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87版電視劇《紅樓夢》是公認劇史經典,作為該劇唯一民俗指導,鄧云鄉把臺前幕后的種種酸甜苦辣、逸聞趣事呈現給了我們。《紅樓》劇組為選景頗費心力,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鄧云鄉也跟著劇組到處勘景,相關文字不僅涉及劇組中的人和事,更是一篇篇精彩的游記。
鄧云鄉 ·紀實文學 ·6.6萬字
這是一本通過人物專訪形式講述當代清華學子的書籍,分為“學古探微”“水木秀鐘”“行健不息”“萬悃矢忠”4個章節,一共45組人物。本書展現了清華學子的多樣化成長。無論是勤奮有加、學業優秀的特獎“學霸”,還是專注興趣、各領風潮的校園達人,無論是攜筆從戎、勇立戰功的軍人,還是心系人民、奪赴基層的赤子,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闡釋著清華人的家國情懷與使命責任。
張婷主編 ·紀實文學 ·13.5萬字
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集,書中收錄了國網固原供電公司職工近年來創作的23篇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主要內容包括安全管理、電網建設、供電服務等部門和崗位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事跡,是固原供電公司發展歷程的縮影。
國網固原供電公司工會 ·紀實文學 ·11.6萬字
為廣泛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我們編選了部分寧夏援鄂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時寫的日記,形成《白衣執甲逆風行——寧醫援鄂日記》一書,并收入《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叢書。本書編選的文章主要來自學習強國寧夏學習平臺、人民網、新華網、寧夏新聞網、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官網等新聞媒體平臺和網站;在編寫過程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同時,為方便閱讀使用,我們采取融媒體方式,在書中植入了音頻文件,讀者可使用手機掃描書中二維碼,收聽本書內容的朗讀音頻。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紀實文學 ·4.3萬字
長篇紀實文學《薪火——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立前后》,緊密圍繞中共上海發起組成立前后,從細節以及生動的人物故事書寫紛繁歷史,預示一個偉大的開天辟地的時代即將到來。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產物。正是在中共上海發起組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才得以真正邁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之路。發起組的主要工作,即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幫助全國各地建立共產黨以及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指導開展工人組織,同時聯系北京、武漢、濟南、長沙、廣州等多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究其本質,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立后即成為創建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心。
王瑢 ·紀實文學 ·12.9萬字
加強開發區人大工作,更好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近年來全國上下高度關注并在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無錫人大在實踐中形成的“人大開發區專門委員會”+“開發區人大代表聯席會議”“多項制度規范”的“1+1+X”模式,有效破解了開發區監督難題,為在全國各類開發區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更好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闖出了一條新路。本書以紀實文學的形式生動記述了開發區人大工作創新發展的不凡歷程。緊貼現實、緊跟時代,以一線的視角,用娓娓道來的文字,不僅讓人清晰地了解開發區人大工作的具體情況,而且讓人真切地感受開發區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彩故事。
張淇銘 ·紀實文學 ·17.5萬字
本書是一部兼具犯罪、名人名校丑聞、深度調查報道元素的紀實作品。2016年4月,《洛杉磯時報》的資深調查記者保羅·普林格爾收到了一則吸毒過量事件的內幕消息,事關南加州大學醫學院院長卡門·普里亞菲托。在隨后的調查中,普林格爾遭遇了空前的阻礙——無人接受他的采訪,警方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信息,普里亞菲托和南加州大學始終以沉默應對,懦弱的報社高層已與權貴們沆瀣一氣,千方百計阻撓他的調查,甚至封殺他的報道。面對權貴保護網輻射出的腐敗和罪惡,普林格爾和他的同事挺身而出,頂著重重阻力,抽絲剝繭,深入調查追蹤,刺破洛杉磯當局、南加州大學和報社高層“官官相護”的沉默與謊言,挑戰那看似不可撼動的權力高墻。
(美)保羅·普林格爾 ·紀實文學 ·18萬字
作者葉小果行走7年,采訪上百個普通人,傾聽他們訴說自己人生中不一般的故事,以口述紀實的方式,用真摯樸實的文字還原他們的心聲。本書共10個篇章,10位主人公,憑借內心的善意,勇氣與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向社會各個角落伸出援手。他們當中,有人救助流浪動物,有人為器官捐獻事業出力,有人開一個永不打烊的書店為讀者留一盞燈,還有人替聾啞人發聲,為無障礙出行吶喊,為一群身患重癥的孩子尋找生命的希望……當善意傳遞,內心的冰雪被一點點消融,生活里的溝壑被一寸寸撫平,生命的希望與意義漸漸顯現。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讓人看到生而為人的力量,也許只要多邁出一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也能照亮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葉小果 ·紀實文學 ·13萬字
一個六旬老婦如何將一個個家庭PUA到家破人亡?持續5年追蹤調查,案件紀實的金字塔之作,震撼日本全社會的慘案完整披露!尼崎連續離奇死亡事件,是以兵庫縣尼崎市為中心發生的,數個家庭遭長期虐待、監禁乃至殺害的連續殺人事件。在這起事件中,出現了超過10名的死者及下落不明者。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主犯角田美代子以暴力脅迫、金錢威逼等手段篡奪他人家庭,監禁并虐待家庭成員,精神控制他們同族相噬,但主犯的自殺讓尼崎事件留下重重謎團。作家獨自一人持續5年追蹤該事件,采訪當事人和知情人,獲取第一手資料,一步步接近血淋淋的真相,揭開一幕殘酷無奈的人間悲劇。
(日)小野一光 ·紀實文學 ·14.6萬字
本書作者怡雪通過數年時間無數次采訪,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在汽車業界享有盛譽并取得巨大成就的8位歸國精英的曲折、傳奇經歷。這8位海歸精英包括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終身名譽主席趙福全,吉林大學長沙汽車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原終身教授陳芳等。從8位海歸精英的人生故事中,我們能夠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了解世界及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學習他們身上凝聚的精神特質,解讀他們成功的秘訣,還能收獲工作、求學、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全彩色印刷,118張照片,生動幽默的語言,曲折傳奇的故事,讀來趣味盎然。
怡雪 ·紀實文學 ·19.8萬字
本書收錄了部分較為典型的報道內容,分別反映學校重大事件的“特別關注”、反映教學科研成果的“人才培養”、反映成果轉化和校地合作的“服務社會”、反映走出校門合作辦學的“開放辦學”、反映學術追求和建設的“學術交流”、反映師生精神面貌的“寧大故事”等幾個版塊奉獻給讀者。
王宏偉 ·紀實文學 ·17.7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新聞作品、散文、隨筆等體裁,記錄了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湖北“三萬”活動、2013年蘆山地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運作、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歷史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多數是自己從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工作、生活記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5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有黨的執政理念的落地生根,有對人性的思考與領悟,有對親情友情的懷念與品味。
楚登峰 ·紀實文學 ·6.9萬字
《正午》第七期,發掘“名人”不被知曉的另一面,尋找鄉野間被忽視的角落,捕捉時代中執拗的低音。這一次,我們潛入社會現實與自我的心靈,以故事重新理解“我們的生活”——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內里卻激烈動蕩。從“自我”出發,回憶“尼曼項目和我的記者生涯”;于“春秋”中,聽“乞丐的歌單”、看“東北農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戲劇一刻,感受時光流逝的力量;于“傳奇”中,展現圍繞“浙江省第一懸案”追緝兇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陽光照耀下,還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從“自我”回到“我們”,以一幅“被遺忘的女子圖鑒”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這就是我們,一個一個“不徹底的人物”。個人的悲歌,大時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們共同的生活。
正午故事 ·紀實文學 ·17.6萬字
剛從普林斯頓畢業時,22歲的蘇萊卡對生活充滿期待,她像普通的年輕人一樣擔憂著如何面對跨入社會后的問題:新的環境、自己的前途、戀愛生活……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命運從一種小小的瘙癢開始發生了改變——她生病了,在一系列診斷之后,她終于接受了自己患上癌癥的事實。她開始了與癌癥長達五年的毀滅性斗爭,同時開始給《紐約時報》投稿,并開設了書寫自己經歷的專欄《人生,被中斷》,該專欄在全美影響巨大,她收獲了各類讀者的無數來信。五年之后,蘇萊卡的疾病有了驚人的改善,但在意外重獲新生后,年輕的她感到另一種迷茫和痛苦,回歸正常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輕松簡單。為了重獲真正的新生,她帶著愛犬,開始了一段為期100天的環美之旅,去探訪那些曾向她打開心扉的讀者們。
(美)蘇萊卡·賈瓦德 ·紀實文學 ·18.6萬字
本書以張冬雪留學布拉格的親身經歷,書寫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人民與捷克人民的交往、交流與合作,在寬廣的世界視野中講述了中國故事。本書忠實地描述了作者對人生的執著探索,留下了作者成長的腳步。
張冬雪 ·紀實文學 ·5.8萬字
全國首檔大型原創尋訪紀實節目《閃亮的名字》以“走訪紀實+影視化演繹”的模式,每期透過真實尋訪、場景再現、人物再現的形式,立體講述一位時代英雄的故事。《閃亮的名字》同名圖書由英雄們的故事、演員的演繹體會和節目組的尋訪札記等組成,收錄真實照片、演繹場景、尋訪花絮等多角度照片100余幅,展現英雄們的事跡和內心的選擇。全書是一趟尋找英雄的跋涉,更是一次找尋初心的歷程。
陳辰主編 ·紀實文學 ·11.7萬字
本書收錄了青年軍旅作家王雁翔的22篇最新軍旅題材非虛構作品。克服短期語言困難綜合征、將彈道刻在心中的狙擊手,將荒涼的海島崗哨整治成繽紛花園的海防連長,在裝備技術領域精耕細作的女設計師,獨自在寒冬的高原上養護軍馬的飼養員,不辭辛苦年年前往偏遠地區義診的軍醫,特戰連中名聲赫赫的女格斗教練……性別、年齡、性格、兵種各異的軍人形象,在王雁翔的文章中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除此之外,不忘軍人本色的退伍老兵也是王雁翔深情描繪的對象。他們在生活中爭當道德模范,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起到帶頭作用的光輝形象,如劉真茂、金政全等,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王雁翔 ·紀實文學 ·17.8萬字
2017年是聞名省港澳的中山“慈善萬人行”連續進行的第30周年。30年的“慈善萬人行”說明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本書通過文字+手繪的形式,向讀者述說“慈善萬人行”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說明中山的城市底蘊:博愛從何而來,又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這座城市。
中山市紅十字會 ·紀實文學 ·3.7萬字
本文系一名晚報記者采訪生涯的真情實錄,精彩點擊,行動再現;悲歡離合都是事實,喜怒哀樂皆系真情,酸辣苦甜緣自親歷。
黃永東 ·紀實文學 ·15.4萬字
正午,尋找遺落的故事……我們相信只有生產內容,才能走得更遠。在轉載成風的新媒體,正午堅持原創每一個故事。這一期是訪談特刊,收錄了5篇訪談,正午故事與國內外學者對話,采訪報道了他們眼中的中國。《何偉:我總是被異鄉人吸引》講述了美國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Hessler)在中國大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以及出版中文作品《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奇石》等作品的點點滴滴;《張北海:只愿俠夢不要醒》主要與張北海聊了姜文、《俠隱》、伍德斯多克和羊蝎子;《項飚:中國人像蜂鳥,振動翅膀懸在空中》則站在人類學的角度,觀看中國快速發展的歷史,提出了中國“懸浮群體”的生存狀態;孫歌則在《亞洲的苦惱》一文中,解答了“中國從萬隆會議到‘一帶一路’,會產生新的國際主義嗎?”這個深刻的問題;《張彥:他們身上都有小說的特質》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更是領悟到了這樣的寫作感悟——鮮少耳聞的小人物(小鎮律師、胡同居民、普通大媽等)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具有小說一樣的氣質,真實而又充滿戲劇性。
正午 ·紀實文學 ·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