年說》《快樂漢語》等節目,都有不俗的收視率。本研究,著眼于這些電視節目收視率因素的發掘,從節目傳播漢語的理念入手,獲得漢語課堂新變的借鑒。
邱睿 ·語言文字 ·19.2萬字
《廣州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是語言生活綠皮書系列叢書,反映廣州語言生活狀況。全書包含四部分:工作篇、領域篇、專題篇和資料篇。第一部分工作篇介紹廣州市語言文字工作(2008-2017)、廣州市中華經典誦讀。第二部分領域篇介紹廣州市領域語言生活,有《公共場所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傳統核心城區街巷命名及其理據》《城市商業區商店標牌用字情況調查》等。
屈哨兵 ·語言文字 ·12.2萬字
本輯收入漢語國際傳播、漢語國際教育宏觀、微觀研究文章17篇。代表性文章如:《漢語學習難易辯—兼論開展多元漢語教學的新思路》《美國漢語國際傳播:學生、課程、教師》《復雜的多語系統—渾沌學視角》《在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等。
吳應輝 ·語言文字 ·14.5萬字
《漢字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研究》以典型字形為出發點,充分挖掘漢字各階段的形體細節。共時與歷時相結合,尊重字形實際,注重相關字形的系聯,在完整演變鏈條上和漢字結構體系中細致比較。全面觀照字形調整變化的具體情形,深入探究演變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思考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
譚飛 ·語言文字 ·24.5萬字
《國際漢語教育史研究》由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學會創辦,于2020年正式創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此之前,已由商務印書館分別出版了兩輯試刊(《國際漢語教育史研究》,2017,2019)。研究學刊的創辦將進一步推動世界范圍內對各國漢語教育史的文獻發掘整理和研究進展,開辟一個展示本領域研究動態與最新成果的學術陣地。目前設立歷史研究、文獻整理、教材研究、語法研究、詞匯研究、語音研究、詞典研究、國別漢語教育史等欄目。計劃每年出版兩輯。
張西平主編 ·語言文字 ·17.2萬字
《漢語風》(ChineseBreeze)是一套大型中文分級泛讀系列叢書。共8級60余冊。旨在幫助學生在輕松閱讀中增強對中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叢書的讀者對象為中文水平由初級(大致掌握300個基本詞)到高級(掌握3000-4500個常用詞)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以及其他中文學習者。本書為第2級第4冊。小偷黃小明很會偷東西,但是他只偷有錢人。大學新生夏雨的錢包被偷了,他幫助夏雨要了回來。有一次,黃小明偷了一個特別有錢的人,這個錢包給他帶來了大麻煩!黃小明不知道該怎么辦,夏雨幫了他。黃小明愛上了夏雨。并且在夏雨的影響下,黃曉明決定重新開始。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自然,生詞率低,詞匯實用、反復重現,適合作為留學生的漢語讀物。
劉月華 儲誠志 ·語言文字 ·2.5萬字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叢書是原創性出版物,具有創新與存史并重、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的出版定位。圖文并茂、EP同步是這套叢書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圖書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條目后附有二維碼,閱讀時可用手機掃碼,在線訪問方言條目的錄音、視頻,實現音像圖文四位一體的閱讀體驗。
嚴修鴻 ·語言文字 ·10.8萬字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其辦刊宗旨是:薈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懷,鼓勵開放創新。書中設有語言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獻學、學術名家等欄目,發表漢語言文學各專業的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崔志遠 吳繼章主編 ·語言文字 ·28.2萬字
本書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通過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相關學者提供國際學術界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和最新成果。其所收錄的譯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國外學者的學術文章,或介紹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發現;各篇文章的譯者多為具備深厚歷史學、考古學基礎的學者,很好地滿足了學術文本的翻譯要求。本輯為第六輯,收錄的譯文有《阿石卡勒遺址丘:費爾干納地區新發現的楚斯特文化遺跡》《“單于”的稱號與“匈奴單于庭”的位置》《古代突厥的社會結構》《朮茲札尼《納昔兒史話》所記阿富汗和印度的蒙古將領》等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語言文字 ·2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