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麥粒轟鳴》是一部關于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巨大變革的長篇紀實文學。以新舊“麥客”更替為線索,鉤沉傳統麥客來源與消失,回望中國農業機械化百年史,厘清“新麥客”——聯合收割機的起源與發展。作者通過五卷內容(“到汝陽”“老麥客”“前奏曲”“新麥客”“新時代”)完整地展現新舊“麥客”的更替,以這個為線索,通過回憶、實踐、數據,又展望了新時代下鄉村的變化,以及農業用具大變革的必然性。同時深刻地揭示麥客的精神內心、日常生活,揭示“麥客經濟”和當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賈遼源 ·紀實文學 ·13.4萬字
《平原深處》是作者深度參與扶貧工作的記錄,真實再現了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的喜怒哀樂,刻畫了扶貧隊員的艱辛與歡悅。作品注重選取代表性細節,以時代細節、環境細節、人物形象細節、對話細節、心理細節為要素,架構起作者對偉大時代、對脫貧攻堅戰的文學性記錄與解讀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較高的思想性、藝術性。
靜言 ·紀實文學 ·10.8萬字
為廣泛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我們編選了部分寧夏援鄂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時寫的日記,形成《白衣執甲逆風行——寧醫援鄂日記》一書,并收入《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叢書。本書編選的文章主要來自學習強國寧夏學習平臺、人民網、新華網、寧夏新聞網、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官網等新聞媒體平臺和網站;在編寫過程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同時,為方便閱讀使用,我們采取融媒體方式,在書中植入了音頻文件,讀者可使用手機掃描書中二維碼,收聽本書內容的朗讀音頻。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紀實文學 ·4.3萬字
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集,書中收錄了國網固原供電公司職工近年來創作的23篇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主要內容包括安全管理、電網建設、供電服務等部門和崗位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事跡,是固原供電公司發展歷程的縮影。
國網固原供電公司工會 ·紀實文學 ·11.6萬字
本書向讀者徐徐展開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的生平畫卷。蔡希陶熱愛著一切有生命的物種,探尋著植物世界的秘密,具有文學家的激情浪漫、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國植物標本采集的先驅者,致力于把學術論文寫在大地上。青年的蔡希陶告別京城,走向云南原始森林,在戰亂的萬難中,創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年的蔡希陶,像一個拓荒者,扎進熱帶雨林,創建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晚年的蔡希陶,以一雙發現者的眼睛,發現橡膠林,發現龍血樹,發現望天樹……每一次發現都讓他“漫卷詩書喜欲狂”。蔡希陶,有著澎湃之血,赤子之心,高蹈之魂。
毛眉 ·紀實文學 ·11.2萬字
本書以報告文學的筆法,通過典型人物和生動故事,全面記錄了紅船啟航地嘉興市南湖區學習、弘揚和踐行紅船精神的全過程;生動而藝術地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南湖兒女在紅船精神指引下,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展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里,南湖兒女全力弘揚紅船精神的信心和勇氣。
孫侃 ·紀實文學 ·17.3萬字
本書主要由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寫給國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監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構成。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題分類,圍繞不睦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等,訴說了瑣碎且難堪的家庭丑聞。這些密札被上呈給當權者,以期繞過正規的司法程序,在隱秘的情況下監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惡習。通過這種隱秘的監禁,家庭的名聲便不會被敗壞,同時也展現了請愿人對于國家權力的遵從和支持。但在這種非正規的程序下,密札制度的濫用是必然的,人們為了私欲或私憤肆意寫信,而國王的代理人——警察,握有對密札及其后續監禁制度的最終解釋權,他們也會通過對于監禁請求的同意、拒絕或更改彰顯自己的行政權力。出于種種原因,密札制度在十八世紀晚期便銷聲匿跡了。本書通過對大量十八世紀巴黎警方留檔密札的展示,提醒讀者思考公權力對私人領域的介入所帶來的混亂與失序。
(法)阿萊特·法爾熱等 ·紀實文學 ·17萬字
打開這本《罪案檔案:中國神秘案件集》,你將進入一個充滿神秘與懸疑的世界。這里收集了一些至今仍讓人費解的神秘案件,從無頭尸體案到幽靈犯罪,每一個案件都充滿了未知和挑戰。通過對這些案件的研究,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也或許會陷入更深的謎團。
鄭宇澄輝 ·紀實文學 ·12.4萬字
作者葉小果行走7年,采訪上百個普通人,傾聽他們訴說自己人生中不一般的故事,以口述紀實的方式,用真摯樸實的文字還原他們的心聲。本書共10個篇章,10位主人公,憑借內心的善意,勇氣與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向社會各個角落伸出援手。他們當中,有人救助流浪動物,有人為器官捐獻事業出力,有人開一個永不打烊的書店為讀者留一盞燈,還有人替聾啞人發聲,為無障礙出行吶喊,為一群身患重癥的孩子尋找生命的希望……當善意傳遞,內心的冰雪被一點點消融,生活里的溝壑被一寸寸撫平,生命的希望與意義漸漸顯現。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讓人看到生而為人的力量,也許只要多邁出一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也能照亮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葉小果 ·紀實文學 ·13萬字
加強開發區人大工作,更好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近年來全國上下高度關注并在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無錫人大在實踐中形成的“人大開發區專門委員會”+“開發區人大代表聯席會議”“多項制度規范”的“1+1+X”模式,有效破解了開發區監督難題,為在全國各類開發區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更好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闖出了一條新路。本書以紀實文學的形式生動記述了開發區人大工作創新發展的不凡歷程。緊貼現實、緊跟時代,以一線的視角,用娓娓道來的文字,不僅讓人清晰地了解開發區人大工作的具體情況,而且讓人真切地感受開發區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彩故事。
張淇銘 ·紀實文學 ·17.5萬字
本書是一部兼具犯罪、名人名校丑聞、深度調查報道元素的紀實作品。2016年4月,《洛杉磯時報》的資深調查記者保羅·普林格爾收到了一則吸毒過量事件的內幕消息,事關南加州大學醫學院院長卡門·普里亞菲托。在隨后的調查中,普林格爾遭遇了空前的阻礙——無人接受他的采訪,警方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信息,普里亞菲托和南加州大學始終以沉默應對,懦弱的報社高層已與權貴們沆瀣一氣,千方百計阻撓他的調查,甚至封殺他的報道。面對權貴保護網輻射出的腐敗和罪惡,普林格爾和他的同事挺身而出,頂著重重阻力,抽絲剝繭,深入調查追蹤,刺破洛杉磯當局、南加州大學和報社高層“官官相護”的沉默與謊言,挑戰那看似不可撼動的權力高墻。
(美)保羅·普林格爾 ·紀實文學 ·18萬字
本書作者怡雪通過數年時間無數次采訪,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在汽車業界享有盛譽并取得巨大成就的8位歸國精英的曲折、傳奇經歷。這8位海歸精英包括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終身名譽主席趙福全,吉林大學長沙汽車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原終身教授陳芳等。從8位海歸精英的人生故事中,我們能夠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了解世界及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學習他們身上凝聚的精神特質,解讀他們成功的秘訣,還能收獲工作、求學、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全彩色印刷,118張照片,生動幽默的語言,曲折傳奇的故事,讀來趣味盎然。
怡雪 ·紀實文學 ·19.8萬字
本書收錄了部分較為典型的報道內容,分別反映學校重大事件的“特別關注”、反映教學科研成果的“人才培養”、反映成果轉化和校地合作的“服務社會”、反映走出校門合作辦學的“開放辦學”、反映學術追求和建設的“學術交流”、反映師生精神面貌的“寧大故事”等幾個版塊奉獻給讀者。
王宏偉 ·紀實文學 ·17.7萬字
2017年,孫曉迪懷著對獨立書店的美好想象,在沈陽創辦了離河書店。開了沒兩個月,她就發現一切都跟她想的不一樣。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最大的問題是掙不到錢。在這本書里,孫曉迪毫不遮掩地講述了開書店這件事帶給她的痛苦與憤怒。她痛罵跟書店搶資源的電商平臺,嘲諷走進書店的各種奇葩顧客,也勸說過很多想開書店的人,讓他們離書店遠一點。不開書店的人不會知道:書店并不是美好無垢的桃花源,只是一樁塵世中的凡俗生意。疫情三年,離河書店生死飄搖,幾乎每個月都在倒閉的邊緣掙扎。是陪伴離河書店一路走來的忠實顧客們給予的支持與溫暖,讓孫曉迪幾番猶豫,還是頑強地把書店開了下去。“不開書店的理由有一萬個,但只有一個,也能讓我堅持開下去。喜歡書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需要我,需要我的離河書店,那我就陪著他們把書店永遠開下去。”
孫曉迪 ·紀實文學 ·8.9萬字
全國首檔大型原創尋訪紀實節目《閃亮的名字》以“走訪紀實+影視化演繹”的模式,每期透過真實尋訪、場景再現、人物再現的形式,立體講述一位時代英雄的故事。《閃亮的名字》同名圖書由英雄們的故事、演員的演繹體會和節目組的尋訪札記等組成,收錄真實照片、演繹場景、尋訪花絮等多角度照片100余幅,展現英雄們的事跡和內心的選擇。全書是一趟尋找英雄的跋涉,更是一次找尋初心的歷程。
陳辰主編 ·紀實文學 ·11.7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新聞作品、散文、隨筆等體裁,記錄了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湖北“三萬”活動、2013年蘆山地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運作、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歷史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多數是自己從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工作、生活記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5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有黨的執政理念的落地生根,有對人性的思考與領悟,有對親情友情的懷念與品味。
楚登峰 ·紀實文學 ·6.9萬字
剛從普林斯頓畢業時,22歲的蘇萊卡對生活充滿期待,她像普通的年輕人一樣擔憂著如何面對跨入社會后的問題:新的環境、自己的前途、戀愛生活……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命運從一種小小的瘙癢開始發生了改變——她生病了,在一系列診斷之后,她終于接受了自己患上癌癥的事實。她開始了與癌癥長達五年的毀滅性斗爭,同時開始給《紐約時報》投稿,并開設了書寫自己經歷的專欄《人生,被中斷》,該專欄在全美影響巨大,她收獲了各類讀者的無數來信。五年之后,蘇萊卡的疾病有了驚人的改善,但在意外重獲新生后,年輕的她感到另一種迷茫和痛苦,回歸正常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輕松簡單。為了重獲真正的新生,她帶著愛犬,開始了一段為期100天的環美之旅,去探訪那些曾向她打開心扉的讀者們。
(美)蘇萊卡·賈瓦德 ·紀實文學 ·18.6萬字
正午,尋找遺落的故事……我們相信只有生產內容,才能走得更遠。在轉載成風的新媒體,正午堅持原創每一個故事。這一期是訪談特刊,收錄了5篇訪談,正午故事與國內外學者對話,采訪報道了他們眼中的中國。《何偉:我總是被異鄉人吸引》講述了美國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Hessler)在中國大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以及出版中文作品《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奇石》等作品的點點滴滴;《張北海:只愿俠夢不要醒》主要與張北海聊了姜文、《俠隱》、伍德斯多克和羊蝎子;《項飚:中國人像蜂鳥,振動翅膀懸在空中》則站在人類學的角度,觀看中國快速發展的歷史,提出了中國“懸浮群體”的生存狀態;孫歌則在《亞洲的苦惱》一文中,解答了“中國從萬隆會議到‘一帶一路’,會產生新的國際主義嗎?”這個深刻的問題;《張彥:他們身上都有小說的特質》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更是領悟到了這樣的寫作感悟——鮮少耳聞的小人物(小鎮律師、胡同居民、普通大媽等)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具有小說一樣的氣質,真實而又充滿戲劇性。
正午 ·紀實文學 ·6.3萬字
2017年是聞名省港澳的中山“慈善萬人行”連續進行的第30周年。30年的“慈善萬人行”說明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本書通過文字+手繪的形式,向讀者述說“慈善萬人行”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說明中山的城市底蘊:博愛從何而來,又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這座城市。
中山市紅十字會 ·紀實文學 ·3.7萬字
本文系一名晚報記者采訪生涯的真情實錄,精彩點擊,行動再現;悲歡離合都是事實,喜怒哀樂皆系真情,酸辣苦甜緣自親歷。
黃永東 ·紀實文學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