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生態批評的空間》是魯樞元的生態文化批評論著,時間跨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到當下,這三十余年也正是生態批評在世界范圍內從發軔到勃興的時期。魯樞元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曾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對井岡山、梵凈山、小秦嶺、大青山以及黃河中下游的田野考察。在理論探索的同時他尤其注重個案研究,從生態批評的視域對中國古代偉大作家陶淵明、蒲松齡做出別開生面的闡釋,出版的兩部專著在讀書界引起強烈反響。
魯樞元 ·文學評論 ·44.6萬字
鴻雁主編的《圖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圖解典藏版)》精選唐宋八大家的經典著作,不僅從創作背景、思想內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對所選作品作了簡潔生動的題解,而且還對原文進行了精準的譯白,并對一些生僻字、繁難詞句作了詳細的注釋。
鴻雁 ·文學評論 ·37.9萬字
1914年,黃侃把《文心雕龍》作為一門學科搬上大學講壇,標志著現代意義“龍學”的誕生;而他為授課撰寫的講義《文心雕龍札記》,則成為現代“龍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札記》從傳統的校注、評點中超越出來,開創了把文字校勘、資料箋證和理論闡述三者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給人以全新的視野,“從而令學術思想界對《文心雕龍》之實用價值,研究角度,均作革命性之調整”。《札記》重點落在三十一篇主旨的闡釋上,因為黃氏學殖深厚,又頗具創作經驗,故其主旨探求多有創獲,對《文心雕龍》現代文學理論研究啟迪尤甚,至今仍是《文心雕龍》研究的必備參考書。本書對《札記》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并論及黃侃及其《札記》與20世紀中國學術史,特別是“龍學”史的互動共生關系。
李平 ·文學評論 ·27.9萬字
傳記文學研究是當代人文學術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阿拉伯傳記文學研究》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阿拉伯傳記文學的專著。作者以一位中國學者的視角,廓清了阿拉伯傳記/自傳文學產生、發展、嬗變的歷史軌跡和大致形態,探討了此文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現當代歷史文化語境下的總體表征和敘事風格,分析了阿拉伯傳記文學與西方傳記文學的異同以及產生差異的文化、政治、宗教、語言等因素,折射出阿拉伯民族個性特征和伊斯蘭文化特色,豐富了傳記文學在國內的研究維度和視野。
鄒蘭芳 ·文學評論 ·31.9萬字
全書分為《逝水流年》,《坎坷人生》,《小說創作及其方法》,《戲劇創作》,《散文著作》和《其他》六大部分,涉及作家文學創作的方方面面,著重對其各類作品的內容和創作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評介。同時對作家的身世,經歷和家庭生活做了比較詳盡的介紹與評述,比較全面地展現了這位作家整體形象。全書分為《逝水流年》,《坎坷人生》,《小說創作及其方法》,《戲劇創作》,《散文著作》和《其他》六大部分,涉及作家文學創作的方方面面,著重對其各類作品的內容和創作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評介。同時對作家的身世,經歷和家庭生活做了比較詳盡的介紹與評述,比較全面地展現了這位作家整體形象。
朱景冬 ·文學評論 ·29.3萬字
本書從周代社會交往的角度,對《詩經》的內容、《詩經》在周代社會中的作用、《詩經》與禮樂的關系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同時,通過《詩經》的內容描寫,對周代的邦國、朝見聘問制度、社會宴享、禮樂交往、戰爭、婚姻等進行研究,并提出若干較新穎的觀點,如國風地域的確立同周朝廷對華夏族群的文化選擇有關;周代貴族豐富復雜的社會交往是形成《詩經》中遠行意象的基礎;《詩經》的集結、經典化同周代禮樂制度的運行相關等。
李樹軍 ·文學評論 ·22.9萬字
本書以編年體形式展現1919-1949年海內外的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大致歷程。一方面,對已經搜集到的文學史著與文學史論文依次編年展示,同時簡介它們的著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本、開本、頁數、字數等,并對其重要的創新點進行提示性評述。另一方面,本書將這30年的中國新文學史寫作分為三個時期,并以此編為三章。每章之前概論每一時段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發展概貌、范型特點,最后一章則對中國新文學史寫作進行歷史規律總結。對于影響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事件,本書也會適當提及,以求詮解中國新文學史寫作嬗替更迭的內外部原因。
張軍 ·文學評論 ·47.7萬字
本書由葉嘉瑩先生親自參與、指導,與安易女士共同撰著。全書將王國維詞按發表時間的次序排列,即:甲稿的61首、乙稿的43首、《觀堂集林》之《長短句》中新增加的3首、《觀堂集林》之《苕華詞》中新增加的8首,共115首。每首詞均有葉嘉瑩先生細致講評。另外,開列了王國維詞各種版本附錄于書后。還將69家作者的86種有關王國維詞的文章或專著,以發表時間為先后次序,并列表附于書后,以供讀者參考。
(加)葉嘉瑩等編著 ·文學評論 ·38萬字
本書引入“文化生態”、“詩歌品格”等學術話語,發掘宋詩所蘊含的“宋賢精神”、“宋詩范式”、宋詩“氣象”及其發展歷程,探討宋詩特質及其發展流變的生成條件、關節點及生成機制。本書所得研究結論為:宋詩題材、主題、表現方式、詩歌境界等“詩歌品格”及其發展、變化歷程,都與兩宋時期政治文化制度、政治事件、地域文化、詩歌文化功能、士人文道觀念、理學文化思潮等“文化生態”諸部類緊密相關。本書亦對兩宋文化生態與宋詩品格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了探討,確認兩者發生關聯的基本途徑和作用機制主要在于:社會實踐主體和詩歌創作主體的同一性身份、詩歌創作主體的詩歌功能認知和詩歌實踐、兼具社會實踐與詩歌創作身份的實踐主體以審美的方式實現文化生態與詩歌品格的會通。本書以“散點透視”構建研究體系,以關注“焦點問題”來提煉研究問題,力求創新研究構型,深入探討“宋詩品格與宋型文化”這一重大學術課題。
王培友 ·文學評論 ·31.9萬字
近年來,宋代文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宋代文學評論(第4輯)》收錄了19篇以宋代文學發展狀況為主題的文學評論,以日常生活與宋代文學為核心議題,內容涉及日常生活與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文本的接受、重要作家的行實與創作、制度與文學、空間與文學、域外漢籍等宋代文學多個研究領域。所選諸文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多發前人未發之覆,新見迭出,從一個重要側面,展現出宋代文學表現的樣貌與底蘊,有力推進了宋代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錢建狀 劉京臣主編 ·文學評論 ·28.2萬字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托爾斯泰、加繆、馬爾克斯、略薩、大江健三郎等人的創作和文學理論入手,結合中國文壇當下莫言、余華、閻連科、陳忠實等人的創作,深入闡述了“小說對自由的召喚”、“小說的反叛精神”、小說中現實與虛構的關系、小說的情欲書寫、小說的邊緣意識等小說敘事和寫作的核心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第二部分從小說的文體、觀念等入手,選取了現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深入分析了沈從文、賈平凹、浩然、劉玉民、余華等人創作中文體、觀念和敘事問題。第三部分從文學譜系、版本、地域文化等入手,選擇了當代文壇的經典文本,分析了《創業史》的文學譜系、秦腔對陜西當代小說的影響、《秦腔》的藝術問題、《白鹿原》的版本問題、《黃河東流去》與中原文化等。
王鵬程 ·文學評論 ·20.4萬字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9)》將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唐代文學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況及動態囊括其中。主要內容分為一年記事、會議綜述、專載、一年研究情況綜述、新書選評、問題研究綜述、港臺及海外研究動態、盛德清風、索引目錄等欄目。它的特點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國內本年度研究唐代文學的基本情況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它也會以開放的姿態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節毫不隱瞞地展現出來。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廣州大學文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學評論 ·30萬字
唐宋是詩僧輩出的時代,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成就斐然,詩歌方面的代表作品,如唐代王梵志詩、寒山詩等,理論方面更為突出,現存僧人詩格主要有皎然《詩式》等,僧人詩話同樣豐富,這至少反映出僧人熱衷詩學的社會風氣。本書以此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輔以其他僧人詩論。
周萌 ·文學評論 ·30.4萬字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收錄了陳毓羆先生關于《紅樓夢》研究、西游記研究、浮生六記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系統展示了陳毓羆先生的學術觀點,附錄為往事追憶,輯錄了陳毓羆先生的一些散文、詩歌等創作。
陳毓羆 ·文學評論 ·39.7萬字
本書為“2016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匯集,內容參見該研討會的學術綜述和書稿。2016年,是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殉難七十周年。來自中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的八十余位學者與會,提交學術論文五十余篇,議題集中在古今文化轉換中的聞一多、聞一多的學術思想與學術研究、聞一多的詩學思想與新詩創作、海外聞一多研究等,將聞一多研究推向了傳統話題翻出新意、前沿問題集中凸顯、跨學科研究成果顯著的新階段。
陳國恩 方長安 張園 ·文學評論 ·37.6萬字
沈天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紅學家及文學史家,本書是他的論文精選集。沈先生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明清小說的研究,尤其是《金瓶梅》與《紅樓夢》的研究,著有《金瓶梅紅樓夢縱橫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歷代小說選》(與吳組緗等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先生一生發表了五十多篇論文,絕大多數為小說論文。二是文學史的撰寫,著有《宋元文學史稿》、《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主編,為主要撰稿人)。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方法的影響。吳組緗先生說:“沈天佑同志在北大教書多年,他對這兩部書的研究大都是關于思想藝術方面的,走的就是鑒賞派的路子。”
沈天佑 ·文學評論 ·37萬字
明清時期是回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時期,也是回族文學逐步繁榮的時期。明清時期云南地區涌現出數量相當的回族文學家,并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征,與我國回族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本書在此大背景下以古代回族文學為研究對象,以地域文化為視角,運用文學地理學、民族學等學理,以個案研究為基礎,對地域文化與古代回族文學關系加以觀照和詮釋,以期豐富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
馬志英 ·文學評論 ·20.5萬字
為適應今天讀圖時代讀者的審美需要,《詞林別裁》在借鑒古今各種詞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按詞牌選詞,以詞牌遴選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詞,每一詞調均選一首代表性的名作和該詞作者進行重點深度賞介,同時精選歷代這一詞調名作予以簡析,并附上該詞牌詞譜,以利讀者依譜創作。全書按[華音流韻][臨風賞讀][古今匯評][詞人心史][品題][詞林逸事][低吟/浩唱][倚聲依譜]及[參讀]等欄目編排。正文隨文配入與意境相配合的古代名畫、詞人畫像、手跡及各種歷史遺跡等圖片。本書將歷代名作、詞人詞史和詞學知識打并一處,將詞與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糅為一體,使之成為一部編選獨特、設計新穎、圖文并茂、可讀性與學術性并重的歷代詞選本。一書在手,讀者既可遍賞從唐到近代的歷代名作,進而循其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作全面的縱向欣賞;又可遍讀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品,從而對詞的風貌之千殊萬別作全面的橫向欣賞,深度感受詞林的茂盛和華美。
盧家明 ·文學評論 ·25.2萬字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原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攻關項目,此卷反映的是“英語世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基本面目,全面深入地介紹了英語世界中的中國文論研究。系統性地反映出英語世界中國文論演變的軌跡,并將漢學演化的內外要素,置于更為深廣的漢學史、學科史、思想史的背景之中予以揭示。是國內研究中國文論在海外漢學發展理論全面而扎實的原創性成果。
黃卓越 ·文學評論 ·48.7萬字
本書資料全面翔實,分析細膩豐富,富于創見。現代文學史上周作人是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在他身上傳統的淵源與影響既深且廣。作者把周作人置于傳統與現代、政治與美學、文學與文化之間沖蕩與交匯的具體脈絡中,清晰而多層次地揭示他在20世紀上半期的個人主義思想的發展與演變,對于深入理解周作人及傳統與現代文學的復雜關系帶來啟示。相信這本書不僅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重要面向,而且如論及新文學運動之源起的章節對于治現代文學的也不可不讀。
陳文輝 ·文學評論 ·3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