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漢語新詩詞用韻及用韻理論的討論已經走過了百余年的歷程,時至今日還還存在不少爭議。這些爭議涉及新詩是否需要押韻、押什么韻、如何押韻,以及今人寫作舊體詩詞如何押韻、押什么韻等重大問題。詩人、詞人、評論家以及研究語音學、韻律學等領域的學者之間,由于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視角不同,難免存在理念與認識上的落差。本書就如何通過對新詩詞用韻實踐和用韻理論的探討,紓解學界存在的爭議,合理解釋爭議的癥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通過對普通話韻類進行細致深入的學術探討,總結已有新詩詞韻書編纂的得失,提出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分韻標準,編纂出合用的新詩詞用韻韻譜,為新詩詞創作實踐提供依據。
張玉來 許霆 ·文學理論 ·30.4萬字
本書以宋代家書為研究對象,梳理了自戰國到宋代的家書發展歷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書文獻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分類并概括其整體面貌。通過家書探討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諸多內容,深入發掘宋代政治經濟等重大事件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以及士人由此產生的應對策略。家書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書的精華所在,也是家學、家教、家風的突出體現,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同時,家書還是宋代士人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個案研究,可以了解家書對學術傳播所起的作用。此外,本書還分析了家書的文體特征、語言風格、抒情特色等文學價值,并關注到了宋代以文代書、以詩代書、以詞代書等現象,將其視為家書的重要補充資料進行了論述。
張小花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分類解讀,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書寫中的“現實主文”論、命運—文章論,文本批評中的多模態解析論、文學空間論、文體論,以及文學社會學中的文化建構論與性別論等數種和中國古代文學有關的中層理論進行了探討。所謂中層理論,只能保證在有限時空和有限范圍內的有效性。但這種有限度的理論抽象,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理論與經驗的契合。中層理論不是一種,而是以某種“理論叢”的形式存在。對于保持中層理論的豐富性和有效性而言,本書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可以幫助讀者建立起某種自己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中觀”想象。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從學術文化變遷與元代中后期詩學思想流變、時代精神偶像與元代后期詩學取法、文人心態與元代后期詩學思想的演變三個方面考察元代后期詩學。重點考述元代后期詩學如何從前代詩學演變而來,又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到后代詩學的建構中去,從而揭示元代后期詩學的多元性、融通性、地域性、普及性等特點。本書認為,詩歌創作理論、詩學觀念、詩學批評、作詩技巧與常識等內容具足的詩學體系在元代后期已初見端倪,直接開啟了明清詩學的勃興,忽略這一環節,中國古典詩學史便無從對接。
武君 ·文學理論 ·29.5萬字
《俄國作家創作心理研究》曾由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9年再版。《俄羅斯作家個性心理和社會心理》選自《文學藝術和社會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藝術家個性心理和發展》選自《藝術家個性心理和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心理美學和文藝心理學》中的三篇論文分別選自《現代心理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俄國作家創作心理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等著作。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9.3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三大模塊:一者為成因研究,揭橥朱熹佛禪因緣生成的歷史語境及其佛禪思想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二者為表現研究,分別檢討朱熹文學思想、詩文創作、語錄體散文與佛禪各個層面千絲萬縷的聯系;三者比較與影響研究,縱向比較與橫向聯系交叉并行貫穿于朱熹文學與佛禪種種關系的探討中,力圖以之深刻揭示朱熹文學與佛禪之關系的獨特性及宋佛禪流變在文人心理的投射與影響。
邱蔚華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是學術界全面、深入研究《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第一部專著。在梳理《文心雕龍》征引五經、分析“依經立義”的內涵與演變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原因與效果,“依經立義”在文論體系、文章體制、倫理精神、思維模式諸層面的表現。除專題探討,本書還對《文心雕龍》50篇作了查漏補缺式的逐篇分析,是深入探討《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關聯、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論的話語生成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
朱供羅 ·文學理論 ·35.6萬字
“這些作品在當時都處于‘邊緣’地位……但它們又具有‘超前性’,在時代思潮發生變化的某一時刻,它們的價值會被重新承認。”(錢理群語)作為“錢理群現代文學課”系列,這一本《現代小說十家新讀》,先由錢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學1995年秋季學期開設的“40年代小說研讀”課程內容“開箱”整理而來。近30年后,當年親歷這次討論課的北大中文系吳曉東教授領著新一代學子在前輩的光環下重釋這些作品,加入了現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新的解讀文字,貢獻了新的方法論視野。兩代接力的課堂,選取蕭紅、李拓之、沈從文、端木蕻良、路翎、馮至、廢名、卞之琳、張愛玲、汪曾祺10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家,從蕭紅《后花園》對人的存在的探討,到張愛玲《封鎖》是否“意義過溢”,再到汪曾祺《異秉》新舊兩種版本的對讀……以課堂實錄、師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學現場。拒絕英雄主義,穿透戰爭廢墟,發現戰火中日常生活的價值與美,關懷個體生存狀態……兩代學人都對經典的內涵做出了屬于自己一代人的闡釋,也見證了我們現代文學經典的歷久彌新。
錢理群 吳曉東主編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稿為復旦中古研究班十年紀念論文集。基于共通的治學理念與研究領域,2009年10月復旦大學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員為來自歷史學系、文史研究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文博系十余位年輕學者,還有校外和海外學者作為“通訊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加盟。為紀念研究班創設十周年,從歷年的學術報告中精選佳作匯為一編,展現中古中國研究的新氣象。
余欣主編 ·文學理論 ·26.2萬字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1895-1945)》主要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個層面上理清了1895-1945年間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脈,探析了民族主義思潮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重寫了一部清晰、系統、完整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史”;第二個層面上從宏觀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變入手,上溯到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曾國藩“衛道變器”說和康有為“托古改制”論,而重點則對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辨析,旨在弄清現代民族主義思潮的源流及其差異;第三個層面上著重解讀政治民族主義文學和文化民族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闡釋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美學特質,為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有益資源。
李鈞 ·文學理論 ·42.5萬字
本書為《文學研究》2016年卷,主編堅持嚴格的學術研究規范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所收錄的學術論文,追求學術深度與廣度,力求推進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的研究,包括文藝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徐興無 王彬彬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1920—2020年百年來的新詩選本作為一個整體對象加以研究,揭示選本對新詩經典化所起的作用,強調新詩選本涉及文學、教育、社會心理、出版、傳媒等多種要素。本書的研究,對于新詩、中國文學、教育與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郭勇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以宋元之際的詩學嬗變為研究對象,就宋元詩學史上的一些關乎全局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用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詳細考察了南宋晚期與元代前期的詩學生態,對于當時的詩學思想的流派和論爭進行了實事求是的梳理,證實了元詩的來龍去脈及其藝術價值所在,由此得出的結論發前人所未發,實為此書一大貢獻。本書能夠避開后人議論的干擾,努力鈞稽第一手文獻材料,對諸多疑難問題作實事求是的考證和論述,又能將文本細讀與文化背景的考論緊密配合,以考據眼光看待詩學內部問題和詩學發展演變史,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因而其學術方法是扎實可靠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令人信服的。
王術臻 ·文學理論 ·22萬字
生態批評將生態與文學有機聯姻,形成文學與生命體驗、視點轉換及話語表達的特殊研究線路,亦環繞生態有機性而助推文學研究范式轉換,借力于復雜性思維呈現自然、生態、生命及文學活動的多樣性。中國文學傳統獨具“道生”性緣生點,形成以“天人合和”為運演脈絡的生態智慧基礎,在悟解自然、文學“藝境”創造,詩性價值,情意韻通,藝術本真及神性魅力的展示等方面與生態批評能形成良好對接,并能建立有機共存的多向整合及融合機制。生態文化、生態美學、人類學、現象學及知識論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優化路徑,能夠支持、凸顯且完備這種“融合”的學理構建。本書共十二章及引言、結語,分理論篇、融合篇、析源篇和構建篇。
蓋光 ·文學理論 ·42.8萬字
超驗,在作者看來,既是一種審美態度,也是一種哲學思維。“超驗”的詩學探索,旨在將詩的審美與哲理認知有效地統一,建構文學藝術的本體性(語言》與總體性(詩性)合一的象征詩學。針對宙同化、同質化等“非詩”寫作趨勢,該書著眼于探討詩的超驗寫作的話語特征特征及表意可能,以期對當代詩歌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分析海子、昌耀、洛夫、西川、潭延桐等詩人作品,勾勒“超驗”詩寫的理路與可能,由此呈現作者倡導的語言本體意識層面的文學態度與理論旨趣,以及詩性、靈性與神性合一的“超驗”書寫。
董迎春 ·文學理論 ·23.1萬字
基于文獻與口述資料,結合民俗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學科方法;本書通過回溯1949—1966年民間文學的知識生產場域,引入“國家話語”,分析與闡釋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理論建設、民間文學批評體系的構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發展、民間文學與社會主義新文藝等,糾正了之前學界對1949—1966年民間文學理論建設不足的偏見。本書主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文藝、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書寫少數民族文學史、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等方面觀照1949—1966年民間文藝研究,對民間文學的口頭性、人民性進行新的闡發,在與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對話中,為當下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書寫、民間文學理論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的同時,也為新時代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視角、新維度。
毛巧暉 ·文學理論 ·31.9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搜羅宏富,自遠古神話傳說始,到晚清文學終,詳盡考察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從萌蘗、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歷史變遷,以及諸種變遷的內外因素。本書的要旨在于圍繞命運與偶然、漂泊與危機、欲望與追求、退守與進取、今生與來世等命題,揭示中國古代海洋小說的敘事模式、藝術特質與民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凸顯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形態、情感價值取向,特別是在自然認知上的觀念嬗變,也即是借海洋的鏡子映照人類精神不斷創造更新的歷史進程,尋求其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啟示意義。
李松岳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聚焦于喜劇性矛盾,從形式特征與精神蘊涵統一的角度把握喜劇性的特征與精髓。首先通過對世界“六大喜劇理論模式”的辨析確立研究的理論基點,進而闡明人類喜劇意識發展進程中審美主體對喜劇性矛盾的積極建構作用,論述喜劇性矛盾的基本特性,揭示喜劇性矛盾的結構形態及其發展變異,剖析現當代藝術中的黑色幽默和戲仿,闡發喜劇性矛盾在其“雙重背反性”的形式結構中蘊含的以自由為核心的哲學美學內涵。全書的闡釋和論證層層推進,既有新人耳目的理論創見,又有生動幽默的個案分析,是一部見解獨到的理論著述。
修倜 ·文學理論 ·2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