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文學理論與文學文本解讀,收錄了著者早期文學研究起步到當下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現代學者與研究路徑探析,收錄了著者曾經撰寫的一些有關現代學者訪談和解讀的文章;第三部分是寫作理論與文學創作實踐,收錄了著者當年從事大學中文系的基礎寫作課的講義。第四部分是理論儲備與學報編輯實踐,收錄了著者對文學研究之外關注管理學等學科資料。第五部分是學術著作與學界學人評論,收錄的是學界對著者及其著作的評論性文章。
李宗剛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在中外文字與圖像關系,以及圖像理論與視覺文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文字與圖像、文字藝術與圖像藝術的內部機制、各自特點和相互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結論。該著的特點在于,盡量從中國學者的立場出發,結合中西理論與文藝實踐,闡述文字與圖像的核心問題與復雜關系,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該著在文字與圖像關系、語言與文字關系、語言構建形象、圖像中的表象與思想、文字與圖像中的言象意關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原創性的發現與闡述。
趙炎秋 ·文學理論 ·29.6萬字
本書分四個階段回顧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發展的歷程。第一階段以1930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即1909年至1930年為第一個時期,這是敦煌學興起的時期。1931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第二個時期,其特點是我國學者所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1949年至1978年)則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的重心在大陸,后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地區。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2000年是第三階段,是我國敦煌學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學者逐漸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局面,并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第四個階段(2001年至2019年)是我國敦煌學開始轉型的階段,我國學者在延續傳統題目和傳統方法、范式的同時,開始著力探索用新范式和新視角開辟敦煌學的新領域。本書的撰述采用學術史式,力圖分析所涉及論著的成就、特點和不足,力圖展示所涉及的論著在相關研究歷程和學術脈絡中的地位。
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文學理論 ·48.2萬字
本書從早期、大革命前后、左聯時期、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四個階段,系統梳理了茅盾的生活與創作情況。歸納了茅盾的社會思想和文藝思想,對茅盾的代表作《蝕》《從牯嶺到東京》《子夜》等,都作了精要入微的評析。附錄部分還細致整理了茅盾的著譯年表和筆名(別名)箋注。在寫作過程中,孫先生還邀請茅盾和沈霜審閱書稿,完善了一些細節,最大限度保證內容的真實性。本書豐富了國內文學界對單個文學家的實證性研究成果,打開了研究茅盾生命體驗與文學創作的視窗,為后世茅盾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孫中田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些年來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論文的選編。著眼于文學理論和評論的“中國話語”建設與探索,從探源“中國”概念的內涵入手,對“中國文學”自身的理論、結構和方法等作了富有啟發意義的初步探索,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結合處提出建立“中國文學學”的思路;挖掘中國語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內涵,展開了對新世紀“文藝學美學的生活論”初步闡釋和探討;在新世紀文學的宏觀研究和批評方面,采取中國“新現代性”的理論視角,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的發展特征、主要思潮與文脈進行了初步梳理。學術視野開闊,貼近中國文學現實,有豐富的內容和有益的啟發。
張未民 ·文學理論 ·34.7萬字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海外亞洲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系列》之一。主要收錄了18篇由日本學者撰寫的上海文學研究論著,大體上反映了近30年內日本學者對上海文學研究的狀況,其中不乏日本名家的本色當行之作,如魯迅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木山英雄、丸山昇、北岡正子均有文章收錄在內。以期較為全面地呈現域外學者的研究風格和研究范式,從而在充分借鑒的基礎上,深入認識中國本土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本質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反思不同地區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路徑、思想和方法。
王晴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著聚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文學經典,涉及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戲劇等多種文學體裁,介紹了柳青、趙樹理、路遙、陳忠實、蔣子龍、張潔、鐵凝等作家的作品和寫作經驗。學者們來自于國家科研機構、高校,他們貼近文本與社會現實,回到歷史場景與文化語境,審視文學現象與存在的問題,揭示作品構成的意義世界與美學價值。重讀文學經典,以“導讀”形式繪制文學地圖,建構別樣的文學史,傳播文學經典文化,分享人類的經驗與智慧。
劉躍進 李建軍 田泥主編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以反諷的視角梳理與審視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并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劉震云和閻連科五位作家的小說為著力點,從內部到外部、從宏大歷史到底層民間,分析反諷在完成革命政治話語解構過程中,形成的質疑中的守護、顛覆后的快意、笑謔中的追尋、異化中的困惑以及鋒芒中的溫情這五種代表性的反諷形態和反諷情感,探究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小說在啟蒙與顛覆互相滲透與消解的話語系統中多元共生的小說反諷特征。
陳蘅瑾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集中了兩岸四地的研究巴什拉空間詩學的作者,共有十五篇學術論文。意識,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它是一種想法,一種觀點,甚至是一種操控自我的角色。因為它沒有形體,所以我們只能在不斷的探討來發現它的存在。《空間詩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他從家屋開始探討著人所處的空間,再將這個空間不停的縮小,甚至連自己也不停的縮小,然后我們看到宇宙,看到生命,看到一個人基本所擁有的意識。研究者從各個角度探討巴拉什詩學,有一定出版價值。
史言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以中國學術期刊中的莎評為研究對象,在不同文類、時期和期刊的多語境下和多種物質文化資料的互文中展開對當代中國莎評現狀的解讀,同時關注學術期刊作為“文化權力體”對文學評論的引導和建構作用,通過分析“十七年”時期、新時期初期(1978-1981)、20世紀八九十年代、21世紀外國文學、戲劇和電影期刊莎評話語的特點和規律,以及這些“變”與“不變”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出版因素,討論中國當代莎士比亞研究的整體特征和范式轉移,呈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學術期刊中的莎評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建構中國莎士比亞研究主體性的歷程,并提出了對未來研究趨勢和方向的建議和思考。
徐嘉 ·文學理論 ·33.8萬字
書稿考察了近代日本的中國俗文學史學科的生成背景,東京、京都兩大學派及兩大學派之外對中國俗文學的研究,并將近代日本中國俗文學研究放到國際視野中去探討,勾勒出中國俗文學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國及中、日、韓等東亞三國間的學術聯系與互動關系。
張真 ·文學理論 ·35.3萬字
中國文學正處在一場大轉型中,以鄉村文學為主體的格局將逐漸被以城市文學為主流的格局所替代。在這樣的文學變局中,以現實主義農村題材為傳統的山西文學,將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挑戰和蛻變。令人欣喜的是,在山西文學的探索和轉型過程中,又涌現了一個生機勃勃、實績可觀的新銳作家群:山西第五代作家。他們繼承前輩傳統,開創新的世界,在鄉村題材、城市題材、城鄉交融題材以及其他題材領域,作出了全新的探索并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成為當下山西文學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現在這一代作家突出者有二十多位,十幾位已走向全國,備受矚目,劉慈欣、葛水平、李駿虎、王保忠、孫頻、楊遙等已成為代表性作家。
段崇軒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對張愛玲的作品做了深層分析,從而透視出她思考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依據格雷馬斯敘事理論解讀張愛玲作品中愛情和欲望的故事,挖掘了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功能。勾畫了張愛玲在作品中呈現的隱含作者形象,隱含作者是真實作者張愛玲的理想的、文學的和第二自我的幻象,是在不同作品中的隱含形象。對張愛玲敘事時間策略和敘事時間維度進行分析,闡釋了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敘事時間的維度;世界時間、作品時間、作者時間和讀者時間之間的關系。對張愛玲的敘事空間和空間維度進行分析,提出關于張愛玲空間研究的幾個緯度: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故事空間和敘述視角,故事空間與情節的發展,敘事空間的層次等。同時對張愛玲作品呈現出的持久魅力,多樣性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藝術性,對張愛玲研究的角度、關于張愛玲的經典評價、當下張愛玲研究的狀況和研究的潛力以及張愛玲研究的新方向進行了總結和概括。
楊春 ·文學理論 ·22.8萬字
中國近現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激變時代,智識階層分裂為傳統主義與變革主義兩種傾向,在這兩種思潮的影響下,學術界也演化出遵循變革主義與維持傳統主義的思潮、學說與方法,先秦諸子研究便是兩種思潮交鋒的重要領域。郭沫若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作為率先使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的先驅,他屬于變革主義者,但他并不是激進的對傳統全盤否定的人,而是對傳統始終抱有一定的溫情,這與其人生基調的形成和客居日本的經歷有著一定的關系。在要求變革的基本態度下,郭沫若主張以科學文明來發展生產力,同時喚醒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他對中國傳統思想和先秦諸子一直保持著極大的學術興趣。本書試圖從考察郭沫若人生基調的形成過程開始,研究其學術研究的選題與方法的轉換,總論其諸子研究的背景與過程,并分別對郭沫若的諸子觀(孔子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辯思潮等)進行全面梳理,以期探求他在“諸子研究”這個傳統主義與變革主義的交匯領域的個人思考。
王靜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堅持嚴格的學術研究規范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所收錄的學術論文,追求學術深度與廣度,力求推進文學理論、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包括文藝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徐興無 王彬彬 ·文學理論 ·22.3萬字
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說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積的文化印記,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以及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和面臨選擇與行動時的觀念、邏輯。中國古典小說一方面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文學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它塑造了中國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經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號。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古典小說是一把極具魅力的鑰匙。本書邀集11位在古典小說研究界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學者,圍繞“小說與社會”這一主題進行創新研究,以中國文化與社會的一個核心面向切入,主題式解讀一部或一類小說,揭示這些作品背后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國。經典不會過時。古典小說里豐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會洞察,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經驗,和當下中國人的社會思考和情感體驗有了深度的共鳴。古典小說里恒久的主題,也是當下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的社會議題和生命議題。古典小說,像那些人類永恒的哲學經典一樣,不僅提出了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也給出了極具啟示性的答案。
苗懷明主編 ·文學理論 ·32.4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探明末清初散文的成果結集。上編通過一系列明末清初散文作品文本內外的細讀和箋釋,探索這一時期文人的精神風貌,尤其是文人心靈的詩意呈現。其中對《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篇目的解讀,多有創獲。下編選取明末清初有代表性的文化中介和作家及群體進行深入考索,探究明末清初散文演變的多元態勢和生動景觀,改寫了長期以來文學史著對這一時段散文演變歷程較為簡單的描述。
張則桐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從縱向和橫向上對象征主義展開深度研究。前四章歷時性地梳理象征主義流派發生、演變、衰落的歷史,描述象征主義在歐美的影響。后四章偏重共時性的、綜合性的研究,主要探究象征主義的神秘主義、音樂美學、自由詩理論和文化背景。
李國輝 ·文學理論 ·39.8萬字
本書是美國學者、文學評論家約翰·梅西歷時四年完成的文學史巨著,自20世紀20年代出版后曾一度風靡歐美,梅西因此享譽文壇。本書以時間為主軸,以故事的形式,分別從古代文學、中世紀文學、19世紀之前的歐洲文學、19世紀和當代文學這四個部分進行講述,對幾千年來影響世界的偉大文學家、重要的文學著作及其時代背景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描述。作者用生動流暢的文筆,將文學史描繪得如詩如畫。這是一部非常適合普通讀者入門的文學史綱。
(美)約翰·梅西 ·文學理論 ·25.6萬字
《詩品》是第一部中國詩論著作,齊梁時代鐘嶸所著。《詩品》對自漢迄齊梁一百二十多位詩人分上、中、下三品進行品評,對詩人及其源流、體制,深從六藝溯流別,故思深而意遠。其中的詩學史觀、詩歌發生論、詩歌本質論、詩體論、創作論、詩歌美學,以及《詩品》的歷史批評法、比較批評法、裁判批評法、摘句批評法、本事批評法,都垂遠百世,沾溉后人;對中國文學理論、詩歌理論,以及日本和歌理論的發展,都產生重大影響,具有奠基詩學的意義。《詩品箋注》以現存最早的元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書考索》本《詩品》為底本,參校明正德以后海內外所存五十余種版本,校勘字詞糾正錯訛,注釋典故旁征博引,精切詳贍;箋說細讀文本,對文中所見之批評方法進行理論總結;詩例列舉詩歌原文,使理論與創作關聯,詩歌與品評互釋。本書既是注釋之書,亦可視為研究之書。
(南朝梁)鐘嶸著 曹旭箋注 ·文學理論 ·2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